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进化论|让一成不变的工作“千变万化”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觉得自己每天都在做同样的、重复的、机械性的工作。


比如,刚到公司的实习生可能会被安排每天录入大量的数据、不停地修图、做报告、贴发票等等。刚开始做这些事情时,可能会因为激情而做得比较卖力。但到了后面,可能就会因为工作的无聊而感到厌烦,甚至会觉得,“我并没有从中学到什么呀”。

除了实习生,教师、银行职员、程序员、科研人员似乎每天都在做同一件事。

职场进化论|让一成不变的工作“千变万化”

无论你在什么行业,做什么岗位,一定会有大量重复的工作内容,而一个人的能力,往往是在大量重复中逐渐形成的。

其实,不止是工作,生活也一样充满重复性。难道你会因为每天追剧感到烦?会因为每天都要吃饭觉得无聊?所以,重复性工作不能成为你颓废的原因,而你应该在重复性工作中找到价值、经验和乐趣。

今天就聊一下“重复性劳动”这个困扰,该如何解决?

学会思考,变得不同

当你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意味着你会有更多时间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事。你要做三件事:思考,不同,学习。思考是前提,不同是目的,而学习则是途径。

你要学会思考:

如果无法减少重复性工作的量,要思考如何更快更有效地完成;

如果重复的工作令你感觉疲乏,要思考如何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

如果重复性工作阻碍了你成长和晋升,要思考是否拿出额外的时间充电,思考重复性工作是否那么有价值。

职场进化论|让一成不变的工作“千变万化”

同样是贴票这件小事,发票的平整度,不同发票的排列和整齐度,不同的人操作都不一样;同样是一场线下活动,暖场音乐是否令人舒服,场地选择是否交通便利,环节设计是否不单调死板……这些可变化因素都决定着一场活动的质量。

也就是说,思考的目的就是变得不同。而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在看似重复性、无差别性的工作中“主动求变”、“寻找不同”。而这种思考方式和意识,将决定你“重复性劳动”的效果。

当然,如果不持续学习,思考和不同都仅是理论的说辞。

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

很多人成功并不是因为聪明过人,而是每天都把简单重复的事儿做好。

如果一份工作让你没什么学习的东西和空间,那恐怕也没有太多可供你思考的余地。你不去学习,不去寻找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即使你想变得不同也只是纸上谈兵。

职场进化论|让一成不变的工作“千变万化”

很多时候,你的思考和灵感,是从生活的点滴迸发的。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下班后的时间,也许才是你学到最多东西的时刻。所以,前文提到的思考和学习,往往可以在你的“碎片化时间”获得。

当你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不断更合理地利用闲碎的时间,不断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时候,“重复性劳动”这个困扰也许只是你工作的一部分,你能从重复中不断收获和不断成长。

能力可否被工具化?

一块农田,需要最快时间把秧插完,还要保证质量,请问你是去请教一位老农民,还是买本插秧书自己回家看呢?

正确答案是:借一台插秧机器。

面对“重复性劳动”光提高自身效率有用吗?没有。因为无论你怎么提高,也只是从一个插秧新手,变成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农,这还要花费数十年时间。

即使如此,你插秧的速度和插秧机也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这就是“重复性劳动”常常让人忽略的一点:你的能力其实可以被“工具化”。

职场进化论|让一成不变的工作“千变万化”

如果你的工作中存在大量的“重复性劳动”,请务必充分利用工具。

比如Excel,可以简化大量的统计分析工作;

比如思维导图,省去了许多文档编辑和整理的时间;

比如项目管理软件、语法检查器、图片编译器……

会使用工具的人,正在将不会使用,甚至不知道还可以使用工具的人,远远甩在身后。

尽可能把你的能力“工具化”,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自己的时间。

那么,节省出来的时间用来干嘛?

一个人在职场上的终极目标,就是依靠工具解放出自己的时间,学会调用系统外部资源,同时拓展价值外延,最终让自己的价值“资源化”。

无论曾经的70后、80后,还是现在的90后,甚至未来的00后,只有不再沉迷于“重复性劳动”带来的轻松和安全感,你才能真正避开职场危机,赢得职业生涯的竞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