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送禮有哪些規矩?可以試一試

古人送禮有哪些規矩?可以試一試

帶著禮物去見朋友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儀禮》當中的《士相見禮》提到,士與士初次見面,一定要帶著“贄”,就是見面的禮物。如果主人辭謝,那麼客人要說:“不以贄,不敢見尊者。”意思是說,不帶著禮物,怎麼敢來見自己所尊敬的人呢?再看《儀禮》的《士昏禮》、《聘禮》等篇,我們就會明白人們進行禮節性的會見,也都是帶著“贄”的。但是,如果我們再深入地研究這些文獻就可以發現,古人送禮物,要遵守三條重要的道德原則,並不像現在這樣庸俗。

第一條原則是,禮物應當富於道德隱喻。先秦時期,人們彼此拜訪時送的禮物不是黃金白銀,而是富於道德含義的物品。《士相見禮》中說,士相見用的禮物是雉(野雞)。原因是,雉一旦被人包圍、無法逃脫時,既不會懼怕人的恐嚇,也不吃誘餌,而是迅速自殺,所以人很難抓到活的野雞。用雉作為見面禮,並非由於它的味道鮮美,而是藉此表達彼此要用“守節死義”的精神相互砥礪的意思。

古代的士派人到女方家提親,帶去的禮物是雁。古人認為大雁是候鳥,非常遵守時間,到了該飛走的時候就一定會飛走,秋天往南,春天往北,屬於“隨陽之鳥”。用雁作為議婚的禮物,含有不剝奪婚齡女子的出嫁機會,以及妻隨夫行的意思。

古人喜歡用玉器作為禮物,《詩經·衛風·木瓜》有幾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句子:“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與,永以為好也。”在孔子看來,玉具有許多與君子的道德追求完全吻合的品質,例如,色澤溫潤而有光潔,很像是“仁”;紋理縝密而又堅硬,好比是“智”;稜角分明而不傷人,有如“義”;玉體懸垂之則下墜,像人的謙卑有禮;玉發出的聲音,開始時清揚遠播,結束時戛然而止,如同為樂之法;瑕不掩瑜,瑜不掩瑕,有如人的“忠”;外表的色彩一覽無遺,恰如人的誠信。古代君子喜歡佩玉,不是由於它有商品價值,而是“君子比德於玉”。

第二條原則是輕財重禮。先秦時期,如果長期沒有盟會,諸侯之間就沒有機會相見,久而久之,彼此的感情就會變得淡漠,因此要派使者互相聘問。作為國家禮的是圭、璋之類的玉器。圭、璋纏著彩色的絲帶,盛放在特製的盒子裡,使團成員一路上小心護持。到了聘往國,使者鄭重地將圭璋交給東道國的國君,國君先要“辭玉”,也就是表示謙虛。接著舉行“受玉”的儀式,鄭重其事地收下圭璋。讓我們難以想象的是,在使者即將歸國的時候,東道國國君又要舉行“還玉”的禮儀,將先前收下的圭璋,原封不動地歸還使者。既然客人是鄭重其事送來的禮物,你已經收下了,為什麼又要送還給客人呢?這不是多此一舉嗎?當然不是,其中蘊涵著深刻的寓意。大家想想,如果東道國國君收下這份貴重的禮品,勢必要再準備一份價值相當的禮品送給對方,這麼一來一往,雙方的關注點就會落到禮品的價值高低上,彼此為利而交,不僅會淹沒聘禮的真正意義,而且會助長賄賂、貪財之風。因此,為了節省精力和財力,為天下垂範,人們又規定了“還玉”的禮節。《禮記?聘義》說:“以圭璋聘,重禮也。已聘而還圭璋,此輕財而重禮之義也。諸侯相厲以輕財重禮,則民作讓矣。”意思是說,以圭璋為國家禮品,是對聘禮的重視。而“還玉”的禮節,是要突出“輕財重禮”的意思,國君親自做表率,謙讓之風就會在民間興起。

第三條原則是禮尚往來。在平輩之間,禮是講究對等的。《禮記·曲禮》說:“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往而不來,亦非禮也。”接受對方禮品而不回禮,有貪圖對方財物之嫌。我們讀《儀禮?士相見禮》可以知道,士甲拜見士乙,帶去的禮物是一隻雉。改日,士乙回訪士甲,帶去的禮物也是一隻雉,就是士甲先前帶去的那隻雉。士乙很明白,他沒有無緣無故接受士甲饋贈的理由。古代的士有知識、講情操,並非勢利小人。如果彼此把錢財放在首位,為利而交,則得盡交散;只有為義而交,才能有恆久的友誼。古人對於“還玉”、“還雉”禮節的設計非常高明,反映了中華傳統的人文精神。

訪客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禮儀,例如拜訪的時間不要太早,也不能太晚,以免影響對方休息。如果事先約定了拜訪的時間,就必須守信,準時到達;出門前,頭髮要梳理整齊,衣著要樸素、整潔,合於自己的身份,不炫耀自己的富有、時髦;男性要剃鬚,女性不穿過於暴露的衣服等等。另外,在做客的禮節當中,進門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其中包含著許多需要仔細處理的細節。

