太極拳這個式子好奇怪,明明是順拐卻說拗步,太極大師這樣解釋的

幾乎各家的太極拳,楊式、陳式、武式、吳式等,都有“摟膝拗步”這個式子,陳式還有“前蹚拗步”、“斜行拗步”等。所謂拗步,按正常的理解應該是:左腳在前時,左手在後;

而左腳和左手同時在前,或者右腳右手同時在前的方式被人稱為“順拐”、“順步”。走路順拐的姿勢是比較好笑的,有時新生軍訓時,一緊張,正步走就變成了順拐,連教官都忍不住笑呢。

太極拳這個式子好奇怪,明明是順拐卻說拗步,太極大師這樣解釋的

順拐雕塑

觀察各太極大家所練的摟膝拗步這個式子,可以發現基本上都是“順拐”,圖二為楊式太極拳大家鄭曼青先生的摟膝拗步,雖然右手在前了,但左手和左步卻也都是在前的,所以可以說是順步;圖三為吳式太極拳大家吳鑑泉先生的摟膝拗步,與圖二鄭曼青先生的姿勢相反,是右手右足在前。如果說楊式和吳式的摟膝拗步順拐沒那麼明顯,可以看一下陳式太極拳這個式子。

太極拳這個式子好奇怪,明明是順拐卻說拗步,太極大師這樣解釋的

圖二,楊式鄭曼青先生的摟膝拗步

太極拳這個式子好奇怪,明明是順拐卻說拗步,太極大師這樣解釋的

圖三,吳鑑泉先生摟膝拗步

圖四為洪均生先生的摟膝拗步,左手左足均在前,右手右足均在後,已經是典型的“順拐”了。明明是“順拐”的,為什麼要說是“拗步”呢?我老師有時候,也會說這個式名是有問題的,和式子對不來。但由於“拗步”叫了很多很多年,已經成為約定俗成的名字了,改名也沒有意義了。

但前人取這個名字,肯定是有他的道理,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前人把“順拐”稱為拗步呢?是有什麼地方我們沒理解到位嗎?我也很想知道這個原因,所以翻閱了很多現代太極拳大家寫的書,也沒找到為啥把“順步”講成“拗步”的解釋。有一天巧了,剛好翻到了陳氏太極拳第8代傳人陳鑫先生的《陳氏太極拳圖說》,在“斜行拗步”這個式子中,看到了對這個“拗步”的解釋。

太極拳這個式子好奇怪,明明是順拐卻說拗步,太極大師這樣解釋的

圖四,洪均生先生的摟膝拗步

陳鑫先生是這樣解釋的:

拗步者,左足西南,右足東北,右手西北,左手東南,手與足扭一勢,左右手足不同方向。......,當左手倒轉摟膝向後時,右手即隨勢由上而下倒轉,並摟膝向後上行,而後、而前......,當轉夠一圈時,勁由腋發,上由外倒纏於內手領胳膊,背折舒開,手往前合,束住指,指往下勾一點,眼看住右手中指。右手伸開,四指相依,勿令散

原來,拗步和現在的拗步意思有點不一樣,左手右手與左足右足各自成的一條線,在一個勢子中有點扭結,就是“拗”的意思。按陳鑫的這個意思,圖二圖三的拳照都是“拗步”,其中圖二和圖三探出的手雖不一樣,但都是去封按對方的。圖四洪均生先生左手左腳在同一側,為“順拐”,但體現了“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的外三合,也是很好的,並且左側的擠或按時,上下的力量是往一處合的,合力更大些。

如果此圖的左手和左腳,分別向左右稍微分開一些,也正是陳鑫先生所講的“拗步”了,當然其他練陳式的正是這樣練的。

太極拳譜中有講“上下相隨人難進”,洪均生公講:牽動四兩撥千斤,牽動之法,在步法。所以我有時也覺得,如果“拗步”,拗的不是自己的步,而是以“自己步”去“拗對方的步”,是不是也可以解釋的通呢?如下圖,是我老師楊喜壽先生以左腿纏對方的右腿,讓對方難以穩住重心。

太極拳這個式子好奇怪,明明是順拐卻說拗步,太極大師這樣解釋的

楊師實驗下盤的纏法,“拗步”

另外,我認為冷兵器時代,從行軍打仗的角度來說,順步的方式,也就是右步在前,右手將兵器刺出,刺的距離會遠些,合力也可以。要知道在冷兵器戰場上,哪怕差半寸的距離,也可能會丟了性命,所以我覺得可能是經過戰場拼殺之後的拳師,將拗步改為順步,名字卻沒改。陳鑫的父親陳仲甡就以單手刺槍,把太平天國的楊顯清刺下馬。當然在拳架是前人經驗的總結,拗步、順步都要有練到才是最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