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式”扶贫是真理,碧桂园告诉你扶贫别搞虚的!

他最初从田野中走来,他最终回到田野中去。他是谁?他是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

1954年,杨国强出生于广东省顺德市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依靠政府的助学金才读完高中。由于时代的局限,杨国强没有继续接受高等教育,但这一难能可贵的知识启蒙,在他的人生中打下了最深的烙印。也是由于他的幼时经历,他深知脱贫对于贫困人口来说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自1007年到如今,杨国强及他所创办的企业碧桂园一直走在攻坚脱贫的路上,步伐坚定,从未退缩。

杨国强一直是碧桂园公益事业的推动者和灵魂人物,他带领着碧桂园发展公益事业已将近二十年。在杨国强的带领下,碧桂园集团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以"做有良心、有社会责任感的阳光企业"为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在扶贫的道路上,碧桂园已经奔跑了21年。易居研究院发布的2018房企扶贫战略十大之"最"中,碧桂园被评为扶贫时间最长的企业。

碧桂园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造血式"产业扶贫一直是碧桂园践行精准扶贫的主要特色。碧桂园通过产业带动就业,以培训提升贫困人口的生存技能,先后解决了数万人的就业问题,为改善社会民生从根本上给出解决办法,使受助者在一段时间后便能脱贫自立。

“造血式”扶贫是真理,碧桂园告诉你扶贫别搞虚的!

据了解,碧桂园扶贫工作有个二十字口诀,那便是"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在百色市田阳县桥马片区央律村的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区域,田阳县坡洪镇央律村的贫困户杨色永正忙着给自家种的名为"花叶女贞"的苗木修枝,他今年总认领了共4亩的苗木基地。杨色永说,去年总收入3万多,今年截至目前已经卖出女贞树的收入为1万多元,目前,他的地里还有1600多棵树。"我好好打理,等年底赚了钱就能还盖房子的欠款。"他说。这正是碧桂园扶贫工作20字诀的具体体现。

综合考量贫困地区的实际状况后,碧桂园为当地量身定做了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截至目前,已经形成了以英德市树山村绿色产业扶贫项目、潮州市饶平县浮滨镇黄正幸福新村为代表的一批产业项目。

以广西田阳县苗木产业精准扶贫项目为例,项目以桥马片区央律村为地域核心,引导、扶持片区的建档立卡户,采取"市场主导、建档立卡户参与、企业帮扶、政府支持"的运作方式,通过"企业+合作社+建档立卡户"的模式,借鉴碧桂园树山村"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的成功经验,打造苗木产业精准扶贫基地,拓宽建档立卡户的增收渠道。

2017年10月18日,碧桂园集团支援建设的琼海市石壁镇水口仔村项目正式落地,为了进一步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集团根据地方产业发展思路,采取精准扶贫举措,扶持石壁发展五色粽产业。集团进驻琼海市以来,积极参与各项扶贫产业,2016年曾为水口仔村捐资30万元发展黑山羊养殖业。

碧桂园产业扶贫项目在各地陆续铺开,在广东湛江雷州市北和镇贤洋村,以龙葵鸡为特色产品的种养专业合作社成立;在汕头市金灶镇桥陈村,走地鸡初生蛋、优质大米等无公害农产品已全线上市。

除了产业扶贫外,碧桂园还建立了慈善帮扶平台。2016年,"1+1伴你同行"平台启动,1对1帮扶贫困群众公益慈善项目。通过整合各方资源,碧桂园为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提供了一个奉献爱心、参与公益的有效平台。

“造血式”扶贫是真理,碧桂园告诉你扶贫别搞虚的!

项目希望为贫困群众提供的不止是单纯的物质捐赠,"1"代表的含义有很多,比如一次相聚,一个拥抱,一顿晚餐等等,这些可能都会带给受助者很多温暖。平台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在精神层面给予贫困群众更多的关怀,让他们对未来重燃希望。

平台还为每一位受助者建立了档案,在碧桂园的扶贫系统里,每位受助者的名字都对应他们的基本情况,真正做到了"滴灌式"扶贫。截止到2017年底,"1+1伴你同行"项目自开展以来,共计帮扶困难家庭73户,受益贫困人数281人,其中受益学生128人。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杨国强刻在国华纪念中学校碑上的字,这也是他这么多年来的自我要求。从当年的"免了七块钱学费并发了两块钱助学金"的政府帮助到如今的大量资金投入回报社会,杨国强及他创办的碧桂园做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