到達對方門口,如果門是關著的,我們應當輕輕叩門,或者輕按門鈴,靜候主人開門;千萬不要弄出很大的動靜,驚擾主人和鄰居。如果門虛掩著,門口放著兩雙或者兩雙以上的鞋,裡面的說話聲能清楚地聽到,表明沒有私人秘密可言,那麼客人無須顧忌,可以推門進去。相反,如果屋裡的談話聲很低,聽不清楚,證明他們談話的內容不足與外人道,這時客人不要貿然進去,《禮記》中所謂“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就是這個意思。這時,最忌諱的是側著耳朵從門縫裡偷聽主人家中的談話,那樣有打探他人隱私之嫌,是不道德的,所以《禮記》中說“毋側聽”。此時,客人可以故意提高聲音說話,讓主人知道外面有客人,以便結束談話,正如《禮記》所云,“將上堂,聲必揚”。

客人進門之後,應該關上門,還是開著門呢?《禮記》中提到一條原則:“戶開亦開,戶闔亦闔。”意思是說,如果門原先是關著的,那麼你進門後就把它關上;如果原先是開著的,就還讓它開著。如果後面還有人接著要來,就“闔而勿遂”,意思是把門略略合上,但不要關緊。

客人在哪裡就坐,要聽主人的安排,不應想當然地自己挑個座位坐下;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坐在主人固定使用的座位上,以及客廳正中的位置上,那樣有自大之嫌,非常失禮。主人請客人就座,客人不能大大咧咧地率先坐下,而應該請辭,請主人先坐下,然後自己再坐下。因為按照“長者先,卑者後”的原則,誰先誰後,要看誰的輩分高,如果年輕人搶先坐下,就是對長者不禮貌。如果彼此年齡差不多,則可以約略同時坐下,但是彼此的謙讓依然是不可缺少的。

主人為客人沏茶,也是中國待客之道中必備的節目。此時,客人應該向主人表示感謝。但是,客人應該怎樣向主人致謝,則又有些講究。我們讀《儀禮》,便可以知道,在先秦時代廣為流傳的儀式當中,都有主客相見,主人向客人敬酒的禮節,它和今天的敬茶大致相當。在這個時候,客人往往要起身辭謝。如果安坐不動,就有役使主人之嫌。如果主人站著為客人倒茶,客人卻按廣東習俗行事,只是用指頭敲擊桌面,恐怕很難表現恭敬之心。同樣的道理,當主人去為客人端點心的時候,客人也應該起身辭謝,並且要等主人落座以後再坐下。

交談,是賓主相見的核心部分。進入這個階段,一般來說,賓主首先要互相寒暄,詢問對方的健康、生活、工作狀況,然後再切入正題。談論的時候要把握以下兩個原則:首先,不要談論某些不適合私下議論的話題。《禮記》中說“公事不私議”,又說“在朝言朝”,“在官言官”,公事應該到辦公室去談。私下議論公事、議論人事關係,既不負責任,又容易形成小團體,所以古人對此非常忌諱。其次,話題應該由主人主導。《禮記》中說:“主人不問,客不先舉。”凡是主人還沒有提到的話題,客人一般不要主動提起。如果客人始終主導話題,主人處於從屬的地位,那也是反客為主的表現,會令主人不快。

結束談話,也應該由主人提出。因為客人在主人家裡逗留了一定的時間,要說的事情已經說完,就應該及時告退,以免過多地打擾主人。《禮記》中說:“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屨,視日蚤莫,待坐者請出矣。”意思是說,晚輩陪長者談話,如果長者不斷打哈欠,找自己的手杖和鞋,或者看時間的早晚,說明長者已經疲倦,或者有其他事情需要處理。長者的這些舉動,可能是在委婉地提示客人,此時就應該儘早結束談話,主動告辭。後世也有這樣的現象,主人不想再與來客談下去,但又不能下逐客令,以免有失體統,於是便叫僕人端茶,知趣的客人知道,這是送客的信號,於是趕緊告辭。

主人送客,如果對方是晚輩,那麼主人站在門內道別就可以了。如果對方是尊長,那麼主人則至少應該送出門。《弟子規》中說:“過猶待,百步餘。”意思是說,客人離去了,主人不要馬上轉身回去,而是應該再目送一陣,大概等到客人走出一百步左右,不再回頭的時候,也即禮書上所說的“客不顧”,主人才能回去。如果客人是乘車離開的,則主人應該等到車開動之後再返回。送別的路程越長,說明彼此的情誼越深。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裡劉備送徐庶的故事,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後,彼此道別,劉備依然佇立目送,不料徐庶的身影被一片樹林擋住了,劉備下令把樹林砍了,既表現了兩人之間的深情,又將古人對送客禮儀的重視形容到了極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