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寫得好,全因為他讀透《孫子兵法》這句話

歷代名將點評之孫武14

金庸小說寫得好,全因為他讀透《孫子兵法》這句話

大家好,我們繼續讀《兵勢篇》。

上篇文章,談到什麼是“勢”?兵家的“勢”與法家的“勢”,兩者異同點。在這篇文中,兵聖先談形勢,接著重點談了態勢,最後講氣勢。按照我們優良的傳統習慣,還是來先看一段原文: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

管理大部隊和管理小部隊一樣,都是依靠嚴密的組織架構;指揮大部隊作戰和指揮小部隊作戰一樣,都是依靠高效的指揮系統。

金庸小說寫得好,全因為他讀透《孫子兵法》這句話

“分數”,不是數學術語,而是規定人數,分任職務。通俗地講,就是編制,組織架構,怎麼來安排人與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軍隊通常被分成:班、排、連、營、團、旅、師。日本軍隊編制是: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師團。“形名”,比較抽象,從字面上不好理解。好在曹操同志,提前幫我們註解了,意為旌旗和金鼓,代表軍隊指揮信息系統。

形勢,分內部形勢與外部形勢。兵聖認為,軍隊的編制情況與指揮系統,就是軍隊最基本的形勢,即內部形勢。如果你連最基礎的編制與指揮,都沒有理順的話,連日常軍訓操練都是個問題,就更不要提打勝仗。解決了兩這個問題,帶100萬部隊和帶10個人部隊一樣輕鬆自如。韓信弄明白了,所以他會對劉邦說,他帶兵多多益善。現代企業組織架構學,都是從兵法中延伸出來的。團隊管理原理都一樣,都是與人打交道,解決人的問題。

金庸小說寫得好,全因為他讀透《孫子兵法》這句話

講完了形勢,兵聖接著重點講“態勢”。很多人會有疑問,態勢又是什麼鬼?態勢怎麼形成的,這玩意有什麼卵用?這位同學不要太激動,坐下來慢慢聽我講。

態勢是在現有的形勢下,為了實現戰略目標,而刻意製造的一種新形勢,打破過去雙方的格局,通俗地講就是造勢。主動創造新態勢的那一方,往往會掌握更多主動權,增加部隊進攻的氣勢,提高將士的士氣。

態勢也可以分為大態勢與小態勢,全局態勢與局部態勢,戰略態勢與戰役態勢。在歷史上,凡是要發動大型戰役,都要寫個檄文,詔告天下,說明出兵打仗的意義。譬如駱賓王幫徐敬業操刀的《討武曌檄文》,宋濂幫朱元璋代筆的《奉天討元北伐檄文》,曾國藩親筆撰寫的《討粵匪檄》。撰寫檄文,就是召開新聞發佈會,製造有利的輿論態勢,佔據全局態勢的制高點,讓將士們明白出征打仗的意義是高尚的,是光榮的,是具有社會進步意義的。

金庸小說寫得好,全因為他讀透《孫子兵法》這句話

而在這篇文章,兵聖並沒有談到大態勢,他只是重點講到戰場態勢的把握與運用。我們先來看一下原文:

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

部隊同敵軍交戰,從來沒有吃敗仗,是靠正確運用“奇正”的戰術。兵聖認為,兩軍交戰,奇正用兵的戰術很重要。辣麼,問題又來了,什麼是奇正,它和態勢有毛關係?正兵,就是正面部隊;奇兵,就是偏師,是預備隊。

在整個第二段,兵聖都在講奇正用兵的奧秘。再來重溫一下兵聖的經典原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金庸小說寫得好,全因為他讀透《孫子兵法》這句話

大凡作戰,都是用正兵同敵人在正面交戰,而用奇兵去出奇制勝。很多情況下,正面戰場的主力部隊打得熱火朝天,其實都在佯攻,做樣子給敵人看;而殺手鐧是奇兵,悄悄地迂迴到敵人側翼,或者摸到敵軍指揮中心,把敵人打個措手不及。這就是奇兵運用的奧妙,韓信、霍去病、李世民、李靖、岳飛等超級名將,都善於運用奇兵來出奇制勝。譬如,李靖攻打東突厥時,主力部隊駐守原地不動,只帶3000精銳鐵騎長途奔襲,成功偷襲東突厥。

金庸小說寫得好,全因為他讀透《孫子兵法》這句話

正兵與奇兵,如何在戰場運用,永遠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因為戰場是動態的。像地球繞太陽運行一樣,像海里的水流一樣,像天上日月一樣。態勢隨時發生改變,這個時候就靠將領判斷力與決斷力。正是因為正兵與奇兵的配合使用,沒有規則可遵循,變化無窮無盡,就會打亂戰場的原有態勢,產生全新的態勢。

總之,戰場態勢很重要,如何運用與把握好態勢,全看正兵與奇兵如何運用。

下篇,繼續講氣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