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酒瓶的歷史變遷

茅臺酒瓶的歷史變遷

20世紀50、60、70、80、90年代酒瓶瓶底瓶口特徵

貴州茅臺酒也相同,它的灌裝器皿從咱們熟知的土陶罐到今日的陶瓷瓶、白色玻璃瓶,其間浸透了許多勞動人民的痛苦、淚水和國家的榮辱興衰,咱們應該去敬重和保衛這樣一份屬於前史的傳承,更應該去緬懷創造這份前史的這些人們。

茅臺酒瓶的歷史變遷

茅臺酒早期使用土陶器皿,最主要是因為釀酒者對陶器擁極佳的透氣性能和具備避光的特點十分信賴,酒可以在陶器內繼續發酵,越發變得醇厚,醬香濃郁。後來改為柱形,讓其擁有了美觀的造型和便於攜帶的特性。茅臺酒的罐裝器皿從圓形陶罐,到柱形陶瓶,再到白瓷瓶,再到如今的白玻璃瓶罐裝,包裝的輕便和精美逐步體現。

茅臺酒瓶的歷史變遷

茅臺酒瓶的歷史變遷

20世紀50年代酒瓶改變

仁懷製陶

據前史文獻記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遵義府知府於桂芳在公函《設仁懷廳事宜》中述:"原仁懷縣屬極邊遠之赤水河,原系五方雜處,燒窯種靛。雜處其間。"仁懷陶瓷燒造業在清中、晚期,師傅多為四川籍。其間有雍三順、餘四右等人在二合開設窯場製陶。爾後,別離又有四川人謝海棠到此興辦窯場,並運用水車帶動舂料製造酒罈,其間謝海棠窯場所燒造的酒罈滲漏少,並且在醇化酒質方面具有長處,遂茅臺鎮上的釀酒作坊大多都運用他家陶壇。

茅臺酒瓶的歷史變遷

茅臺酒瓶的歷史變遷

20世紀60年代酒瓶改變

酒瓶形制開展

咱們走在陳舊的茅臺鎮,會看到許多散酒店肆。生活在茅臺鎮的人都知道,舊時茅臺鎮上的酒坊關於酒的出售一般都是以散酒打酒的形式呈現,假如顧客白手來購買白酒,能夠暫時從酒坊購買小壇盛酒。

茅臺酒瓶的歷史變遷

茅臺酒瓶的歷史變遷

20世紀70年代酒瓶改變

咱們從今倖存於貴陽民間的一件清末圓鼓瓷罐能夠看出,早在民國之前,容器製造規整,瓶口和圈足渾圓。在貴州區域,盛產玉米作物,許多飲酒者將酒購回後,將飲用後剩下部分用玉米棒塞口,作為密封,以便在保證白酒質量的一起,下次持續並重復運用。

茅臺酒瓶的歷史變遷

20世紀80、90年代酒瓶改變

茅臺酒瓶的歷史變遷

綜觀茅臺酒的發展歷史,從陶罐到釉陶瓶子、陶瓷瓶,再到眾所周知的白色玻璃瓶,其中還有用於區分茅臺酒類別的黃、醬等色陶瓷瓶以及如今的各式紀念酒的專屬酒瓶,如此繁多,也豐富瞭如今茅臺酒的收藏類目。

最後,建議,在經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儘量飲用堅持傳統純糧固態發酵工藝生產的白酒。這種酒喝後只會有微醺的醉意,睡一覺之後便清醒如初,神清氣爽,不影響第二天的工作與生活,身體也好受許多。

以茅臺為首的優質醬香酒,只能以傳統固態發酵工藝釀造,且必須以糧食為原料釀造而成,屬於自然發酵的純天然產品,不添加任何香味成分, 喝完 不口乾不上頭! 且易揮發物質少,對人體的刺激少。 相比起其他香型的酒,喝多酒對身體傷害是最低的。

茅臺酒瓶的歷史變遷

酒品如人品,好酒交好友! 版權所有:因醬而生 liuzhiqing0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