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娜:田野上的钢琴曲

高雅的“乐器之王”钢琴,与一群泥土里刨食的庄稼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荒诞组合,却在吴语呢喃的山村田野间实现了奇妙的“珠联璧合”。


近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的作家马娜的作品——《田野上的钢琴曲》,便讲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且看一双双粗糙的耕地之手,能如何在黑白琴键上搅动风云?
马娜:田野上的钢琴曲

文 | 马娜

石桥古朴,窄巷清幽,是洛舍;桂花香溢青瓦,摇橹荡揉黛河,亦是洛舍;琴声清亮似珍珠落入玉盘、亦扬亦挫,时而如溪水潺流,时而似大江奔涌,穿越清澄的碧空,缭绕稻田、溪头,仍是洛舍。

洛舍在浙江,在湖州的德清。它诞生于古老悠远的新石器时代,自古以来,就人才辈出,各领风骚。因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又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因湖州成立钢琴厂,洛舍这个小镇便从此与钢琴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4年,改革的春风同样吹进了洛舍那片山村田野,一位叫王惠林的乡镇玻璃厂长,有一天带着县领导的嘱托来到了大上海寻找“富起来”的工业项目。那时的农民,已经有了“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想着外面”的本事。


马娜:田野上的钢琴曲



“找活做?有啊,有批出口的玩具钢琴愿意接吗?”一位上海朋友对王惠林说。

木匠出身的王惠林拿着一把木头制作的儿童玩具,有些心不在焉:“这个……”

“怎么,你还想做大的?做真的?”上海朋友觉得裤腿上还沾着泥巴的王惠林在白日做梦。

“对。如果有可能……”王惠林说。

“好啊,有梦想总比没梦想要好!”朋友的语气里充满揶揄。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自“诞生”的那天起,似乎从来就很“贵族”。且不说几亿中国农民中能有几个人会弹上几首钢琴曲,但绝对没听说过世界上还有哪个庄稼人能制造出钢琴!12平均律、88个音符键,上万个部件……从十九世纪末第一位英国人在上海开设第一家琴行之后的近七八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钢琴制造业,宛如蜗牛旅行,慢之又慢,少之又少,直至改革开放之初,全国也仅有四家,且皆为国有企业。

“泥腿子的乡下人想造钢琴?这不就是白日做梦嘛!”听说过这事的人没有不嗤之以鼻的,就连王惠林的家人都劝他:真有心思爱钢琴,先把一双老粗手往水缸里泡上三个月,意思是:一个种庄稼的,骄贵的钢琴看得上你?

王惠林不肯服输,他执着地独自奔波于上海和杭州“探商情”,结果反而让他更加激情难抑: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买台钢琴要凭票,不等上一年半载基本没戏。浙江省更可怜,每年按照计划只分到20架钢琴的商业指标。也就是说,普通人真想要一台钢琴,好比登天一样难。


马娜:田野上的钢琴曲



城市没搞成、没搞大的事业,咱乡村就一定搞不成了?王惠林把自己的“造钢琴梦”给乡、县的领导做了汇报,德清县、乡两级干部竟然与“王木匠”王惠林的想法一致:制造钢琴,投资不大,又是朝阳产业,且是劳动力密集型,支持洛舍人去干!

都说德清人聪明,洛舍人勤快,一点不假。王惠林等心想:不是都知道钢琴高雅而且技术复杂、工艺精致吗?那好,我们就去请上海钢琴厂的师傅来“帮忙”!

这一回,王惠林和乡干部们带着农民的梦想又一次来到了大上海,而此次之行既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事情,也惹出了震动全国的“麻烦事”。好事情是:在国营企业吃了几十年“大锅饭”的4位技术人员一听王惠林他们想干番“钢琴事业”感动至极,一致答应愿意到乡下去大显一番身手。而麻烦的是:这4位技术人员刚满怀热情到了乡下的洛舍,4人的“辞职信”却被原厂方视为“挖社会主义墙脚”的典型事件,向他们发出了严厉警告。于是一场不得不由上海、浙江两地主要领导亲自出面处理、后来因惊动到了中央而引发了“国有企业的人才流动到乡镇企业”的风波由此掀起……甚至引起了全社会的大讨论。结果是:人才流动势在必行,搞活经济、发展经济是根本。

但是,政策归政策,上海钢琴厂的4位技术干部“出走洛舍”的风波仍然余烟未尽:其中一位党员身份的技术人员因为组织关系靠一封“辞职信”解决不了,被原单位以开除党籍论处。洛舍人着急了,迅速报请县委,征求处理意见。德清县委专门研究,并建议洛舍镇党委重新考察这位技术人员在支持乡镇建钢琴厂过程中的表现,最后洛舍镇党委根据考察结果认为,该技术员完全符合《党章》中的党员条件,又给予恢复了党籍。

