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飲饌:冬季的餐桌上怎可少了它?


立冬飲饌:冬季的餐桌上怎可少了它?


一夜朔風起,氣候毫不留情地走向天寒地凍。

今年的初冬比往常冷了很多,令許多懼冷畏寒的人開始心生擔憂。才初冬時節,已似乎抵擋不住這些許寒流,待到深冬雪落時,又該如何面對呢?

到了冬季,作為一個女生,手腳冰涼的現象實在是太普遍不過了。每晚總是要在睡前泡泡腳,讓溫度隨著血液由腳底循環至周身才覺得少許溫暖。每天總是熱水不離手,帶著保溫杯出門已成了隨身必備。


立冬飲饌:冬季的餐桌上怎可少了它?


冬天是最容易堆積脂肪的季節。一天寒過一天的溫度讓人抵擋不住。食物卻剛好能為我們提供很多的熱量。

所以在冬季裡,常常有雖然不餓,但卻因為寒冷便不由自主地想要進食的情況,來為自己補充抵擋嚴寒的能量。同時也增加了許多令淑女們煩惱的脂肪。

其實冬季的進補,並不是一定要吃大魚大肉的脂肪類食物。也不一定要比平時多吃才能禦寒。人體每天所需要的能量並沒有我們想像得多。如果實在覺得冷時,可以喝杯溫水來暖胃,也是不錯的選擇。


立冬飲饌:冬季的餐桌上怎可少了它?


如果說冬季裡一定要多吃的食物,那就非蘿蔔莫屬了。“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處方。”這是許多人都知道的諺語,也是平時長輩們眼中最簡單不過的生活常識。

不過如要解釋這一道理,就要從中醫的角度入手了。在中醫典籍《傷寒論》中有這樣的論述:

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

到了十一月冬季,陰寒之氣盛行,所以陽氣便會被迫藏於體內而不得發散。由於季節嚴寒,在飲食上人們多愛進補又減少運動。所以會有胃中煩熱,體內易生痰溼的現象出現。

蘿蔔作為應冬的食物,具有化痰清熱,消積理氣的作用。此時是食用蘿蔔的最佳時節。


立冬飲饌:冬季的餐桌上怎可少了它?


關於蘿蔔的名字,古時有許多的叫法。在秦朝被人們稱為“蘿匐”。在宋代的《本草圖經》裡又被稱為“萊菔”也叫“蘆菔”,讀音為“來,福”,冬日吃蘿蔔便有了冬日來福的美意。

元代王禎的《農書》裡,依照季節為蘿蔔取了四個名字:“春叫破地錐,夏名夏生,秋為蘿匐,冬為土酥。

冬日裡西一根晶瑩雪白的蘿蔔,去皮切塊,與清肉一起燉鍋熬煮,直至把蘿蔔塊燉至清透,看起來如羊脂白玉,入口柔軟綿滑,溫心暖胃。

再喝上一口爽利的蘿蔔湯,不肖一會兒便有輕微的虛汗滲出,寒冷也便煙消雲散了。


立冬飲饌:冬季的餐桌上怎可少了它?


蘿蔔的美味早在一千年前的宋朝,就已被著名美食鑑定家蘇軾大人戳章認證過。

相傳有一晚蘇軾與弟弟子由在一起對飲,興正酣時,覺得似乎少了道下酒飯菜。於是蘇軾便用木槌把蘿蔔搗碎煮爛,把白米碾成細糝兒,與蘿蔔同煮。他和弟弟沒人一碗,吃得香甜。

因為太過美味,於是便激動地放下碗筷扶桌而起,說道:“若非天竺酥酡,人間決無此味。”這樣的人間美味只有天竺的酥酡可比啊。

白蘿蔔,味辛甘,性涼,入肺經可解內熱。《本草綱目》裡被稱為“蔬中最有利者”。是名副其實的入冬第一菜。

在寒冷的冬季,早起為家人煮一碗山藥蘿蔔粥,一天的溫暖便由此依始了。

立冬飲饌:冬季的餐桌上怎可少了它?

本文由爾雅慢生活發佈,轉載請註明出處

爾雅慢生活公眾號:eryanewlif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