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都文化在東亞文化圈的流播(下篇)





閩都文化在東亞文化圈的流播(下篇)



閩都文化在東亞文化圈的流播(下篇)



閩都文化在東亞文化圈的流播(下篇)



作者|薛菁


閩都文化自漢唐以來隨著移民的足跡傳播到了東亞諸國,雄辯地說明中華文化在東亞文化圈的巨大輻射力和核心影響力。


閩都文化在東亞文化圈的流播(下篇)


隱元禪師與日本黃檗文化

明末清初是福州人移居日本的興盛時期,僑民中除前往日本各地經商外,也有許多學者高僧,把中國文化、藝術、醫學、武道以及佛教傳到日本去,對日本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隱元禪師即是繼唐代鑑真和尚之後,對中日文化交流起過重要作用的一位代表人物。

隱元,俗姓林,名曾昺,號子房,法名隆琦。明萬曆二十年,他出生於福建省福清縣萬安鄉靈德里(今上逕鄉)東林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年輟學,以耕樵為業。

因生“慕仙佛之念”,於明萬曆四十八年,在福清縣黃檗山萬福寺正式剃度出家,拜鑑源禪師為師,受法號“隱元”。明崇禎九年,隱元禪師繼鑑源、慧隱之後任黃檗山萬福寺法座,成為臨濟宗第32世傳人,時年46歲。

閩都文化在東亞文化圈的流播(下篇)


△隱元禪師

此後,隱元督理黃檗山萬福寺達17年之久,期間,他“大振臨濟之風,中興黃檗之道”,被譽為“黃檗中興之主”,黃檗寺也因此成為當時東南沿海一大名剎和臨濟宗之重鎮,門下之盛,無與倫比,以致揚名日本。

清順治十一年五月十日,隱元禪師受日本長崎興福寺(與當時的福濟寺、崇福寺號稱“唐三寺”,均由中國僧人興建)住持、中國杭州僧人逸然禪師的邀請,率領弟子獨言性聞、慧林性機、大眉性善、惟一道實、獨吼性獅、獨湛性瑩、南源性派、雪機定然、古石性榮等30多人從黃檗山前往廈門,六月二十一日從廈門乘坐鄭成功的船隻揚帆東渡日本,同年七月五日抵達長崎。

隱元抵達日本後,先後在長崎崇福寺、攝津(今大阪)普門寺傳法。1659年,天皇賜給隱元京都附近宇治的土地營建新寺院,隱元按照中國黃檗山萬福寺的式樣建造了日本的黃檗山萬福寺,二年後建成,隱元擔任第一任住持。從此,他開創的“黃檗宗”成為與日本佛教臨濟宗、曹洞宗鼎立的三大宗派之一。

在日本20年,隱元備受日本社會各階層敬仰,上至日本天皇、公卿、貴族、武士,下至普通百姓,紛紛皈依隱元門下。1673年隱元在日本去世。為紀念隱元在日本立宗傳法活動,日本天皇先後授予他“大光普照國師”、“佛慈廣鑑國師”、“經山首出國師”、“覺性圓明國師”、“真空大師”等稱號,隱元亦被尊封為日本黃檗宗的開山始祖。目前日本佛教界崇奉黃檗宗的達2500多萬人,寺院500多座。

隱元東渡對於推動中日文化交流,尤其是促進日本佛教禪宗發展以及傳播中國明清時期的書法、繪畫、篆刻、雕塑、建築、醫學等文化藝術,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是閩都文化流播日本的重要佐證。

繼隱元開山之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日本黃檗山萬福寺的住持多為中國僧人出任,而福州僧人慧林性機、高泉性潡、千呆性安、靈源道胍先後為第3代、第5代、第6代、第9代住持。此外,東渡日本於黃檗山居住弘法的禪師還有南源性派、獨吼性獅、即非如一等。

隱元禪師在日本京都創辦的萬福寺,從總門、山門、天王殿直至大雄寶殿等建築以及寺中的佛像,大都出自中國雕刻名家之手。泉州人範道生雕塑的達摩等佛像,技藝超群,形象逼真,被日本人視為國寶。

閩都文化在東亞文化圈的流播(下篇)


△京都萬福寺

隱元的弟子鐵眼禪師於康熙二十年募捐刻印的《大藏經》(即日本黃檗版大藏)名傳後世。隱元禪師的弟子中也有不少精於醫學、藥學,杭州人獨立性易尤長痘科,被日本人尊為神醫。池田正直拜他為師,後來成為日本一代名醫。

此外,隱元東渡時還帶去了中國植物種子,其中有日本家喻戶曉的“隱元豆”(扁豆)、“隱元蓮”(蓮花)等。黃檗僧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也潛移默化地影響日本人,他們經常食用的胡麻豆腐、黃檗饅頭等也從寺院流傳到民間。日本學者將上述種種統稱為“黃檗文化”。

清人江日昇在《臺灣外記》卷一中如此描述隱元禪師東渡對日本文化的影響:“隱元東渡對於寺廟建築、佛像雕刻,純用中國式,雕工也來自福建。而書畫珍藏,人物繪畫,對日本之美術影響巨大。醫藥、飲食、墾荒、造圃、印刷,由其徒傳入於東瀛者,得澤深矣”。

