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我國各省市智能製造領域發展規劃

裝備製造業作為國之重器與製造業的基石,在推動《中國製造2025》規劃的實施、實現中國製造由大到強的轉變中肩負重要使命。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智能製造行業市場規模為15150億元,增長率為22.6%,伴隨著技術的逐漸完善,應用產業的不斷拓展,市場規模將持續增長,預計2019年市場規模將超19000億元。


盤點:我國各省市智能製造領域發展規劃


廣東:2025製造業全面進入智能化製造階段

到2025年,廣東省製造業綜合實力、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全省建成全國智能製造發展示範引領區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製造產業集聚區。

到2025年:全省製造業全面進入智能化製造階段,基本建成製造強省。製造業水平顯著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提升至25萬元/人。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1.7%以上,安全可控的智能技術產品配套能力和信息化服務能力明顯增強。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信息技術集成應用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製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達到86.5。骨幹企業國際地位凸顯,培育一批年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1000億元的工業企業,湧現一批掌握核心關鍵技術、擁有自主品牌、開展高層次分工的國際化企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和服務的國際市場份額大幅提高,建成全國智能製造發展示範引領區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製造產業集聚區。

上海:(2017-2020)製造業轉型升級發展規劃

深入貫徹製造強國、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戰略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部署,將智能製造作為“上海製造”向“上海智造”轉變的主攻方向,實施智能製造應用“十百千”工程(培育10家引領性智能製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建設100家示範性智能工廠,帶動1000家企業實施智能化轉型),堅持應用牽引、軟硬協同、分類施策、政府引導,大力推廣智能製造應用新模式,建立智能製造應用新機制,到2020年,力爭把上海打造成為全國智能製造應用的高地、核心技術的策源地以及系統解決方案的輸出地。

江蘇:2020年將建成1000家智能車間

日前,為加快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進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江蘇省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快智能製造發展的意見》。目標到2020年,全省建成1000家智能車間,創建50家左右省級智能製造示範工廠,試點創建10家左右省級智能製造示範區。

根據《意見》要求,要加強領軍服務機構建設,進一步提升智能製造專業服務水平——培育壯大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到2020年,江蘇省培育形成100家左右國內有影響力的本土化、品牌化智能製造領軍服務機構。

重慶:力爭2022年智能製造關聯產業產值突破400億元

近日,重慶印發了發展智能製造實施方案(2019-2022年),該方案明確了重慶在智能製造方面的目標及任務。

力爭到2020年,全市智能製造取得明顯進展,累計推動2500家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建設5個具備國內較強競爭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20個智能工廠和200個數字化車間,創建10個行業級智能製造標杆企業,建設5個智能製造示範園區,68%以上規模工業企業邁入數字化製造階段,52%以上規模工業企業邁入數字化網絡化製造階段,“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達到58,智能製造關聯產業產值突破300億元,汽車、電子、裝備等有條件、有基礎的重點產業智能轉型取得明顯效果。

到2022年,全市智能製造進一步發展,累計推動5000家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建設10個具備國內較強競爭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50個智能工廠、500個數字化車間,創建25個行業級智能製造標杆企業,建設12個智能製造示範園區,基本建成覆蓋重點行業的工業互聯網生態體系,84%以上規模工業企業邁入數字化製造階段,64%以上規模工業企業邁入數字化網絡化製造階段,“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達到62,智能製造關聯產業產值突破400億元。

山東:加速企業智能化轉型

根據《規劃》到2022年,山東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將基本實現數字化製造,條件、基礎好的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基本實現智能化轉型。

到2022年,山東省傳統產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要達到72%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57%以上,萬人機器人數量將達到200臺以上,山東省製造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在國內位居前列;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實施前後企業運營成本降低20%,產品研製週期縮短20%,生產效率提高20%,能源利用率提高13%,產品不良品率要大幅度降低。這些具體指標的設置,是經過專家精心測算出來的,不是遙不可及、高不可攀,而是對照目標加快發展,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既可以達到,又能體現出智能製造發展的質量效益。

安徽: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規劃(2018-2030)

近期目標。到2020年,人工智能發展環境和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重點前沿理論和應用技術進步明顯,在產品智能、工業智能和服務智能等重點領域湧現一批優秀企業,集聚一批高水平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在人工智能平臺、智能工業機器人、智能家電、智能裝備製造等領域形成特色應用。人工智能產業規模超過15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

中期目標。到2025年,重點前沿理論和應用技術在部分領域取得突破,相關技術在智能農業、智能製造、智能醫療、智慧城市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智能無人設備、服務機器人等領域確立競爭優勢,培育若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人工智能企業和人才團隊。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到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4500億元。

遠期目標。到2030年,形成技術實力領先、產業優勢突出、特色應用引領、軟硬發展均衡的產業體系,構建企業規模集聚、成果有效轉化、品牌效應顯著、配套服務完善、產業良性互動的發展環境,成為全國重要的人工智能產業先行區和戰略高地。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到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1萬億元。

智能製造行業作為中國製造業的主要驅動力之一,利好政策的不斷出臺,行業將持續穩定增長。中商產業研究院研究預測,2019中國智能製造將迎十大發展趨勢:

智能製造發展將持續升溫;

技術縱深程度高的工業場景有望成為“AI+”廣泛應用的突破點;

構建精準數據流閉環將成為打造智能製造生態體系的關鍵;

行業及場景的聚焦將引領互聯網企業進軍工業領域;

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將率先探索出市場化商業模式;

工業企業附加值提升關鍵點將由設備價值挖掘轉向用戶價值挖掘;

安全性將成為企業智能化升級決策的重要依據;

智能製造系統集成發展將深度根植行業;

超高附加值製造領域將成為增材製造在工業領域的最優切入點;

汽車、3C等行業將推動數字孿生技術加速普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