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第一疑案——孔子杀少正卯

孔子杀少正卯的历史疑案,需要用两篇文章,才能彻底解析:《诸子经典故事考证》和《孔子杀少正卯》。

《诸子经典故事考证》

在读经典中,有时需要对其作简略考证。下面分享一下鄙人的心得。 诸子经典中的故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真实的史实。二是以史实为基础,作了一定的修饰,具有寓言的性质。三是完全虚构的寓言故事。

要捋清何为史实,何为寓言。有两种方法:一是找出史料中的铁证。二是看其是否符合逻辑,合乎情理。

一、铁证。

在《荀子》、《列子》、《吕氏春秋》等大量的先秦典籍中,都有相同记载——“子产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左传》的记载却不同——“郑驷颛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在以上说法中,究竟孰是孰非?在没有考证的情况下,应当以史书《左传》为准:即诛邓析者,驷颛也。若对其考证,子产死于鲁昭公二十年,即公元前522年。而直到定公九年,即公元前501年,邓析才被杀。

子产比邓析早死二十一年,根本没有杀邓析的可能。因此,子产杀邓析当是寓言故事,驷颛杀邓析则为史实。 “子产比邓析早死二十一年”,这就是鄙人所言之铁证。

二、合乎逻辑。

在没有铁证的情况下,可通过逻辑推理来判断。

在《庄子》一书中,孔子困于陈蔡之事被屡次提及。且有五个不同版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孔子在绝境之中,依然向弟子宣扬道家思想。另一类则是孔子起初并未得道。但被道家高人点拨后,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撇下弟子、抛弃学业、扔掉书籍、脱下衣服、光着屁屁、挺着鸡鸡,跑到山林之中,追逐野兽,并与之为伍。 虽没有铁证,但孔子之行不符合常理,不合乎逻辑。也可认定其并非史实,而是在史实的基础之上,对孔子困于陈蔡作了修饰,具有寓言的性质。

在《淮南子·道应》中,有孔子与颜回的言行: 颜回谓孔子曰:“回忘礼乐矣。”仲尼曰:“可矣,犹未至也。”异日复见,曰:“回忘仁义矣。”仲尼曰:“可矣,犹未至也。”明日复见,曰:“回废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洞于化通,是谓忘坐矣。”仲尼曰:“洞则无善也,化则无常矣。丘请从之。”此后,孔子便拜颜回为师,追随其左右。这无疑是纯粹虚构的寓言。

在道家经典中,孔子言行处处宣扬道家思想。而在法家经典中,又处处在宣扬法家主张。 在《韩非子·内储说》中,有一则故事: 鲁国失火,借助风势会烧到国都。此时人们都在打猎,无人救火。鲁君便求于孔子。子曰:“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无救也。”又曰:“事急,不及赏。若救火者尽赏之,倾国库之资不足以赏。必用刑罚。”孔子遂即下令:“不救火者,比降背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罚。”火势迅速被扑灭。 首先,此故事完全符合法家重刑轻赏的主张。其次,还不符合逻辑:发生火灾时,人民都在追逐野兽。即使颁布法令,正在追逐野兽之人又岂能看到。所以,此故事当为纯粹虚构的寓言。

在《外储说》中,还有一则故事: 齐宣王问匡倩曰:“儒者博乎?儒者弋乎?”匡倩答曰:“儒者即不下棋,也不射鸟。下棋是以杀帅为胜,射鸟是以下射上。兵士杀帅,以下犯上,都有违礼义。故儒者不为之。”孔子此时也现身说法:“与其使君谄下,宁使民谄上。” 故事中的孔子以及儒者匡倩宣扬的是法家的君本位主张。并且,孔子本人射鸟,但不射归巢之鸟。这两点足以证明,此故事是韩非子虚构杜撰的。

在《韩非子》中,孔子绝大多数言行皆符合法家思想。只有《五蠹》之一处例外: 鲁人随国君作战,三战皆背。仲尼问其故。答曰:“吾有老父,身死莫养之。”仲尼以为孝,举荐其为高官。韩非对此怒斥道:“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儒家的民本位与法家的君本位;儒家的孝与法家的忠,在此争锋相对——儒家是国以家为本,法家是有国才有家;儒家是有父才有子,法家是有君才有臣。

