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四)

張介賓。字會卿,號景嶽,又號通一子,明代浙江紹興人,生於1563年,卒於1640年。其祖籍四川省縮竹縣,從50多歲開始全力研究岐黃之術。由於張師是個全科人才,不但有豐富的知識,同時還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不僅在中醫基本理論方面很有研究,而且在臨床治療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著有《類經》、《類經圖翼》、《類經附翼》、《景嶽全書》、《質疑錄》等。張師非常重視陰陽學說,認為陰與陽本是同一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類經・陰陽類》:“陰陽者,一分為二。”二者相互依存,對立統一,互為根本,兩者不可分,互為存在的條件。另外也強調人體中精與氣相合為一體,兩者既為陰陽關係,同時又相互轉化,精可化為氣,精又食氣,二者又是相互為根的關係。將陰陽學說運用於人體,形成了人體中精氣一體的觀點。

中醫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四)

由於精與氣有了這樣的關係,臨床上既要調精,也要調氣,通過精氣的平衡以達到陰陽的平衡。對於陰陽精氣虧虛的病症,張氏提出了“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氣。善治氣者,能使氣中生精。”總之,張師重視人體陰陽精氣互根的關係,重視陰陽相濟,陰陽互根的根本是陰陽之中有陰陽,這就是張師陰陽理論的基礎。在中醫治療學上有很好的實用價值。

張師提出的另一個觀點是“陽非有餘”論。他通過分析自然界中的不同現象,主要是從物質的形與氣,天之氣的寒與熱,以及五行的水與火等方面,對應人體闡明陽之氣在人體的重要性,主張不要任意消耗人體的陽氣。從形與氣來看,陽氣是人體功能的表現,形體是人體屬陰的部分,一個生命的存在主要依靠陽氣的存在,如果陽氣耗盡了,生命也就終止了。也說明了陽氣在人體的重要性,在中醫治療過程中時時注意陽氣的保養和維護。從人體寒熱來看,張師強調陽熱對人體的重要性,而主張陰寒對人體的功能活動是有害的,這也為後世溫陽學派所引用。

中醫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四)

以人體水火來看,張師同樣強調火的重要,水的存在是因為要藏陽,如果過分地補陰會傷到陽氣的生髮,因此在臨床上非常注意火的保護。而水的功能也是因為水中有陽,如果沒有陽氣的存在,水是沒有功能的,水的滋陰營養功能是因為陽氣藏於其中。張師的觀點也為後世醫家溫陽學派找到了根據。所謂“陽非有餘”是針對朱丹溪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觀點來設定的,仔細分析兩者其實並不矛盾,並不是陰陽之爭。之所以有不同觀點,就是由於所討論的對象都存在著陰陽之中有陰陽。

中醫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四)

中醫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