1985年1月,由中国农民开办的第一家钢琴厂——湖州钢琴厂便正式诞生了。这家号称“钢琴厂”的厂址,也实实在在地建在了四处皆是鸡鸭狗叫、河塘连稻田的“东衡”村。这个村庄距洛舍镇有十多里路,而洛舍到德清县城则有三十多里。至今这个距离与当年相比只是泥土路与柏油路的区别,路程未变,所以当我去采访“钢琴之乡”时,所见道路两旁仍然是一片片丰腴的庄稼地和四处鸡鸣鸭欢狗守门的农村风貌,令人愉悦的是自远处快接近洛舍时便可听见悠扬的琴声了……


马娜:田野上的钢琴曲



回首当年:洛舍农民的胆子也真够大的,为了留住钢琴技术人员,他们竟然痛下血本:每人工资比在国营厂翻4倍,还要外加一万元生活补贴。这在当时算是一步奔向了“万元户”。但这还不是主要的。尽管已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但真要在庄稼地里制造出被欧洲贵族们视为社会地位和象征一个人具有艺术素养才能拥有的“乐器之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有的农民工们包括木匠出身、已经当了钢琴厂长的王惠林在内,听完技术员讲到钢琴所需木材的种类和成料前的数道“预备”工序时,便都傻眼了,更别说下一步如何组合成一台钢琴所用的上万个零件及调音必懂的“五线谱”之类的“洋玩艺儿”。

“打碎的鸡蛋掉进了烂泥地,能捡得起来吗?”农民们伸出双手,看着自己常年捏泥巴、握镰刀的十指,开始怀疑起自己与钢琴的缘份。

“咋不行?投缘投缘,不投入进去,缘就不会有!”已经拼到了三更五鼓的王惠林开始加班加点苦学苦练,有一天上班时,他亲自在厂里的一台样板钢琴上弹奏出了优美动听的《东方红》乐曲,惊得农民工友们连声赞叹:原来木匠也能学会弹钢琴,绣花之手也可以拨动琴弦的,受到激励后的农民们一下子充满了信心,这好日子真的有盼头了!

于是,一群庄稼人的一场看似荒诞的梦想便正式在田野上拨响了第一声奏鸣:农民们寻找到了技术员认为可以用作琴键的木料后,像呵护新生婴儿一样精心细致地“照料”;数十位青年小伙子几乎是夜以继日,不久便将第一批琴键小心切块成形,——琴键上渗染了他们手指上流淌出的滴滴鲜血……

不是说有一万多个部件吗?我们就用一万多颗火热的心将它刨磨而成;不是说有220根琴弦吗?那么我们就用220双手根根弦丝日夜精心为你抚准;不是说有88个音键吗?那么我们就用88个黎明伴着鸟儿啼鸣来逐一调音;不是说十二平均律可以呼出变化无穷的和声韵律吗?那么我们就年复一年以十二个月份挥洒出的汗珠串连成天籁的音符来伴唱,直到天地合一、刚柔交融。


马娜:田野上的钢琴曲



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一次看似没有季节的劳作,一场看似无须耕种的收割,让庄稼人明白了“高雅音乐”、“美妙旋律”源于不懈的学习,执着的追求和全身心的领悟之中……

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在改变中走近梦想。

庄稼汉的手指变得柔软起来了,小木匠的目光更加睿智了,“憋葫芦”吟出了悦耳的叮咚声……田野不再寂寥,草木有了情调,溪流涓涓起舞。昔日偏僻寂静的洛舍东衡村,连每日消退的晚霞似乎都有些留恋不舍了。

终于有一天,第一台由农民自己制造出的钢琴弹奏出了轻如抽丝、重如雷鸣的声音,那一曲倾注着工人们全部心血的钢琴演奏出的《黄河》,使东衡村甚至整个洛舍镇的万户农家人都热血沸腾了。尤其镇上的一位音乐老师还用新钢琴弹奏了一曲《《春江花月夜》,悠扬缠绵的琴声,更是把庄稼人的心都迷醉了:琴键上发出来的声音比吃“年夜饭”还令人心里美滋滋呀!

“给我们的钢琴起个名字吧!”乡亲们围着厂长王惠林。

王惠林低头沉思起来……当他抬起头时,两眼已含满泪花:“古有伯牙绝弦的传说,是因为他遇上了知音子期。而今我们庄稼人能造钢琴,是因为我们也遇见了4个贵人……”说着,王惠林动情地走到何水潮等四位从上海聘来的钢琴技师面前,与他们一一握手相拥。然后转身对着众乡亲动情的说:“就叫‘伯牙牌’吧!”