《普照國師塔銘》亦讚譽有加:“師兩開黃檗,應化西東,現身說法,四十載間,上自皇帝宰相,遠及東西王臣,下及士庶工商,僧俗男女,罔不景仰瞻依,傾心向化,自唐宋以來,未有若斯其盛。”

除萬福寺外,長崎的崇福寺亦頗值一提。崇福寺位於長崎縣長崎市鍛冶屋町,屬於佛教黃檗宗,其與興福寺、福濟寺統稱為長崎三福寺。崇福寺是由何高材、魏之琰等福州籍僑領於1629年創建的,1635年建成,福州僧人超然擔任住持至其圓寂。因該寺信徒多為福州僑民,所以又被稱為福州寺。

崇福寺由超然開基,到第五代主持都是由福建出身的僧人擔任,隱元便是第四代主持。時至今日,崇福寺仍然是長崎附近的華裔舉行中元祭祖等佛教儀式的重要場所。寺中的大雄寶殿等被指定為日本的國寶,關帝堂,媽祖門等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產。

閩都文化在東亞文化圈的流播(下篇)


△崇福寺


閩都文化在東亞文化圈的流播(下篇)


福州鼓山湧泉寺與東南亞佛教文化

隨著福州人在東南亞的遷移定居,閩都文化也在東南亞傳播,對東南亞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尤以福州湧泉寺對其影響為最。

福州有許多寺院與東南亞關係密切,福州的僧人常到東南亞弘法,並開闢下院。其中福州鼓山湧泉寺與東南亞關係最密切。

閩都文化在東亞文化圈的流播(下篇)


△鼓山湧泉寺

第126代住持妙蓮法師和善慶法師、監院本忠法師曾前往馬來西亞住持檳城廣福宮,並在檳城創建了被稱為第一名剎的極樂寺,本忠法師前後駐錫檳城三十年,專修淨業,檳城信徒皈依者逾千人。

明妙法師,曾受檳城極樂寺住持本忠法師之約,前往極樂寺任知客,後又赴吉隆坡建怡保三寶洞之圓通谷、彌陀巖、無量壽塔、放生池等,並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創建了明覺寺。

第129代住持達本法師,早年曾往暹羅禮佛,後又曾赴馬來西亞檳城募化。第132代住持盛慧法師,曾多次赴東南亞弘法。曾在福州鼓山湧泉寺修學4年的談禪法師,後到新加坡弘法,並出任雙林寺住持,談禪法師主法後,佛事興隆,香火鼎盛,道風遠播。

出家於福州鼓山湧泉寺的龍輝法師,後赴馬來西亞,先後駐錫檳城極樂寺及觀音寺、香山寺、合艾蓮花閣、崇華寺等,並任馬來西亞佛教總會執行委員,參與籌建馬來西亞佛學院,推動了馬來西亞佛教的發展。

曾在福州鼓山湧泉寺受具足戒、併入鼓山佛學院受學的鏡盦法師,曾至新加坡、馬來西亞募化,後定居馬來西亞,在吉隆坡衛星城八打靈創建了觀音亭,成立了觀音亭福利基金會,創建了馬來西亞最大的佛教圖書館觀音亭圖書館,對馬來西亞慈善事業和社會服務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

閩都文化在東亞文化圈的流播(下篇)


△鼓山湧泉寺

除湧泉寺外,福州其它一些寺院如閩侯雪峰崇聖寺、福州西禪寺等也與東南亞關係密切,新加坡清華寺、法華寺、龍山寺、普陀寺、普覺寺等均為雪峰的廨院,而新加坡雙林寺、馬來西亞檳城雙慶寺、越南南普陀寺(也稱舍利院)則為西禪寺的廨院。

除佛教文化的影響外,福州的民間信仰和飲食習俗等也隨著福州移民的足跡傳到東南亞。如福州倉山區建新鎮臺嶼村的陳真君信仰,隨著臺嶼人遷居新加坡而成為新加坡臺嶼人的共同信仰,成為新加坡臺嶼華人與家鄉福州的精神紐帶。

這一信仰還影響了當地的居民,每年陳真君神誕(正月二十),他們就放下手中的工作聚合在一起祀神。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如干拌麵、魚丸、蠣餅、鼎邊糊、光餅、春捲、線面等也隨著福州人的足跡傳入東南亞,有的甚至融入當地社會,成為當地的名牌小吃。

閩都文化在東亞文化圈的流播(下篇)


△魚丸

如干拌麵、光餅已成為馬來西亞詩巫街頭的名牌小吃,詩巫人稱幹拌麵為Kampua,詩巫老城區的“發餅家”仍然使用福州傳統的窯爐烘製光餅的方法,已成為當地人最愛吃的早餐。

總括上述,閩都文化自漢唐以來隨著移民的足跡傳播到了東亞諸國,雄辯地說明中華文化在東亞文化圈的巨大輻射力和核心影響力,這也正是我們今天倡導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歷史基礎。

作者 |薛菁

閩江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史學博士


閩都文化在東亞文化圈的流播(下篇)


看更多


閩都文化在東亞文化圈的流播(下篇)


閩都文化在東亞文化圈的流播(下篇)


你好,閩清

清韻山水,禮樂之都

閩都文化在東亞文化圈的流播(下篇)

福州為什麼是“泡在溫泉中的城市”?

有福之州,靈泉之致。

閩都文化在東亞文化圈的流播(下篇)

您好,羅源!

品味畲風海韻,尋找滄海遺珠。


閩都文化在東亞文化圈的流播(下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