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一詩人71歲中進士,寫有一名句千古流傳,人人皆知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這是一個流傳千古的詩句,在很多歷史小說中,人們常常能夠讀到這個詩句。但是,知道這個詩句出處的人卻不是很多,瞭解這句詩作者的人就更少了。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句詩的出處及這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作者。

這句詩出自《己亥歲》一詩,作者是曹松。

己亥歲二首其一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晚唐一詩人71歲中進士,寫有一名句千古流傳,人人皆知

澤國江山入戰圖

這首詩是曹松在880年所寫。曹松,晚唐詩人,大約生活在828年到903年這段時間。晚唐是一個戰亂的年代,曹松可謂生不逢時,經常在戰爭的夾縫裡到處奔走避禍。他曾經依附建州刺史李頻,李頻死後,他流落江湖,無所遇合。期間多次參加科舉考試而不中。沒想到就在他不抱任何希望的風燭殘年之時,71歲的曹松參加了唐昭宗天覆元年(公元901年)的進士考試,一舉中第。但他中第並不是真的憑藉才華出眾,而是皇帝格外開恩的結果。當年唐昭宗心情不錯,就下令選拔一些出身貧寒的,參加過多次考試卻沒有考中的,年齡偏大的考生為進士,以示皇恩浩蕩。於是,主考官奉聖命選出五個高齡考生。這五位高齡考生分別是曹松、王希羽﹑劉象﹑柯崇﹑鄭希顏,其中有兩位已經年過七十,而剩下的三位也都過了六十歲,老態龍鍾,風燭殘年。當時的人把這次放榜叫做“五老榜”。曹松中第後被授任校書郎,後任秘書省正字。但終因年老體邁,兩年後就謝世了。

晚唐一詩人71歲中進士,寫有一名句千古流傳,人人皆知

生民何計樂樵蘇

曹松寫詩,學賈島苦吟。“平生五字句,一夕滿頭絲”(《崇義裡言懷》),是其自我寫照。他尤工五言律詩,煉字琢句,取境幽深,這一點接近賈島,卻又高於賈島,尚未流於怪僻,而自有一種清苦澹宕的風味。“汲水疑山動,揚帆覺岸行”(《秋日送方幹游上元》)、“廢巢侵曉色,荒冢入鋤聲”(《送進士喻坦之遊太原》)等詩句,最能代表他的詩風。但總起來看,曹松詩題材狹窄,不外乎嘆老嗟卑,旅思離情,很少接觸社會問題,然而《己亥歲二首》卻一反他的一貫風格,直指社會現實,吶喊出他生平中最酣暢淋漓的語言,成為他一生的絕唱,其中“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一聯,歷來為人稱道,千百年來傳誦不衰。

晚唐一詩人71歲中進士,寫有一名句千古流傳,人人皆知

憑君莫話封侯事

《己亥歲》一詩,大約是詩人在廣明元年追憶去年高駢征討黃巢起義軍而作。首二句“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是說富饒的江漢流域都已繪入戰圖,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曹松家在安徽,正是位於江漢流域。縱觀中國歷史,戰爭多發生在黃河流域,唐朝安史之亂的主戰場也在黃河流域。到唐末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唐王朝進行窮兇極惡的鎮壓,江漢流域也都成為戰場。這就是所謂"澤國江山入戰圖 "。對於戰火燃燒到自己的家鄉,詩人深有感觸,但表達得很委婉,不直說戰禍殃及江漢流域 (澤國 ),而只說這一片河山都已繪入戰圖。讓讀者通過一幅"戰圖",來想象到兵荒馬亂的現實,可謂形象生動。戰亂到來,生靈塗炭,百姓最基本的耕田砍柴的日子也失去了。打柴為"樵",割草為"蘇"。這種打柴割草的生計本來艱辛,無樂可言。然而,在戰爭到來的時候,百姓連這樣的日子也得不到了。一個" 樂 "字反襯出百姓苦不堪言,耐人尋味。

晚唐一詩人71歲中進士,寫有一名句千古流傳,人人皆知

一將功成萬骨枯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是詩人的高聲疾呼:請你別再提什麼封侯的事情了,一將功成要犧牲多少士卒生命。自古戰爭都是毫無人性可言的,都是血淚斑斑的歷史。而古代封侯又往往取決於戰功,戰功又是以殺敵數量(斬獲敵人首級)為依據的。而那些平民百姓、普通士卒又往往成為戰爭的犧牲品,可他們又有什麼罪過呢?己亥年鎮海節度使高駢在淮南鎮壓黃巢起義軍,殺人無數,受到封賞,令人聞之髮指,言之齒冷。杜甫說:“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詩人更是提出“憑君莫話封侯事”,其原因就是“一將功成萬骨枯。”末句詞約而義豐,句中運用了強烈對比手法:“一”與“萬”、“榮”與“枯”的對照,令人觸目驚心。而且“骨”字的運用,極為形象,令人駭目。它揭示了一個血淋淋的現實,戰亂年代的功成名就、封侯拜相都是建立在大量殺戮、生靈塗炭基礎上的,一個人的成功是千萬人的生命換來的。這一警句可謂字字千鈞,擲地有聲,從而成為了流傳千古的名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