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自砸招牌 同仁堂陷“蜂蜜門”引信譽危機

近日,知名品牌北京同仁堂曝出回收過期蜂蜜的新聞,引起輿論一片譁然。據媒體爆料,同仁堂蜂蜜的生產企業將大量過期、臨近過期的蜂蜜回收回來,宣稱“退給蜂農養蜜蜂”,實際上回收蜂蜜被倒入大桶,送入原料庫。

執法人員:召回產品應懸掛不合格品標識,企業的操作存在很嚴重的問題。今年9月他們也有過類似操作,而今年10月企業還更改過蜂蜜的生產日期,違法延長產品“壽命”。

百年老店自砸招牌 同仁堂陷“蜂蜜門”引信譽危機

12月15日晚,江蘇城市頻道“南京零距離”發佈了一段調查視頻,曝光了北京同仁堂蜂蜜生產商回收過期蜂蜜等違規行為,隨後“環球時報”、“人民日報”、“新浪財經”等主流媒體跟進報道,當晚相關輿情就出現了一個小高峰。

百年老店自砸招牌 同仁堂陷“蜂蜜門”引信譽危機

12月16日,據“證券時報”報道,同仁堂回應稱,涉及產品已全部封存,公司將全力配合上級公司和政府監管部門開展調查,若發現確有違法違規行為,同仁堂將追究責任、嚴肅處理。該份回應直接將“蜂蜜門”相關輿情推至高峰。

16日晚間,同仁堂針對媒體關於子公司產品涉嫌違規的報道予以說明稱,公司下屬子公司同仁堂蜂業在委託生產過程中存在監管不力和失察責任,同仁堂蜂業已通知鹽城金蜂,暫停其受託加工生產活動,對所涉物料全部進行封存,並將全力配合上級公司和政府監管部門開展調查。公司持有同仁堂蜂業51.29%股權,同仁堂蜂業2017年度營業收入為2.8億元,淨利潤268萬元。

17日早間,受“過期蜂蜜事件”影響,同仁堂開盤後股價大跌4.3%,隨後一度跌逾5%。

同仁堂,始創於1669年的“百年老店”,從“宮廷秘方、民間驗方、祖傳配方”的傳統制藥房,發展成一家現代化企業,是中藥行業的金字招牌,但“蜂蜜門”的出現顯然讓這塊招牌砸地上了。從傳播次數較多的文章標題“百年老店也造假”足以看出大眾對於“同仁堂蜂蜜門”充滿震驚和質疑。此外,同仁堂“回應”及“調查”也獲得較多傳播,說明公眾對於“蜂蜜門”的進展和處理結果十分關注。

百年老店自砸招牌 同仁堂陷“蜂蜜門”引信譽危機

社交網絡上對於“同仁堂蜂蜜門”情緒以負面為主,佔比57.9%。中立情緒佔比32.6%,其中包括了大量的轉發未評論。從下圖可以看出,在“蜂蜜門”曝光初期(15日晚),網民情緒以“驚”為主;輿情爆發期(16日),網民情緒以“惡”為主,隨著涉事方的回應道歉、相關部門介入調查,情緒相對趨於平和。

百年老店自砸招牌 同仁堂陷“蜂蜜門”引信譽危機

輿論觀點

①媒體觀點:聲譽危機

“新華網”發佈的文章《同仁堂被曝回收過期蜂蜜!百年老店也造假了?》引用了專家觀點。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中心副主任奚君羊:一旦上市公司曝出食品安全因隱患,對於消費者和投資者而言就是“要命又要錢”。

品牌戰略專家李光鬥:品牌企業與上游供應商和下游經銷商之間沒有形成良好的“質量鏈”,再大的公司在質量鏈條上也只是一個環節,“上下左右”的質量水平都會對其質量水平產生很大的影響。從企業的長期發展來看,一旦出現了信任危機,消費者甚至會捨棄掉這個品牌,投資者則會“用腳投票”。

“新京報”發佈的文章《同仁堂當珍惜“百年老字號”聲譽》認為,於消費者而言,對大品牌旗下系列產品的消費選擇,多是衝著信任該品牌去的。子品牌的同仁堂蜂蜜出了問題,多少會牽扯到同仁堂的主品牌。打造和傳承一個“百年老字號”的招牌需要付出幾代人的心血和努力。對產品質量,需要零容忍的態度。希望經歷此次風波之後的同仁堂,能夠更加重視產品質量和生產全流程的監管,如此方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走得更遠。

