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自有天收


美團自有天收


上一輪燒錢大戰中活下來的互聯網企業,都開始向下遊轉移成本了。

滴滴將司機的抽成從20%提高到了30%,鏈家把中介費提高了一個點。引起行業公憤的,是美團外賣把商戶的抽傭比例從18%提高到了22%。

各種新聞報道里,美團被描述成了壟斷市場的惡人,甚至北京“一品三笑”快餐的倒閉也算到了美團外賣的頭上。很多商戶說,美團要收網了:

都快成稅務局了。

很多商戶因此退出了美團。對此美團的回應是,他們沒有競爭力。

沒有退出美團的,當然要把成本繼續轉移。在北京國貿CBD上班的郝大星,以前花20塊錢就能吃到送上門的三個菜和一個飯後甜點,後來菜就越來越少了,甜點也從提拉米蘇變成蛋黃派。

今天中午他收到外賣,發現只有三個菜,沒有甜點,他去找商家評理,商家和他說:

您看到袋子裡有個果凍了嗎?那就是您的甜點。

美團外賣上市後,人們才知道外賣的燒錢大戰有多麼慘烈。

上市前,美團外賣一年的收入大約在210億,但付給騎手工資等費用就達到193億,還要加上對用戶補貼的42億。

即使不算其他成本,美團也要虧很多錢。

美團提升商家抽傭以來,財報好看了很多。根據其2018年半年報看,外賣收入大約在202億,給騎手們的工資等費用大概在140億,給用戶的補貼為24億。

但是,很多商家賺不到錢了。

眾所周知,餐飲業的毛利率能達到30%已經很高了,現在平臺直接抽走22%,很多人就無錢可賺了。能賺錢的,有很多不是餐館,只能叫半成品食品加熱處。

現在大家都明白了,不會有反常識的商業模式存在。

郝大星的提拉米蘇20元套餐,還要讓快遞員騎車15分鐘送上門,是不正常的。

想要叫外送,就要出快遞費。樸石對比了美團外賣的數據,發現雖然收入幾乎翻番,但是騎手的成本只增長了50%。

美團的生意模式,是勞動繁重、收入低得可憐的外賣小哥撐起來的。很多互聯網公司,最後還是要依靠人口紅利。

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團應該被千夫所指,即便它早已經佔據60%的外賣市場份額,屬於《反壟斷法》中定義的“明確的市場支配地位”。

美團和餓了麼的市場份額,是充分市場競爭的結果。

做大之後,美團確實按捺不住自己壟斷的心思,比如要求商戶在美團和餓了麼之間“二選一”。

金華和無錫都已經約談或者處罰過它,“中國打假第一人”王海向海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實名舉報海南美團要求“二選一”,涉嫌不正當競爭,已經被立案調查。

這證明,行政的力量在制約美團的壟斷動機。

更重要的是,市場會做出選擇,那些退出美團的商戶就是最好的證明。如果美團的抽成比例超過大多數人的極限,會有新的外賣勢力出現,市場會給美團以懲罰。

不是市場份額大就一定會造成壟斷。壟斷,是人們別無選擇。

在線外賣只佔餐飲市場的7.5%,美團真的強大到能夠逼死餐館嗎?

美團提高商家抽成這件事,似乎並不需要行政力量來解決。

當然,這麼多年來樸石也一直好奇,滴滴吞併快的的時候,《反壟斷法》去哪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