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一上酒桌就要喝酒

有人說,中國傳統文化能走多遠,白酒就能走多遠,數千年來,白酒已經深深烙印在國人的骨髓裡,成年人愛喝酒愛敬酒,過年過節時更甚至如此,白酒已成為流淌在中國人血液中的情感!

中國人為什麼一上酒桌就要喝酒


我國傳統民俗中與酒有關的, 除了節慶婚嫁要飲酒助興外, 其它飲酒的場合更是五花八門, 各種會親酒由此而生:

小孩兒出生喝滿月酒、百日酒;

壽辰有祝壽酒;

親人團聚有團圓酒;

喪事辦理也要喝喪酒;

待客之道自然離不開迎賓酒;

送客之時便有餞別酒;

求師學藝有拜師酒、謝師酒、出師酒;

立功報捷有慶功酒;

中國人的生活因酒而飽滿,中國人的好客於酒席上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大事小事,事事不離酒,正所謂百態生活源之於對酒的品味。

其實,中國人並不擅長喝酒,但是中國人喝的酒確是最有情懷與內涵的酒。“酒”與“桌”的結合,打造出了中國獨具特色的“酒桌文化”。

中國人為什麼一上酒桌就要喝酒


無酒之宴難盡歡

在宴席的桌子上,永遠離不開一樣東西,那就是酒。酒,自產生起就成為一種符號,被賦予了更多的精神特質與文化內涵。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酒都不是簡單的C2H5OH。西方認為酒是耶穌的血液;在中國,酒在遠古時代,屬於奢侈品,被認為是一種通神物,是一種祭祀用品。

中國人為什麼一上酒桌就要喝酒

隨著釀酒業的發展,神聖的酒已經從神壇走到了日常百姓家中,從高高在上的通神之物,到帝王將相的“政治液體”,再到現如今的聚會必需品,酒的符號內涵不斷髮生著變化。在聚會中,人們正是藉助酒這一載體,來進行不同程度的互動,以避免出現“有桌無酒乾著急”的尷尬場景。

所謂“酒壯英雄膽”。在酒的幫助下,個體能夠卸下戴在身上的面具,勇敢地用一種更為真誠的方式進行溝通。在酒精的催化中,人們有勇氣忽略社會地位的不同而帶來的差別,也有勇氣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語言的增多,欣快感的體驗以及自控能力的降低,推動了整個酒桌氛圍,形成良好的互動環境。


酒即“面子”

中國人情社會中,有一種東西是誰都無法直接拒絕的,那就是“面子”。

“面子”實際上正是個體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就是別人對自己的一種評價和看法,別人給不給面子便是個體衡量自我價值的標準,同時也可以看出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

一杯好酒,不僅體現你對所要招待之人的尊重與重視,更能得到賓客友人的稱讚,讓你更受歡迎。

中國人為什麼一上酒桌就要喝酒

讓友情更有情

酒桌,正是“中國式人情”的最佳實踐場所。

一杯酒用以敬父母,以表達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

一杯酒用以敬導師,以表達對導師栽培之恩的感謝;

一杯酒用以敬伯樂,以表達對伯樂知遇之恩的感激。

在中國人眼裡,酒桌更多地成為了傳統倫理體現方式,是工作辦事兒的重要陣地,是中國式人情的實踐場所。而“桌”上之“酒”,也在這些不同情境中,擁有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傳統“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