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經和未生怨故事

《觀無量壽經》簡稱《觀經》是佛教淨土宗重要經典之一。“觀”的意思是用佛性去體察世間的一切事物,並且進行思維活動。“無量壽”就是阿彌陀的意譯,指無量大的功德。《觀經》講述的是未生怨故事,佛陀為韋提希夫人講述因緣究竟,提出“九品往生”的理論,通過“十六觀”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觀無量壽經和未生怨故事

克孜爾第224窟公元7世紀左右現藏於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

觀無量壽經和未生怨故事

頻婆娑羅國王欲殺仙人 中唐 榆林窟第25窟南壁


摩揭陀國頻婆娑羅國王和王后韋提希夫人年老無子,因此急切想要生子以承襲王位。有方士向國王建議說,城外山中有個仙人,他死後就會轉世成陛下的兒子。頻婆娑羅國王於是去勸說仙人自殺以成全自己能夠生子。國王還採取斷水、斷糧的辦法,試圖逼死仙人。這一切都沒有奏效後,國王派人殺死了仙人。

觀無量壽經和未生怨故事

中唐 莫高窟第358窟 南壁


殺死仙人後然而王后並沒有懷胎的跡象,方士對國王說仙人死後轉世成了兔子,兔子死後王后就會懷胎。國王立刻派人射殺了兔子,果然王后就懷孕生下了太子。

王后懷孕時有佔師對國王說,這個孩子將來會弒父。國王和王后聽到後驚恐萬分,等到太子降生後就從高處將孩子扔下,然而太子並沒有大礙,只是傷到手指頭。這個太子取名為阿闍世,也叫未生怨王,意思是還沒有出生就結下了怨恨。

觀無量壽經和未生怨故事

盛唐 莫高窟第217窟 北壁


阿闍世太子長大成人後,受到提婆達多的教唆,發動政變把父王囚禁在七重室內,禁止任何人接觸,企圖害死頻婆娑羅國王。莫高窟第217窟北壁壁畫表現的就是這一場面。畫面中兩軍對峙,兩個大臣在向阿闍世太子彙報,阿闍世太子騎著高頭駿馬,傲視一切似乎已經掌握了局勢。頻婆娑羅國王和自己的隨侍則在畫面下方,顯得落寞淒涼。

觀無量壽經和未生怨故事

榆林窟第2窟


韋提希夫人每天把蜂蜜混合炒麵塗在身體上,葡萄漿灌入瓔珞中去探視頻婆娑羅國王。有了飲食,國王得以存活下來。


觀無量壽經和未生怨故事

盛唐 莫高窟第217窟 北壁


韋提希夫人還發願祈求世尊。世尊在耆闍崛山聽聞韋提希夫人的禱告,立刻派目犍連尊者和富樓那尊者為國王和王后說法。

觀無量壽經和未生怨故事

盛唐莫高窟第45窟北壁


經過了二十一天阿闍世王詢問獄卒,獄卒回報說王后每天以酥蜜、麥和葡糖漿奉食,還有兩位尊者為國王說法,我們不敢阻攔。阿闍世王聽到這些勃然大怒,竟然拔劍要殺其母。月光、耆婆等大臣苦苦相勸,阿闍世王才放棄,改為與國王一同囚禁。

觀無量壽經和未生怨故事

初唐莫高窟第431窟北壁


韋提希夫人在獄中萬分悲傷,不斷懺悔自己為何會遭遇此種惡報。世尊如來聽聞,率眾菩薩駕祥雲而至,為韋提希夫人說法。

觀無量壽經和未生怨故事

十六觀莫高窟第217窟北壁


世尊把未生怨故事的前後因果說與韋提希夫人,並講述十六觀。唸佛者應由意念阿彌陀,得以往生西方淨土世界,總其觀行有十六種,所以叫十六觀。

觀無量壽經和未生怨故事

淨土變 描繪了西方淨土佛國世界


未生怨故事講述的是因果論,它與希臘神話中悲劇人物俄狄浦斯頗有相似之處。王后韋提希遭逢厄運,世尊為他們道說因果,原來這與他們夫婦二人殺仙人求子等一系列行為是有著因果關係的。

這個故事中緣起是國王想要生子繼承王位,他的行為就是“因”,而造成的“果”又是下一個行為的“因”。如此發展下去將會不斷循環往復,陷入輪迴之中。

佛教所說的輪迴是眾生在“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中不斷往復,生生死死,無休止的循環。如此這般不會消除煩惱,得到解脫。

佛教認為眾生看不懂“世俗有、畢竟空”,所以不能跳脫輪迴,只能在其中備受煎熬。所以世尊教授韋提希夫人“十六觀”,是指明應該在不同的環境中專注一致,所謂“明心見性”。眾生只要看清生命是有期限的,是有生、老、病、死的,是無常的,才能引發每個生命去尋求解脫修成正果,從而跳脫輪迴往生西方淨土極樂世界。

未生怨故事的結局是韋提希夫人和阿闍世王經歷磨難最終修成正果,在此也願修佛之人能同樣修成正果!

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