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訊證券:全面降準影響幾何?

中新經緯客戶端1月4日電 題:《聯訊證券:全面降準影響幾何?》

作者 李奇霖(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鍾林楠(聯訊證券宏觀研究助理)

今日,央行宣佈將於1月15日、25日分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0.5%,累計釋放資金約1.5萬億元。

加上即將開展的定向中期借貸便利操作和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動態考核所釋放的資金,再考慮今年一季度到期的中期借貸便利不再續做的因素後,淨釋放長期資金約8000億元。

對此次降準,我們認為:

<strong>第一,8000億是為應對基礎貨幣缺口和寬信用

2018年的三次降準(分別在4月、7月和10月),都是對沖的思路——繳稅+MLF到期,避免短期流動性氾濫,兼顧內外均衡。此次降準1%也是如此,以後也會這樣。

不包括逆回購與國庫定存到期,今年1-2月有較高額度的資金回籠,包括:(1)MLF一季度到期1.2萬億;(2)春節前的現金漏損提現大約1.5萬億;(3)1月份繳稅大月,財政存款增長大約6000億(過往四年均值);(4)地方債發行提前衝量(3000億以上)。

上述回籠資金加總至少3.7萬億。降準釋放1.5萬億固然不能完全填補回籠造成的缺口,但反過來講,該缺口可對沖降準帶來的流動性,避免短端利率過低,維繫外部均衡。(預計央行後續會進一步加大跨節的逆回購規模或重啟CAR。)將1%的降準分成兩步走也是此意。1月15日是MLF到期日,也是集中繳稅期;1月25日是春節提現高峰期。

從政策意義上來講,這是一次全面的降準,對應了當日下午新聞媒體報道的消息。

此次降準最根本的目的還是給銀行補充低成本資金,為銀行加大信貸投放、降低融資成本、提振寬信用效果保駕護航。

<strong>第二,市場瞬時反應不大,後續關鍵在於寬信用效果

從市場表現來看,此次降準並沒有帶來脈衝式的利好。十年國開活躍券(180210)先下後上,整體來說無明顯變化。

這背後的主要原因在於降準被討論許久,基本已被市場消化,投資者當前更為關注寬信用的效果。

不過,目前來看盡管央行貨幣政策已經逐步轉向寬鬆,但信用派生效果的關鍵指標——社會融資總量餘額增速,其新、舊口徑均未出現向上的拐點。持續的貨幣寬鬆並未有效向信用寬鬆傳導,實體融資難的問題仍未得到有效的解決。

決策者寬鬆貨幣的初衷更傾向於實體融資成本有效下降,實體經濟回暖,而非單一的貨幣寬鬆將資金淤積於金融體系內部。因此,如何打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實現“寬貨幣”轉向“寬信用”,是下一階段的政策著力點。

從過程來說,將流動性輸送到實體的是金融機構,而金融機構的行為又會受到監管政策和實體有效融資需求的影響。但無論從監管政策還是從實體有效融資需求的角度來看,要成功實現“寬貨幣”向“寬信用”的傳導仍有一段距離。

綜合來看,我們認為貨幣寬鬆週期仍未走完。寬貨幣在某種程度可以說是寬信用的必要條件,只有降低了金融機構的負債成本,壓低了長端利率,才能使實體真正有效獲得金融的支持。

為了讓貨幣寬鬆向信用寬鬆傳導更順利,金融機構的負債來源需要的是長期流動性,以匹配長期資產配置,固定資產投資需要的是中長期信貸,短期信貸一般用於流動性週轉。

此外,儘管貨幣政策主要會“以我為主”,但不會忽視貨幣寬鬆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尤其是在中美短端、長端利差均大幅收窄的背景下。幸運的是,美國經濟基本面也出現了放緩的跡象,ISM製造業PMI跌至54.1,創下25個月的新低。

從這兩點來看,支持普惠的定向降準、全面降準和TMLF是比OMO和MLF更優的選擇。OMO和MLF流動性期限結構偏短,短期流動性向實體傳導的效率不高。(中新經緯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