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浩”們能夠成為李白嗎?

李榮浩有一首街知巷聞的歌曲叫做《李白》,其中唱道:“要是能重來,我要選李白。”

那麼問題來了,現代流行歌手與唐時文人詩客相比,究竟誰的地位更高一籌?倘若時光倒流千餘載、真的回到李唐盛世,如今唱作俱佳的這些歌壇紅人,能夠成為李白那樣的大詩人嗎?什麼職業又跟唐朝時期的詩人們最接近呢?

“李榮浩”們能夠成為李白嗎?


名氣之比

現代流行歌手和唐代詩人比較起來,確有一些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婦孺皆知的名氣。

他們的作品都為人熟知。流行歌曲傳唱度之高不必多說,即便在信息通訊並不發達的古代,詩人名作的傳唱度也高得很。

有個很出名的故事,說王昌齡高適王之渙相約到酒店喝酒,恰好遇到梨園戲班子開演唱會,唱些啥呢?自然是當時著名文人的詩作。三個人在當時是齊名的大詩人,心裡都存著較勁的心思,於是打賭:待會兒戲班子唱誰的詩作多,那就說明誰的境界更高一籌。

結果他們坐在臺下聽了班上,戲班子的歌手一首接一首,恰恰把他們最經典的作品都唱到了。三人於是哈哈大笑起來,吸引了周圍賓客的注意力,賓客們一聽三人的名字肅然起敬,紛紛邀請他們飲宴,氣氛十分歡暢。

換到今天流行歌手身上,這樣的場景大概相當於周杰倫、林俊杰、陳奕迅等人相約去小酒館喝酒,然後打賭駐唱歌手唱誰的歌更多那樣。不過後續的情節就不太可能發生,不等酒館賓客反應過來,歌星們大概早就被眾多保鏢護衛而去。

那是因為如今流行歌手的粉絲數量多、而且狂熱得很。某楊姓老牌歌手遭遇恐怖私生飯的事情還沒過去多久,某鹿姓歌手一條微博炸了新浪服務器的事蹟也還歷歷在目,局外人們不禁咂舌震驚。


粉絲之爭

相比之下,唐代詩人們的粉絲可也不遑多讓。

古時人口較少,文盲居多,詩人們的粉絲數量相對就很稀少。然而他們為了追星所做的事,說是瘋狂還真不為過。

李白有個鐵粉叫魏萬,為了一睹滴仙人的真容,從王屋山出發一路追到揚州——那時可不像如今坐個高鐵了事,這漫漫千里路程,讓他足足走了大半年。

“李榮浩”們能夠成為李白嗎?

白居易也有個鐵粉叫葛清,因為仰慕白老哥,在自己身上密密麻麻地刺刻下白居易的詩作,還專門配了圖片,有點古惑仔們“左青龍、右白虎、老牛當中坐”的感覺,他走在街頭,大致也像浩南哥、山雞哥們出征的架勢,人送雅號“白舍人行詩圖”(白居易詩作圖鑑人形自走器)……

還有些粉絲名垂青史,是因其身份特殊。唐朝詩人李涉有一首《井欄砂宿遇夜客》,記載了他的一次真實經歷。

有一次,時任太學博士的李涉夜間坐船,遇到一夥盜賊打劫。匪首聽到船家說船上是李涉,立即命令大夥停手,並且說:“如果真是李博士,咱們不搶了,只求他給咱們寫一首詩。”於是李涉當即寫下這一首絕句:

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

他時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不得不說,學識淵博之士,這逢場應變拍馬屁的功夫也是深厚。這首歌意思是你們都是“有文化、誰都怕”的大豪傑,如今這世道大半都是你們這樣的好漢子。你們呀,只是沒有趕上好時代,要是換個天朗氣清點兒的朝代那可不得了……

盜賊看了當然大喜,不僅沒有搶劫,還贈送了他許多金銀財寶。

放到現今,這樣的事情可能發生嗎?讓我們想象一下這種場景,一夥匪徒搶劫搶到一個歌星,然後請求歌星唱首歌聽,唱得高興了,他們不僅不搶,反而拿出大把鈔票給歌星花去……這恐怕不太現實吧?


地位之別

比較完名氣和粉絲表現,咱們再看看古代詩人與現今流行歌手之間的地位對比。你會突然發現,哇,差距那麼大?!

這差距大在哪兒?一個故事就得窺其貌:

後稱“大曆十才子”的詩人韓翃,年輕時很有才華名氣,中晚年卻命運蹉跎、鬱郁不得志,閒居長安十年之久。然而有一天,他一個做小官的好朋友卻來“砰砰砰”敲門,還沒進門就興高采烈地向他祝賀:"恭喜恭喜,你升任駕部郎中了!“駕部郎中是個什麼職位,那相當於皇帝身邊的機要秘書兼政策研究室主任了,皇帝要下達什麼詔令,都由駕部郎中主持制誥。這種關鍵崗位拿到今天來,怎麼的也是個省部級正職吧?

一介賦閒居家的平民老書生,就這麼突然飛黃騰達、平步青雲了?就連韓翃自己也不信。怎麼回事兒?原來唐德宗身邊當時剛好缺文秘崗位了,中書省兩次提名,皇帝沒批。又請示,唐德宗就說:用韓翃。當時詩人韓翃的名氣已經不小,但官場裡還有一個與韓翃同名同姓的人,正擔任江淮刺史,於情於理提拔這個刺史都正好。中書省又把他兩人上報皇帝,唐德宗很快批示,批文上只寫了一首詩: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那正是韓翃的名作《寒食》。

“李榮浩”們能夠成為李白嗎?

