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其實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半輩子過去了,喝酒對我來說依然是一道邁不過去的坎兒。

古人對酒有一種特殊的情懷,曹操的《短歌行》中就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借酒抒發了詩人的雄心壯志;李白號稱“酒聖”,有“李白斗酒詩百篇”的美麗傳說,可見古人對酒的喜愛。

“酒”對於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來說就是一種文化,這種“酒”文化滲透到了國人的骨子裡。婚喪嫁娶、朋友聚會、商業談判等場合自然都離不開酒。

多年沒見的朋友聚會,剛開始都拘謹,可幾杯酒下肚,氣氛馬上活躍了起來,豪言壯語,掏心掏肺的知心話一說,瞬間親近了許多,再也沒有了距離感,仔細一想,還是酒起了作用,“無酒不成席”不無道理。

喝酒,其實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從醫學角度來說,適當地喝一點酒還有舒筋活血的功效。

但我一直對酒有一種排斥心理,這固然是因為本人不勝酒力的原因。

年輕時在野外從事勘探工作,井隊上都是血氣方剛的豪爽漢子,單調的工作、惡劣的自然環境也讓喝酒成為了工作之餘的一種常態,勞累了一天,下班回到野營房,喝幾口酒能緩解工作帶來的壓力。

那時候精力旺盛,休息時也是三、五朋友聚在一起聊天喝酒。知道自己不能喝酒,可年少輕狂的我在那樣的場合怎能輕易認輸?一杯酒下口,瞬間感覺一條火龍熱辣辣地從食道竄入肚中,馬上就面紅耳赤,五臟六腑翻江倒海,心臟似乎就要從身體中跳出來,如果再來一杯足以讓我醉上一天。

年輕時最瘋狂的是我們五人喝了五瓶白酒,第一次知道了酩酊大醉的滋味,連著昏睡了幾天幾夜。

年輕氣盛懵懂無知的我當然不信邪不服輸,醉了起來再喝,喝了再醉,反反覆覆,但酒量並未見長。嚴格意義上說我雖然喝一點酒就天暈地轉,其實並不是“酒醉”狀態,因為我喝酒的那點量根本就達不到“酒醉”的狀態,一小杯酒就足以讓我心跳加快,天旋地轉。

經常有人對我說喝酒臉紅的人酒量大,剛開始聽到這話很是得意,期盼著練練酒量就能達到那種層次。可多年過去了,歲數慢慢在增長,酒量卻依然如故。我終於向酒妥協了,也不再爭強好勝,明白了一個人的酒量不像傳說中說的那樣可以練出來,不得不承認,一個人的酒量是天生的。

喝酒,其實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再後來,又知道了我的血型中缺少一種化解酒精的“酶”,有根有據,終於知道我不能喝酒的科學原因了。

羨慕那些能喝酒的朋友,端著酒杯一飲而盡,再看那表情,一臉的享受。

但平日裡的應酬還是少不了酒。

雖然自己不能喝酒,但怕掃了大家的興致,如果眾人皆醉我獨醒,總是缺少了那麼一點意境,只能勉強自己少喝一點,以便和朋友們共同進入被酒浸潤的境界。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喝了第一杯,會有第二杯、第三杯……都說“酒壯慫人膽”,平日裡不敢說不想說的話這時也順口“禿嚕”了出來,更多的時候,我總是不能等到聚會結束就已經暈暈乎乎了,大腦已經進入睡眠狀態。

雖然步伐踉蹌,頭腦發暈,但心裡明白,這可能就是“酒醉心明”吧,一般都能自己堅持走回家,如果能順利地回家躺在床上,都會在凌晨二、三點準時醒來,因為口渴難耐,起來找點水喝,然後再也不能入睡,睜著眼睛一直到天亮,回憶一下昨天在酒桌上說過的“豪言壯語”,便會啞然失笑,心生悔意,甚至有點不好意思。再一想, “人生難得幾回醉”,自己安慰自己,心裡暗暗地發誓,下次打死都不喝了……

喝酒,其實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遇上高興的事自然少不了酒,酒能助興。遇上不順心的事也離不開酒,借酒消愁愁更愁,不同的心境在酒的作用下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人說酒品如人品,一杯見底的人往往是生活中的豪爽之人,推三阻四不喝的肯定是謹小慎微的人,喝完酒不動聲色管的住自己的是高人,興高采烈聊天交心的是性情中人,借酒鬧事的人品一般不佳。

其實,喝酒是一種感覺,和幾個知己小坐,幾杯酒下肚,遊離在半夢半醒之間,在酒中尋找曾經的快樂,在酒中撫慰那一顆受傷的心靈,在酒中寄託那一份淡淡的憂愁,還有許多不可言說的故事都化作了杯中的酒,所有的不開心和人生中的失意至少在這一刻都被酒精化解,酒逢知己千杯少更是一種境界。

生活還得繼續,喝酒這種事兒自然也不會少,上一次的故事仍然會再一次重演……

達不到別人喝酒的那種境界,那就爭取達到自己追求的境界,不亦樂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