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最尷尬的士兵:他們是日本兵,卻屬於戰勝國

臺灣籍日本兵是二戰最尷尬的士兵:日本戰敗後他們恢復了中國籍,應該屬於“戰勝國”,但是,曾經助紂為虐的他們卻成為俘虜,歸鄉之路曲折漫長。

二戰最尷尬的士兵:他們是日本兵,卻屬於戰勝國

圖:二戰的臺籍日本兵

根據戰後日本厚生省的官方統計,二戰期間被日本政府徵調從軍的臺灣人,共有207183人,其中軍人為80433人,軍夫、軍屬多達126750人,戰爭中30304人陣亡,15000人失蹤——也就是說,超過五分之一的臺灣兵成為日本的炮灰,有去無回。

二戰最尷尬的士兵:他們是日本兵,卻屬於戰勝國

圖:臺籍日本兵出征前

日本投降後,大約15萬臺灣籍日本軍民滯留在中國大陸和東南亞、日本等地,他們的歸鄉之路非常坎坷。

一個叫張子涇的臺灣籍日本兵,當時身份是佐世保第8特別陸戰隊海軍通譯官,駐紮在海南島。他回憶道:日本宣佈投降的前一天,當晚軍隊發出“酒保打開”的命令,“酒保”指的是採購食物飲料的地方。所有人衝到酒保,瘋狂購入大量啤酒、清酒與食物,回到房間喝個精光,來場最後的狂歡。

二戰最尷尬的士兵:他們是日本兵,卻屬於戰勝國

圖:臺灣兵張子涇

張子涇和1300名臺灣籍士兵被國民政府軍解除武裝,關押在集中營近一年。

集中營生活相當清苦,大米和蔬菜嚴格控制,一個月只能吃到一次豬肉,士兵個個餓得面黃肌瘦。為了解饞,年輕的士兵想出種種奇特的覓食方法。比如他們曾賣力的抽乾一座大湖的水,捕獲湖中的魚蝦。還曾偷來一頭水牛,只用一夜時間,800個飢餓的士兵吃光了整頭水牛,讓上門尋牛的農民連一根牛毛都找不到。

二戰最尷尬的士兵:他們是日本兵,卻屬於戰勝國

圖:張子涇海南島舊照

到了1946年7月,集中營的關押變得鬆散,張子涇和250名士兵集資租了一艘船,從海口返鄉。一路上歷盡艱難,遭受過海盜襲擊、颱風和巨浪,終於在13天后抵達臺灣。

張子涇可以算得上非常幸運,比起那些遠在海外的臺灣籍日本兵來說。

二戰最尷尬的士兵:他們是日本兵,卻屬於戰勝國

圖:沖繩島的臺灣籍日本兵

​一個臺灣阿美族人史尼育唔(漢名李光輝、日名中村輝夫),1943年被徵召進“高砂義勇隊”到印尼從軍,1944年在摩羅泰島作戰中與部隊失散,獨自躲在叢林裡過了31年的野人生活,直到1974年12月才被發現。第二年他終於回到故鄉,一度震驚了世界。按照時間來說,他比在菲律賓叢林打游擊的“最後日本兵”小野田寬郎還要長,是最後一個投降的日本兵,只不過,“日本兵”前要加一個尷尬的定語:臺灣籍。

二戰最尷尬的士兵:他們是日本兵,卻屬於戰勝國

圖:史尼育唔返臺照

他們為誰而戰?他們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這群生命經歷特殊的臺灣籍日本兵,事蹟無法進入任何一方的官方話語體系,是誰都不願再提起的一段尷尬歷史。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臺灣籍日本兵》、《再見海南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