這段故事沒有寫入正史裡邊,但有唐以來,因詩文寫得好而備受賞識,突然就躍居高位的人著實為數不少

白居易“長安物貴、居大不易”的故事已經流傳很廣。詩作好與不好,直接決定一個文人在長安都城混不混得下去。

“官迷”李白也是在西遊時屢次獻詩,獲得了玉真公主與賀知章等人的欣賞,最後終於名氣傳到唐玄宗耳裡,直接封賞供奉翰林,陪侍皇帝左右。古時一切都圍著皇帝老爺轉,先不說翰林學士的品級不錯,單是常伴玄宗左右,就已經是很多上三品大員都眼紅的差使了。這也是從庶民一躍而成相當於省部級了,雖然志向高遠的李白本人後來不太滿意這職位,但還有更多文人墨客是可望不可即、幹瞪著眼睛暗自嫉妒。

放之現代,歌兒唱得好、詩詞寫得好就能給你個省部級領導做做?想都別想,就算是鄉長也不可能。那根本就是兩碼事。社會分工已經細化,詩詞都已經剝離開政治屬性、只剩下單純的文學功能。

即便是現代詩人們,都再也回不去那個輝煌時代了。

因為,即便是詩人與詩人之間,古今有別,本質上也都已經是兩個不同概念了。

“李榮浩”們能夠成為李白嗎?


什麼職業最接近唐代詩人

那麼,如今什麼樣的職業是最接近唐代詩人的呢?

作曲家?作詞者?NO!

咱們先想一個問題,詩詞歌賦為何在古時廣受追捧。答案是“詩”代表著“官”,至少從最開始,唐詩的流行脫離不開古時中國的文人政治和“官本位”思想。

這要從科舉說起。科舉制度從隋朝興起,一開始可是很靈活很實用的,跟清朝形成的八股文沒有半毛錢干係。隋文帝的時候科舉只考策問,大概跟現在議論文相似;到隋煬帝時科舉制度真正成型,被拓展到十個科目。

到唐朝時,科舉制度常設科目基本定型,主要有明經(也就是通曉和熟讀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書籍,同時還考時務策)、進士(除開經學、時務策,還加考詩賦)、明法(通曉律法)、明字(通曉書法字學)、明算(通曉算數)五個科目(後來武則天還增加了武舉科目)。

其中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相對單純簡單,但只是在需要專業人才的時候才開放,只有明經科和進士科是常設科目。唐高宗的時候,在進士科原有內容裡“加考詩賦”,進士科相對明經科還要難一些,每年錄取到的名額也遠遠少於明經,通過進士考試進入官僚集團的文人們,其地位也漸漸變得最為尊貴。進士科考試也就更受廣大考生的青睞,時人稱進士及第者為

“白衣公卿”,可見一斑。

“李榮浩”們能夠成為李白嗎?

這個傳統一直延續下去。到了宋神宗的時候,一度變法廢除了背書作詩等死板應試內容。直到元朝,科舉考試製度裡只剩下了進士科這一項。

這些跟古代詩人有什麼關係呢?關係大著呢。儒學乃是入世之學,古時人們讀書識字,最大的目的是什麼?自然是報效國家、求得功名、甚至最好名垂青史。我們只需粗略讀史就可以看到,代表唐詩開始興起的“初唐四傑”,都是唐高宗到武則天這段時期的詩人,從“初唐四傑”、也就是從唐高宗這時期開始,作詩的文人們突然多了起來,作得一手好詩的大詩人和傳世的經典詩作也開始呈現

爆炸性的增長

那麼唐朝之前、或者說唐高宗“加考詩賦”之前呢?傳世的好詩人只有陶淵明、大小二謝以及鮑照等寥寥四五人罷了。而且,他們的詩詞只作抒發情感的用途,寫一手好詩在他們所生活的當時(晉代和南北朝),決計無法給他們帶來地位的提高。有唐之前,也沒有聽說誰寫了一首好詩就被封官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縱覽中外歷史可知,大部分時候民間的喜好是源自於上層社會的喜好,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普羅大眾都有“人往高處走”的本能心態,就算自身地位達不到上流層次,也總要努力追求上層人士的生活狀態。為什麼自古商家為促銷都要擺個“御用”、“宮廷”之類的牌子,因為“最上等人”用的大家都喜歡‘;為什麼奢侈品市場在中國很火爆,因為在許多人看來那是地位的象徵、是代表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

而從唐高宗開始,既然寫好詩賦才能做大官,文人書生自然都要在詩賦上下大力氣。代表著上層社會、掌控著話語權的書生們紛紛以好詩為風尚了,久而久之,這詩風也就在民間日盛,寫一手好詩本來就成為了地位的象徵。至少在唐朝,詩人們寫的不是詩,也不僅僅是空虛寂寞冷,更是寫的“入世精神”和“官本位”思想。

我們可以想象,要是當時朝廷說寫詩不行,要會做算數才能當大官,那至少“官迷”李白同志,可能從小就被培養鑽研算術、最後潛心修煉成“浪漫主義數學家”了。

所以,別笑,也別驚訝。真要論起來,跟古代寫得一首好詩的詩人們最相似的,大概就是現代考公大軍那些寫得一手好申論的考生們了……吧。

“李榮浩”們能夠成為李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