就这样,由洛舍东衡村农民们自己制造的第一台“伯牙牌”131——A型立式钢琴正式诞生了。后来南京艺术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专业老师们相继试奏后也大为称赞,并且一举通过了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品质鉴定。

高山流水水是韵,田野风歌歌似雅。王惠林与上海来的四名技术人员弹奏的第一曲田野造琴曲,把整个洛舍乡的农民们从以前开山挖矿赚钱的噩梦中惊醒——原来“无中”也能“生有”,不靠破坏环境照样赚钱呀!

愿意到钢琴厂学技术的乡亲们更加络绎不绝了。1986年,琴厂一下子又新招了200余人。到1988年时,厂里已能生产500台钢琴了。农民生产的钢琴到底行不行?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听说洛舍农民造钢琴,便带头过来“吃螃蟹”,结果佩服得直伸大拇指:洛舍农民兄弟造的钢琴不仅价格便宜,音色质量同样“顶呱呱”!

“洛舍钢琴,中国一流!”农民造的“伯牙”牌钢琴,从此一鸣惊人,并迅速挤身于中国五大钢琴厂之一(另四家皆为国有企业),而且无须凭票供应。

有人购买,就有人制造。有人热买,就有人大张旗鼓地制造……洛舍农民造钢琴的情形可谓红红火火,并同时有了中国“钢琴之乡”的美誉!


马娜:田野上的钢琴曲



纵观世界的钢琴行业,其实是紧随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当欧洲文明走向工业化时,欧洲成为了钢琴制造业的中心;当现代化文明汹涌而至时,美国便成了第一大钢琴制造国。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教育随之迅速提高,钢琴需求量火箭式的飞升。传统的手工作坊型的钢琴制造业,在洛舍的田野上如春风吹拂麦浪,形成一浪更比一浪欢的态势。

此时,又恰逢赶上乡镇企业改制的热潮,原先的仅一家“湖州钢琴厂”借势分解发展成了五家、六家的新厂;原先在该厂的200多名技术人员又纷纷重新组合成新团队,一个团队便能组合成一家新的钢琴厂……一时间,洛舍钢琴厂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仅东衡村就有三四十家钢琴制造厂。正可谓:条条田埂置木忙,户户钢琴放声唱。

然而,洛舍毕竟是个不生产木材的地方,而一台钢琴用木材约超过六立方米,如此迅速发展的钢琴制造业需要大量特质的木材,怎么办?木匠出身的王惠林又想出一招:办木材加工厂,既满足日益增多的家装业,又可缓解钢琴制造用料,一举两得。

于是,一家钢琴厂有了木材加工厂,钢琴制造就如虎添翼,另一家钢琴厂便紧随其后……谁也不曾想到,转眼几年,不产一根木头的洛舍竟然成了远近闻名的木业加工基地,成为造福当地百姓的第一大产业。

无心插柳柳成荫。木业加工又推动了贸易的兴起,使洛舍钢琴制造业有了取之不竭的“源流”,而且因为材料和劳力皆实现了“就地取材”,洛舍的钢琴制造成本远低于另几家国有钢琴厂。如此又是几年风云变幻,洛舍钢琴的产量跃居全国钢琴生产数量之“最”,遥居领先地位。


马娜:田野上的钢琴曲



那一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向全世界播出了介绍洛舍钢琴之路的专题片《乡琴》,吸引了美国15所主流大学的21位教授组成一个考察团专程来到了德清。当这些远涉重洋而来的音乐专家们眨着蓝色的眼睛,目睹中国田野上飘荡着如此壮观和悠扬的钢琴旋律时,连连赞叹:“不可思议!”美国音乐之团的“洛舍之行”后来作为教学案例被编入MBA通用教材,让无数音乐爱好者心中升起了一个梦想:到中国乡村去看一眼“乐器之王”的田野诗篇……

那一年,土生土长的农民调音律师高月明一手调定的“拉奥特”钢琴,被送到了中国音乐殿堂——中央芭蕾舞团的专业钢琴演奏家那儿验收,结果,该团的钢琴演奏家竟然对挟着田野之风的洛舍钢琴爱不释手,并且作为了特别演出用琴。如此这般从“丑小鸭”一跃成“白天鹅”的故事,迅速在神州大地上处处演绎。

那一年,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上,著名盲人钢琴演奏家孙岩就用洛舍钢琴为各国观众演奏了一曲《致爱丽丝》,那时而如清澈流水、时而又激昂飞扬的生命之歌,再一次见证了世界一流艺术家与世界一流钢琴的珠联壁合……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优美的丝丝琴声,拨动了庄稼人一颗颗创业、创新的心弦。热浪滚滚的产业大潮,使曾经以“开矿致富”的洛舍乡村,渐渐形成了“我要造琴”“我要学琴”的风尚。

