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何诗赞贾谊是“少年倜傥廊庙才”?(上)

——谈古论今话管理之十六

毛泽东博览群书,精通历学,他评价的历史人物很多,但是,连续在多种场合,多次讲到的历史人物并不是很多,而他写多首诗来赞扬的历史人物,应该是很少的,贾谊是其中一个。毛泽东对贾谊著作很赞赏,曾特意向他的秘书田家英推荐,要求他认真阅读贾谊的书,同时,他还让秘书向当时的大笔杆子胡乔木、陈伯达推荐贾谊的书。

毛泽东写过两首很有名的诗评价贾谊,其中一首是1954年写的《七律·咏贾谊》: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毛泽东为何诗赞贾谊是“少年倜傥廊庙才”?(上)

《七律·咏贾谊》

大意是:贾谊少年英豪,爽朗潇洒,是国家栋梁之才,可是,他壮志未酬处境悲哀,但他胸中的文章可低百万雄师,他肝胆照人,忠于朝廷,建议多立诸侯国,只可惜如此杰出的大才却得不到汉文帝的赏识,他的高洁大义反而被昏庸的朝廷所猜忌,千百年来,民众都对这位被贬为长沙太傅感到惋惜,徒然感叹,贾谊步了屈原的后尘。

另一首是写于1964年的《七绝·贾谊》: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毛泽东为何诗赞贾谊是“少年倜傥廊庙才”?(上)

《七绝·贾谊》

意思是:贾谊的才识无与伦比,他抱着惨痛情怀写吊唁屈原的文章,怀王堕马而死本是很平常的,没有必要忧郁哀伤赔付去一生。

毛泽东写诗赞扬贾谊“少年倜傥廊庙才”,这确实是很准确的评价,贾谊的两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第一,他确实是“少年倜傥”;第二,他确有“廊庙才”。

说起贾谊年少才俊,毛泽东的研究专家陈晋曾述介过,毛泽东曾说:“汉朝有个贾谊,十几岁就被汉文帝找去了,一天升了3次官。后来贬到长沙,写了两篇赋,《吊屈原赋》和《鸟赋》。后来又回到朝廷,写了一本书,叫《治安策》。他是秦汉史专家。他写了10篇作品,留下来的是两篇文学作品(两篇赋),两篇政治作品——《治安策》与《过秦论》。他死在长沙的时候才只有33岁。”(见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9页。)

毛泽东为何诗赞贾谊是“少年倜傥廊庙才”?(上)

贾 谊

贾谊(前200—前168年)是洛阳人,从小博览群书,熟读诸子典籍,少年时,拜于荀况的弟子、秦朝的博士张苍门下,研读《春秋左氏传》,贾谊注释过《左转》,精研《道德论》等著作,而屈原的书是贾谊最爱读的。汉高后五年(前183年),18岁的贾谊就闻名于河南郡,他熟诵《诗经》《尚书》,写得一手好文章。当时,河南郡守吴公非常喜欢贾谊,因为贾谊年少博学,而无公曾是秦朝丞相李斯的同乡和学生,是当时比较有影响的人物。吴公贾谊召到门下,教导贾谊继续研读《春秋左氏传》等书,而当吴公被征召到中央政府任廷尉时,他便向汉文帝推荐了贾谊,夸贾谊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是博学有为的年轻人。汉文帝就把贾谊召到中央政府,任命为博士。当时贾谊才二十一岁,是最年轻的博士,他负责掌文献典籍。年轻的贾谊博士学识渊博,敢想敢说,论事有理有据,深受汉文帝器重,很快就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此时,贾谊就更有权提出议论朝政的建议,而且,他也参与制定了朝廷上许多法令、规章。作为年轻的太中大夫,贾谊当时确实是“少年倜傥”,才华出众。

可是,贾谊比较太年轻,他敢说敢为,积极献策,极力主张政治改革,提出改定历法、修正律令,整饬制度等,这就引起一些老派朝臣(如邓通等)的忌恨和不满。这些老派朝臣凭其资历和功绩,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为借口,诬告贾谊,使汉文帝对贾谊失去了信任。贾谊23岁时,被贬离京城长安,到长沙任太傅。

长沙离京城有数千里之遥,贾谊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才到长沙任职。本来他想以他的雄才大略辅佐文帝成就一番大业,而如今却受谗被贬,远离了京城,他的抱负难以实现,他深感孤独、失望。在长沙任太傅的几年中,他一直抑郁不欢。有一日,他途经湘江,望着滔滔江水,深有感慨,写了一首《吊屈原赋》,以表达对屈子大夫的崇敬之心,也发抒自己的悲愤之情。时至今日,湖南长沙还有一座贾谊故居,纪念着贾谊。贾谊故居被誉为“湖湘文化源头”,成为“屈(原)贾(谊)之乡”的标志性文化遗产。

文帝七年(前173年),可能是文帝的小儿子需要一位博学的老师,贾谊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刘胜的太傅。文帝在未央宫祭神的宣室接见贾谊,向贾谊请教鬼神之事。文帝对鬼神之事看来是很有兴趣的,他和贾谊一直谈到半夜。文帝还感叹自己的学问比不上贾谊。

对于此事,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可能是很不满意的,他觉得文帝不关心天下大事反而关心鬼神之事,于是,李商隐有了讽刺文帝的著名的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汉文帝虽然把贾谊重新召入朝,同时也依然赞赏贾谊的学识,但是,他的目的只是让他教他最喜欢的小儿子读经典,而对于贾谊上疏议政的主张并不采纳。贾谊感到很郁闷。不久,梁怀王骑马时意外摔死,贾谊感到自己没有尽到太傅的责任,一直悲泣自责,33岁时即忧伤而死。

贾谊的一生很短,起初,他才华横溢,敢说敢为,积极议政,但因得罪老派朝臣而受谗遭贬,后来,他重回京城任太傅,教王子读书,后忧郁而死,看起来是听悲切无奈的,但是,年轻的贾谊有远见卓识,有雄才大略,他的政论和建议,成了西汉时最重要的政论文章,后来几乎成了汉景帝、汉武帝改革的主导思想,他年轻的一生,远远活得比那些身居高位而庸碌无为的公卿们要有意义的多。

中国古代著名改革家、宋代名相王安石曾写诗赞贾谊:“一时谋议略实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少年倜傥”,年轻而才华出众,这是贾谊的一显著特点,而他的另一个特点更让人感兴趣,他是一位名声显赫、影响深远的“廊庙才”,下篇详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