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唐:做個不要臉的年輕人!

馮唐:做個不要臉的年輕人!

馮唐 當代著名作家。1971年生於北京,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獲臨床醫學博士,婦科腫瘤專業。曾擔任華潤醫療集團有限公司CEO。

01

近年的趨勢是:得癌症的越來越多,得癌症的年紀越來越早。如果籠統排序,得癌症的第一相關因素是基因遺傳。第二相關因素就是壓力過大。對於基因,至今沒什麼特別合適的好辦法。對於壓力,倒是有些小竅門。馮唐總結了壓力管理的九字真言:

馮唐:做個不要臉的年輕人!

前面六個字(“不著急”“不害怕”)要做到尚算容易:經驗的積累便可以解決。

有了經驗,熟能生巧,你做起事來輕車熟路,自然“不著急”;有了經驗,你對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瞭然於心,自然“不害怕”。

其實說的都是預期管理,前者是對自我能力的預期管理,後者是對客觀結果的預期管理。

而“不要臉”,則是對他人態度的預期管理,脫離了自身與客觀事實,雜糅著他人的主觀意識,所以要做到“不要臉”的難度更大。

估計大部分人最難做到的主要是最後三個字(不要臉)”。

馮唐:做個不要臉的年輕人!

02

如果你接觸過就職於Professional Services Firms,包括但不限於投行/諮詢/法律/會計/FA等,你會知道這是裝B重災區。

兩個原因:

  • 一個是這批人本身的工作性質所致。他們服務的大多是名企高管,為了顯得自己遊刃有餘,有時候甚至要學會不懂裝懂,在一個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侃侃而談對於這群人來說可以說是家常便飯;
  • 另一個則是因為這批人一般都是精英教育出身,大多人一輩子都蠻順的沒遇過什麼挫折,所以特別要臉面。

精英教育出身的人,一般自小就有個“標準路徑”,你小學中學大學都要去最好的學校,畢業了要去最好的公司,你做幾年後要去最好的商學院進修,然後回到最好的公司。

如果你本身能力和格調都在標準路徑之上,事事完美,自然無可挑剔。

無奈術業有專攻聞道有先後,你會發現你的能力或格調和標準路徑有差距,這時為了填補這個差距,你便會做一個事情:裝B。

馮唐:做個不要臉的年輕人!

“裝B”之所謂被稱之為“裝”,正是因為你和標準路徑之間的那個差距。

如果你本身就是無可挑剔,大家會覺得you are what you are,不會覺得你“裝”(比如一個ABC講話中英夾雜大家都不會覺得不舒服)。

但如果你做不到“不要臉”,你不懂裝懂,你不是那個圈子的人偏要學那個圈子的人。

除非經過長時間的重新沉澱、把所有東西都內化為你自己的一部分,要不然,外人還是會感受到你“裝”的那一面。

03

剛進麥肯錫時,我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一個因為“要臉面”而要去裝B的人。直到發生了兩件事…

  • 故事一

某次在深圳出差,領導請項目組和倆客戶去一個還蠻高大上的意大利餐廳吃飯。客戶是有點geek的工程師,為人特別實誠。

他們在點餐時展示了他們最最純粹的好奇心:什麼是sparkling water(氣泡水)?意大利的麵包要沾著醋吃?

然後我就在想:如果是我遇到這種情況我會怎麼做。我肯定是裝得我不是第一次到意大利餐廳的嘛!

少問顯得我很蠢的問題,然後應該會默默地觀察其他同事都點了什麼餐桌禮儀是什麼。

當下我就覺得那兩個客戶特別真實,我特別喜歡他們那種坦然自若的狀態。

  • 故事二

一次,和幾個同事在某個酒吧喝東西。我比較遲才到,我平時是不去酒吧的,所以基本不認識什麼酒。

那次坐下之後,酒保就問我:“先生,請問喝什麼酒?”

我看了酒單好一陣子,看到一個“龍舌蘭”,咦?Tequila,啊英文名居然還是我認得的單詞(可能在什麼美劇看過)。

我就眉飛色舞地說:“我要這個,Tequila。”

這個時候酒保說了一句:“那先生,請問要怎麼喝呢?”

我整個人都不好了…啊我沒喝過啊我怎麼知道該怎麼喝…然後很裝的我就做了一個更傻的事情,我假裝剛剛沒聽清楚:“嗯?你說什麼?”

這時我旁邊的一個同事好心地補了我一刀:“他在問你Tequila打算怎麼喝啦。”

我就蒙了…啊…到底能怎麼喝…

後來有另外一個同事看出來我傻x了直接就摟過我肩膀說:“當然是…的喝法啦!”幫我解圍了。(當然事後我還是沒記住可以怎麼喝)

  • 所以你發現了沒有,當你一開始裝,你就要一直裝下去,直到哪天你兜不住了,前功盡棄。

04

所以發生了這兩件事情後,我就儘可能地be myself,“要臉面”會導致三個壞結果:

  • 1、對工作:不懂裝懂讓效率降低

帶過team的人會很真切地體會到:在boss和你溝通的時候,比起你聽不懂他說什麼更可怕的是不懂裝懂。

然後boss就會覺得他什麼都教給你了對你很放心,結果最後你的工作成果無法按時交付,這時候boss就崩潰了。

在溝通時,要學會認慫。你可能覺得我不能問一些很蠢的問題,這樣會損害我在其他人面前的形象。

你可能會覺得我回去google一下或問一下其他同事就可以找到答案。但最好的老師就在你面前啊你的boss!

