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每晚都吃这种药,差点去国外休养,没想到还是被病魔带走了

1936年 10月19 日,鲁迅先生在上海病逝。

作为一代文学巨匠,鲁迅给我们留下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鲁迅批评过不少中国文人,如梁实秋、成仿吾、郭沫若等。

和鲁迅合得来的同辈少之又少。

但其实,鲁迅很热心帮助困境中的难者,并和一些外国人树有情谊。

有一位俄国诗人,名叫爱罗先珂,逃亡到中国,一度住在鲁迅、周作人兄弟家里,朝夕相处了半年,关系非常融洽。

爱罗先珂是一位常用世界语写作的盲诗人。

鲁迅小说《鸭的喜剧》便取材他在北京生活的片段。

鲁迅每晚都吃这种药,差点去国外休养,没想到还是被病魔带走了

爱罗先珂:诗人、作家

1928年,又有美国女作家史沫莱特来访中国,旅居上海时,与鲁迅也有书信来往。

后来,美国作家伊罗生通过史沫莱特的介绍与鲁迅认识。

1934年,鲁迅和茅盾又一起帮伊罗生选编了一本中国作家短篇小说集《草鞋脚》。

20世纪的那一天,乃鲁迅五十大寿。

在上海法租界的一个荷兰餐馆,一些上海文化同人皆为他祝寿。

谁也不料,鲁迅竟活不至60岁。

实际上,鲁迅是多病的人,普遍的印象,他是长期受肺病也死于它的病者。

不过,据《鲁迅日记》所述,潜伏在鲁迅身体的疾病,还有牙痛与胃痛。

鲁迅每晚都吃这种药,差点去国外休养,没想到还是被病魔带走了

在《两地书》中,已经46岁的鲁迅,很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所以一到厦门,每晚都会按照医嘱吃一粒金鸡纳霜以防疟疾。

由于住所不方便,没有开水,他便停用了散拿吐瑾(德国柏林出产的补脑健胃药品)数日。后来就到市场又买了一瓶麦精鱼肝油服用。

其实,早在1925年9月23,鲁迅肺病发作严重,就面临着死亡的威胁。直到1926年1月5日,他的病才算好了。

鲁迅的《腊叶》正作于那时,在文章中,他说,希望“爱我者”、想保存我的人不要再保存我。有人认为,这兴许还是鲁迅遗言。

鲁迅每晚都吃这种药,差点去国外休养,没想到还是被病魔带走了

1935年,近于“十月革命”节的那一晚。

上海苏领事馆招待文化人去看电影,中国只有五六人。

鲁迅精神很好,影毕,所有人正准备去月台上休息时,史沫莱特很严肃地对鲁迅说道:我直觉你身体很不好,应该去国外休养。

鲁迅笑说:“我自己并没觉得什么不对,你从哪里看出我非好好休养不可呢?”

史沫莱特说:说不上你有病。可是凭直觉,知道你身体不行!

鲁迅以为她醉了,打算撇开这个话题,然而史沫莱特很坚持。并且要马上得到一个确定。

史沫莱特说:你到了外国,一样可以做文章,而且对国际的影响很大。

一开始鲁迅没有同意史沫莱特的建议。

史沫莱特再三请求,并让其他人去劝劝他。直到这时,鲁迅这才决定好好考虑。

史沫莱特认为,如果鲁迅不去国外休养,能活多少年,很成问题。但如果出国,一二十年的问题也很有把握。并且她提议鲁迅该去高加索休养。

尽管鲁迅同意了史沫莱特的建议,不过当谈起史沫莱特的直觉,自己仍只是给予微微的幽默一笑,又有一丝看淡生老病死的韵味。

鲁迅每晚都吃这种药,差点去国外休养,没想到还是被病魔带走了

史沫莱特: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1935年年底,一切都已接洽妥当。

鲁迅还是改变主意,决定暂时不出去。

其实,鲁迅也认真考虑过休养,还说,如果真去休养,也可完成《中国文学史》的著作。

但后来,鲁迅又表示,如当真出国,问题多的很,恐怕还是不出去的好。

大家为这个问题争执不下,当时鲁迅给出的想法是:

第一自己不觉得有病,如果非说自己身体衰弱了,即使出国休养一二年未必见效,主要是自己年纪大了。就算在国外吃胖了,回来后一定立即就瘦了

第二自己不懂俄文,在俄国待着太气闷

第三那时的文坛,自己还不曾出国,但总有人在传播这个消息。对此,十分不高兴,鲁迅自己知道,他批评、得罪了不少文人,大家巴不得他走。创造社的人还曾把鲁迅定义为一个“二重反革命人物”,或者“不得志的法西斯谛”。所以他还曾幽默地说:他们料我要走,我偏不走,使他们多些不舒服。

1936年1月内,经几番讨论。

鲁迅说即使要出国,自己经手的事倘要结束,也不是一二个月能结束。

所以大家赞同,等过了夏天,再说休养的事。

鲁迅每晚都吃这种药,差点去国外休养,没想到还是被病魔带走了

不幸的是,1936年2月尾,鲁迅就身体跨下来了,卧病不起,直至死亡。

鲁迅的离世,轰动一时,很多人甚至都不愿相信。

鲁迅曾自云最怕创造社创造脸,尽管他回怼“才子加流氓”。

然而,据说郁达夫是个例外。

而当鲁迅逝世,郁达夫得知后,更是心痛不已,悲切道: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然听到了鲁迅的死!

就连曾对鲁迅软硬兼施,威逼其离开中国的蒋介石。听闻鲁迅病逝的消息后,也亲自在花圈上题写六字:鲁迅先生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