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基層診療指南(2018 年)》發佈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基层诊疗指南(2018 年)》发布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基层诊疗指南(2018 年)》发布

推薦理由:慢性肺心病是我國呼吸系統的一種常見病,多繼發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間質性肺疾病等。我國在20世紀70 年代的普查結果表明,>14 歲人群慢性肺心病的患病率為4.8‰。未來規範慢性肺心病的基層診療,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雜誌社、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肺栓塞與肺血管病學組等組織相關專家,制定了《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基層診療指南(2018 年)》,以期指導基層的診療。

定義肺源性心臟病簡稱肺心病,是由於呼吸系統疾病(包括支氣管-肺組織、胸廓或肺血管病變)導致右心室結構和/或功能改變的疾病,肺血管阻力增加和肺動脈高 壓是其中的關鍵環節。

發病機制在慢性肺病中,肺動脈高壓是由肺血管阻力增加所引起,導致肺血管阻力增加的因素較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肺泡內低氧。

臨床表現本病發展緩慢,臨床上除原有支氣管、肺和胸廓疾病的各種症狀和體徵外,主要是逐步出現肺、心功能障礙以及其他臟器功能損害的表現。活動後呼吸困難、乏力和勞動耐力下降是最主要的症狀,其他症狀包括心悸、食慾不振、腹脹、噁心等。隨著病情進展,上述症狀逐漸加重。感染也可使上述症狀加重。

治療目標慢性肺心病的治療目標包括:減輕患者症狀,改善患者生命質量和活動耐力,減少急性加重次數,提高患者生存率。

管理流程肺心病穩定期納入社區管理,經患者知情同意後簽約,建立健康檔案,納入慢性病管理。對肺心病穩定期患者應每個月進行1次隨訪。

——全文刊登於《中華全科醫師雜誌》2018 年第 17 卷第 12 期第959 - 965 頁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基层诊疗指南(2018 年)》发布

往期回顧

Review of previous periods

【來源:《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19年第0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