你放著這麼好的一個機會這麼好的一個資源不好好珍惜,難道要等到工作出問題了才後悔莫及嗎?

現在,我在工作中常說的一句話是“抱歉,我剛剛沒有聽懂。可以麻煩你再解釋一下嗎?”

  • 2、對他人:裝逼失敗讓人際關係變差

有時候我會在一些社交APP上約一些同行專家,跟他們請教一些行業的事情。

少數同行聊了幾句後會發現我也略懂這個行業,然後他們就會停止輸出,轉而做另一件事:解釋自己在網上誇大了的履歷,為自己辯解。

其實我不會介意履歷是否誇大,我的目的只是想了解多些行業信息而已。

接下來我自然是對這個對話失去了興趣,同時也對他之後所有說的話都打了個折。

  • 3、對自己:戴著面具做人讓自己不開心

前不久,偶遇以前在麥肯錫合作過的一個實習生。現在她跑去投行。

還在麥肯錫的時候她好像是大二,是個特別喜歡笑特別無憂無慮的女孩,整天都很開心。

工作之餘也喜歡到處玩,當時還跑去ChinaJoy當模特,我和幾個同事還跑去聲援了一下。

但這次重逢我總覺得她整個氣場都變了:冷靜、寡言、專業,但是感覺少了那份沒心沒肺的開心。

我蠻瞭解她的這種狀態:我剛進麥肯錫的時候也是這樣的。於是我和她分享了上面的兩個小故事,希望她可以開心點,be herself.

馮唐:做個不要臉的年輕人!

05

回過頭來看,之所以“要臉面”,還是因為你和標準路徑存在著差距,而你並不能接受這件事情。

所以你可以做的也就是兩件事:縮減自己和標準路徑的差距,或者接受what you are。

縮減自己和標準路徑的差距這事情不難,你只要花點時間花點錢就可以了。

比如讀個商學院增值一下自己,比如報個紅酒課程,比如請個形象顧問把你自己徹底地改頭換面。

不過在往標準路徑義無反顧地邁進之前,你先要問自己一個關鍵的問題:標準路徑是你想要的狀態嗎?

答案是不一定。

這個問題的背後其實是我在之前文章提過的中國自我認知教育失敗導致的一個現象:“延後的青春期”,這是青年志提出的一個概念。

由於一孩政策的緣故,自小我們多數人都在父母設計好的路徑裡往前邁進,小學中學大學工作都在沿著精英教育的路線走,以致於很多重大的決策(比如人生目標)都被延遲了。

前幾天和一個高中同學吃飯,她做了5年投行,覺得累了,正準備轉行。我問她當年為什麼要選投行作為第一份職業。

她說當時也沒細想,就覺得這是所有人都覺得最好的工作,高薪高福利可以接觸到很多人脈資源,所以畢業也沒有申請其他類型的工作。

其實你可以給自己多幾個選擇,不一定在標準路徑裡頭的選擇就是最適合你的。

比如現在很多華爾街人才都往硅谷跑,也有不少朋友讀完MBA跑去做NGO,其實最最重要的,還是follow your heart。

而怎麼去接受what you are,這裡也提供兩個小貼士:

馮唐:做個不要臉的年輕人!

06

  • 1、脫衣服

不得不說,正裝會帶給你儀式感的壓力。

當你穿得更休閒一點,你會沒那麼裝著端著,你會對“不要臉”這件事情更能接受。

所以我在發生龍舌蘭事件後,我之後見客戶的時候可以不打領帶就儘量不打領帶。

而在創業的時候,我的形象則變成了T恤短褲夾腳拖。因為那是我最舒服最自在的狀態。

當你從外在都完全接受了自己,自然可以進一步從內在也接受自己。

  • 2、自我肯定

我創業做的是投資者教育,一般用戶讓我推薦理財入門讀物的時候,我首推的是《小狗錢錢》(雖然是一本面向小朋友的財商教育書,但我一般也會推薦給成年人)。

裡頭有個我覺得超級棒的貼士:拿一本筆記本,每天記下自己當天的進步和收穫。

可以是讓你更靠近你的理財目標的進步,自然也可以是和你的其他目標有關,比如做到“不要臉”。

其實“要臉面”的主因就是因為你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你希望滿足他人的預期。

不過,如果你從自己內部去尋找認同感,去接受自己,其實可以很大程度地緩解“不要臉”的狀態所帶來的壓力。

最後補充一點吧,馬上由一個“裝B”的人轉變為一個“不要臉”的人,這是不現實的。

因為無論是縮減和標準路徑的差距或者接受自己,這兩種方式都需要時間,以我為例,直到離開了麥肯錫出來創業後,我才覺得那是個相對自在的狀態。

希望你們都可以做個不要臉的聰明人。最後送諸位一句話: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作者簡介:肖璟(狐狸君raphael),公眾號:解題者(ID:fantastic_fox),現就職於小贏科技。連續創業者,兩個創業項目接連進駐氪空間。曾供職於麥肯錫金融機構組,也曾在Google打過工。互聯網金融跨界人士,著有冠軍暢銷書《風口上的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