“河北新聞網”發佈的文章《鄧海建:同仁堂蜂蜜事件擊穿品牌責任底線》怒批同仁堂,認為蜂蜜事件擊穿了品牌責任底線——它再次告訴消費者,動態的市場裡,老字號也非聖潔如斯;它再次告誡涉事企業,品牌信用終究是個定量,透支多了遲早會玩死。至於職能監管部門,責任就在於揭下少數作惡品牌的那層畫皮。

②網友觀點:震驚、失望、不要臉

@朱毅:同仁堂被爆將臨界期、過期蜂蜜回收後回爐再造,冒充新蜂蜜再出場,而且如此做法不是第一次。國內外響噹噹的大品牌,居然如此不愛惜自己的羽毛,太讓我們失望了,甚至有點絕望。理論上說蜂蜜是不會過期的,但蜂蜜保存時間和蜂蜜質量、保存方法有很大的關係,含水量低的成熟純正蜜,低溫(5-10攝氏度),溼度不大於75%,密封,可以保存很多年。在保質期內,蜂蜜也可能變質,具體表現是發酵,變稀,發酸,味道刺鼻,冒泡,漲氣,漲瓶等。再次譴責同仁堂的不法行為。這樣做的後果,是同仁堂其他品類的商品都會受到影響啊!

@吐槽小天才:有網友說蜂蜜不會壞,沒保質期這一概念,但既然有保質期要求,過期的當然不能保證質量,時間放久了也會變質的。國家既然有要求,一定是有道理的。“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我竟為這些話感動了好多年。藥物都能作假,真是悲哀!而我一直感動的這家百年老店,竟是這樣對待消費者,連百年老店做藥都沒良心了,我該相信誰?

@王志安:#同仁堂回收過期蜂蜜#同仁堂的聲明甩鍋水平還是可以的:1.這是下屬企業乾的;2.你們拍到的那些問題蜂蜜我們都封存了,沒有進入市場;3.下屬企業不等於同仁堂哦,利潤在我們集團佔比可以忽略不計;你看,企業不要臉就是這樣。回收過期蜂蜜這是第一次?過去沒拍到的沒進入市場?那些進入市場的過期蜂蜜早就被消費者吃了多少年了,這個怎麼說?

@戰爭史研究WHS:能幹出這種事的商家,我是不會再相信它家的蜂蜜會是真的純蜂蜜了。@北京同仁堂 的許多種丸劑也是用蜜調和的,可想而知用的什麼蜜,呵呵~

點評

無論是媒體還是網友,都頻繁提到了同仁堂的百年古訓,“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以此表達這個品牌對產品質量上的嚴謹態度。靠著這句話,同仁堂贏得了百年聲譽,成為國民認可的老字號,多少人奔著這個名聲,心甘情願為那些高於市場價的產品買單。“蜂蜜門”的爆出可以說將同仁堂苦心經營了三百多年的良好形象毀於一旦,也讓這句古訓在現在看來格外諷刺。

據澎湃報道,一位熟悉中藥生產的人士向記者表示,中藥飲片或以中藥材為主要成分的產品生產常常受到藥材產地的影響。一些企業對於重要的品種會在產地自建生產基地,自己種植或養殖,但更多的情況下,出於經濟效率的考慮也會採用直接收購藥材以及代工的模式,這對企業的供應管理和質量把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說尋求代工,以求快速擴張市場,並不意味著就要拋棄了品質和底線,做不好品控無異於給自己挖坑。同仁堂似乎還有沒有意識到,百年沉澱下來的最重要的資產乃是“誠信”。當老字號在消費者心中信用破產,不知道還能選擇信任同仁堂的消費者能有多少?

“回收過期蜂蜜”是對消費者信任的褻瀆,亦是對消費者的健康和錢包以及投資者的錢包不負責任。而同仁堂在回應中沒有明確的回答輿論所關切的問題,對於涉事蜂蜜的去向和處理結果言語不詳,對於過往已售產品也未進行追溯調查等。這種避重就輕的回應實際上進一步激化了矛盾,愈加引發輿論不滿。即使冷處理方式讓輿論熱度有所下降,若存在的問題不解決,就需要警惕“小傷口”變成“大腫瘤”了。

(部分文字、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或處理侵權內容。電話:4008299196 郵箱:zhangming[at]civiw.com 負責人:張明)

更多商情熱點請關注:

新浪微博:@識微科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