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歷史上一共經歷過幾次大屠殺,最後一次確是刻骨銘心!

南京歷史上一共經歷過幾次大屠殺,最後一次確是刻骨銘心!

不完全統計,南京歷史上總共發生六次大屠殺。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南京是中國歷史上災難最多的城市。中國幾乎所有城市都在歷史上遭受過許多災難浩劫,但是沒有哪個城市有南京這麼多、這麼大的災難。把南京的歷史梳理、統計、總結一下,完全可以歸結出十大、二十大在整個中國乃至人類歷史上都少有的浩劫【大屠殺】來。

南京歷史上一共經歷過幾次大屠殺,最後一次確是刻骨銘心!

第一次,侯景之亂

548年梁武帝時,候景叛亂,建康28萬戶居民死亡十之八九。這場近於荒唐的叛亂,不僅給蕭梁政權致命的打擊,而且也給建康城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史書上說:“自景圍建康,城中多有腫兵,死者相繼……自雲龍、神虎門外,橫屍重沓,血汁漂流,無復行路。及景入城,悉聚屍焚之,煙氣張天,臭聞十里。”臺城剛被圍困時,城中兵民有十萬之眾,及城破之時,僅剩下兩三千人。同時,叛軍和後來平叛的蕭繹軍隊的殘暴也加重了災難。侯景在攻進建康之初,尚對軍隊有所約束,當久攻臺城不下時,由於軍隊糧食缺乏,於是放任士兵搶掠,直至後來掠人作食。王僧辯在攻進建康後,也放縱士兵大肆搶劫,甚至連人們的衣服都扒了下來,“男女裸露,自石頭城至於東城,號泣滿道。”人員死傷如此之重,城市建築也未能倖免。在侯景進攻臺城期間,眾多建築或被拆毀,或被付之一炬,以至在叛亂期間百濟國前來建康的使者,見到城市荒頹也不禁失聲痛哭。後來王僧辯的軍隊攻進建康後,也因軍士夜中失火,將臺城內的主要建築幾乎燒燬。侯景之亂,實實在在是古代南京史上的一場浩劫。

南京歷史上一共經歷過幾次大屠殺,最後一次確是刻骨銘心!

第二次,金軍火燒建康(南京)

1130年,北宋滅亡後第四年、南宋建炎四年,金軍掠奪宮廷上萬宮女妃子之後,火燒建康(南京), 3日屠殺17萬居民,僅剩十分之一。不久民族英雄岳飛率軍收復健康(南京), 將健康城金軍五千人全部殺死,收復南京,為當時的中國人民報了仇,並掩護百萬老百姓到安全地帶。

南京歷史上一共經歷過幾次大屠殺,最後一次確是刻骨銘心!

第三次,太平軍攻下南京,屠滿人

1853年洪秀全太平軍攻下南京。按照上帝教的教義,屬於“妖孽”的滿人必被殺死,於是八旗連滿族婦女“俱登城佐守”。太平軍“屠駐防嬰孺無遺,復驅隱匿之婦女出聚寶各門盡於橋上殺之,河水皆赤”。《金陵省難紀略》記載為:“數百萬生靈,城初破死者蓋已不下數十萬矣。”馬克思對天平天國運動的評價:“除了改朝換代以外,他們沒有給自己提出任何任務。他們沒有任何口號。他們給予民眾的驚惶比給予老統治者們的驚惶還要厲害。他們的全部使命,好像僅僅是用醜惡萬狀的破壞來與停滯腐朽對立,這種破壞沒有一點建設工作的苗頭。”

南京歷史上一共經歷過幾次大屠殺,最後一次確是刻骨銘心!

第四次,湘軍屠南京

1864年,曾國藩湘軍攻佔天京(南京),見人就殺,見屋就燒,見財物與女子就搶。直殺得天京城內血流成河,屍體湧進長江,幾乎使江水不流。曾國藩稱:“秦淮長河,屍骨如麻”,“自五代以來,生靈塗炭,殆無愈於今日。”40歲以下婦女全被姦淫。清人記載:“金陵之役,伏屍百萬,秦淮盡赤;號哭之聲,震動四野。”

南京歷史上一共經歷過幾次大屠殺,最後一次確是刻骨銘心!

第五次,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蔣介石在南京開始屠殺異己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在雨花臺這個刑場,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達10萬之多。

南京歷史上一共經歷過幾次大屠殺,最後一次確是刻骨銘心!

第六次,南京大屠

1937年12月初,5萬日軍兵臨南京城下,僅僅傷亡2000多人,就攻克南京,獲命“全部殺掉俘虜”,對平民“斷然處置”。第6師團首先攻陷南京中華門,小日本師團長谷壽夫立馬揚刀,“解除軍紀三天”。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中,中國軍人的英勇抵抗,加劇了日本侵略軍的報復心理,使他們在後來的暴行中表現得更加殘忍、瘋狂。30萬同胞,或男,或女,或老,或少,一個又一個地走進了血與命寫的歷史,走進了屈辱的歷史。

南京歷史上一共經歷過幾次大屠殺,最後一次確是刻骨銘心!

中國歷史上,沒有哪一次的戰爭是不死人的,五胡亂華,五代十國,靖康之恥,蒙古滅宋,滿人入關。拿最後一次清王朝的建立來說,屠城屢見不鮮,殺人盈野,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每一件事說出來都是充滿血淚。只不過,他們所有的戰爭不如這個發生在七八十年前的時候記憶這般深刻,不是在有現代軍隊、熱武器下高效率的殺人,沒有這樣大量、詳實的材料證明那一段記憶。更為突出和喪心病狂的是日本人那種扭曲的心理,所表現出的那種以折磨、以死者生前所受到最大痛苦的虐殺,這是比德國納粹邪惡百倍的軍隊、政府和民族。

對於中國人來說,這段歷史不容忘記;對於日本人來說,這段歷史不容否認和篡改;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反對戰爭、珍愛和平。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