章顺龙,这位东衡村第一位从县中毕业的“小秀才”,从小爱诗如痴、爱琴如醉。当他从王惠林等老一代造琴人手中接过接力棒后,他的目光便从乡村的田野眺望到了远方的海与天……

他的第一步:用十年时间,打造了第一乡村钢琴航母——“乐韵”制琴公司。之后,章顺龙说:“企业大,并不说明问题,仅如一个人的体量。钢琴是艺术品,只论‘每一台’。”为了让自己公司制造的每一台钢琴达到国际水平,“乐韵”以年薪50万的代价,请来世界著名的韩国调音师。为了让自己的钢琴走向世界,“乐韵”开始每年举办“钢琴音乐节”、建造自己的乡村音乐厅,请来刘诗昆、朗朗和理查德▪克莱德曼等国际级钢琴大师当场“试琴”和演奏……而这仅仅只是章顺龙的“钢琴交响曲”的一段抒情曲。

当“拉奥特”品牌被国外钢琴名家确认可以成为名牌时,章顺龙再一次将自己的“钢琴人生”豪迈曲推向了“高音”:他的“乐韵”公司全厂引进日本全数控高科技钢琴专用设备和生产线,同时选择世界上最好的木材作为制琴材料。在此基础上,章顺龙的“乐韵”与有百年历史的钢琴制造史的奥地利著名的“克拉维克”结成战略伙伴,让名鹊全球的“克拉维克”钢琴,落户到了中国乡村洛舍东衡。

匠心换金心,琴声吟心声。在章顺龙等一批造琴农民的努力下,洛舍钢琴开始推向国际市场,一直从十年前遥居全国出口领先地位至今。


马娜:田野上的钢琴曲



洛舍的钢琴,生长在辽阔的田野上,却飞扬到了世界各地,甚至成为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专用琴具;那拨动琴弦的双手,竟是一双双粗糙的耕地之手,然而琴弦上的旋律却激昂而舒缓,仿佛是汗水凝结成的大珠小珠落玉盘;那踩动脚板的双足,竟是那些常年跟随在犁牛身后的一双双壮实有力的大脚;拼组出的88个琴键却分明而整齐,仿佛就是列队待命的钢铁将士;那一台台输往远方的钢琴,带着沾满泥土芬芳的一串串音符,仿佛是重新获得尊严的庄稼人的身影……

因洛舍的钢琴产量,年产可达五万台,一个不足2万人口的乡村小镇,竟稳稳地将“音乐之王”环手于怀抱之中。而这些属于中国农民们自己专利的,“克拉维克”、“瓦格纳”“拉奥特”等一批著名商标,也已把国际音乐舞台占领。他们从开始的“无中生有”,到今天生产出音色或绝伦美妙或壮丽高亢的国际著名品牌钢琴,一路走来,这首创作于乡间田野上的钢琴曲不正是和着改革的大潮弹奏出的一部时代大交响吗!

如今,这座藏根于浙北的洛舍小镇更加让人感觉温馨优美了,那流径东村西寨的东苕溪也因为晨起暮落时不息的琴声而被称为了“东方的小莱茵河”。悠扬的琴声也不再仅飘扬于东衡村的田头宅边,而是整个洛舍的村村寨寨、街头巷尾。在洛舍你随处可见老人、孩子、婆媳、学生和远方的宾客,或者演奏家们在一起弹琴论道,或者交流钢琴技巧。生活仿佛是一首首永远弹不完的幸福钢琴曲……

“对于我们洛舍人来讲,这些依然还只是琴声的开始,最美的乐音还在后面。”满身诗人气质的章顺龙如今不仅是年制造5000台钢琴的企业大老板,还是洛舍钢琴发源地东衡村的党总支书记。为了把自己的家乡建设成田野美如画的美丽音乐乡村,章顺龙又带领乡亲们将村里闲置废弃的矿坑,填整出了1600余亩土地,从而建成了一个钢琴制造园区,让原先那些零星分布在百姓家园的大小钢琴厂统一搬到了园区中。同时将原有的工厂用地,按照“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进行了合理规划与设计。

“三十年造琴峥嵘岁月,十指拨弄琴弦唱新曲。”王惠林和章顺龙等二代洛舍庄稼人的“钢琴情结”,让以往“靠天吃饭”“靠矿致富”的乡村和百姓,完全改变了昔日田野空寂与矿土飞扬的旧面貌。如今这里的百姓们住的是青瓦瓷墙的别墅楼房,吸的是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闻的是花谷果木的飘香,听的是行云流水般的琴声……

今天,当你走进“钢琴之乡”的洛舍,就会发现许多家庭里,男的是造琴者,女的是弹琴者,孩子是学琴者,老人则是“妙有之音”的扶琴者……呵,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中国乡村钢琴水墨画。


听听我的故事,写下你的故事,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

微信搜索关注:我的好故事(ID:zghgs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