此故事当为史实。并且,可对其作进一步推敲考证。鲁人当为独子。周礼规定,父母年迈,家中只有一个儿子者,不用服役。也正因其家中只有一子,才会“身死莫之养。”孔子此举,不但彰显孝行,还维护法纪。

除孔子本人外,其弟子也被韩非选中,作为法家思想的代言人。 在《外储说》中,有一则曾子杀猪的故事: 曾子之妻去市集,其子随之而泣。妻曰:“汝还,顾返杀猪而烹之。”妻市集而归。曾子欲缚猪而杀之。妻止之曰:“吾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可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也,听父母之教。今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不信其母也,非以成教也。”遂杀猪烹之。 单看此故事,显然是阐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都影响着孩子未来的身心。父母必须一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孔子谓之——父父、子子,即父亲先守父道,才能要求儿子守子道。 此故事中,曾子的言行事迹既符合儒家思想,又符合曾子的一贯作为。并且,故事中符合情理,合乎逻辑——曾子之妻去市集,其子随之而泣。完全符合幼儿常常粘父母的天性。在没有铁证反驳的情况下,可姑且认定此故事是真实可信的。

当然,韩非子讲此故事的目的,并非宣扬儒家思想——重视教育。而是宣扬法家之信——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故明主标信,如曾子杀彘也。

在《韩非子·外储说》中,还有一则姜太公诛二居士的故事: 太公望封于齐,齐有居士二人。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掘井而饮,无求于人也。太公望至于营丘,使吏执而杀之。周公旦居鲁闻之,遗书急发之:“夫二子,贤者。何以杀贤?”太公望曰:“二子不仰君而食,无求于人。爵禄无以劝,刑罚无以威。无益于君也,是以诛之。”

故事中,姜太公之举并不符合其一贯作为——姜太公并未诛杀不臣于周的伯夷、叔齐。但却完全符合法家思想: 《韩非子·八说》有曰:“轻爵重身,则民难使。” 《八经》有曰:“赏莫如重,使民利之;誉莫如美,使民荣之;诛莫如必,使民畏之;毁莫如恶,使民耻之。” 《外储说》又曰:“赏之誉之不劝,罚之毁之不畏,四者加焉不变,则除之。” 虽然没有铁证,但我们依然可以认定,姜太公诛二居士并非史实,而是韩非子虚构的寓言故事。是为宣扬其法家思想——即使你没有触犯刑法,若不为君主致死尽忠,那你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诛杀之是替天行道。

《韩非子》中有《难一》、《难二》、《难三》、《难四》。此四篇中共有历史故事二十八则,在故事之后,是孔子的评论,以及普世价值观。韩非子对这二十八则历史故事,站在法家立场,阐述了自己完全不同的观点。这四篇的历史故事,应当为全部史实,而非寓言。

《外储说右上》中还有一则故事: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以天下传之于匹夫,不详也。”于是,尧诛杀鲧。还有孔子之言:尧知舜之贤,并不难。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诛杀谏者,独断专行。

此故事不符合孔子的一贯言行: 晋平公宴饮群臣时,称:“莫为人君之乐,其言弗违之。”师旷以琴撞之。晋平公问其故。师旷曰:“今有小人言于侧,故撞之。”左右欲问罪于师旷。平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孔子称赞晋君:“晋平公非不痛其体,欲来谏者也。” 显然,无论是尧诛杀进谏者,还是孔子赞尧能独断专行。皆是韩非杜撰的寓言故事。只有柏杨之类思维逻辑混乱的弱智,才会信以为真。才会大肆批判尧、孔子和太公望。

在先秦时代,不仅在各个学派的著作中,常以孔子为代言人,假托孔子之言,述己之志。就连劝酒之时,也会搬出孔子。赵国公子平原君在宴请孔子的七世孙孔穿(字子高)时,曾劝酒道:“昔有谚语: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古之圣贤,无不能饮。子何辞焉?”子高曰:“穿之所闻,圣贤以道德胜人,而不以饮食胜人。”平原君对曰:“既如先生所言,此言何生?”子高曰:“生于嗜酒者,世人以作劝酒之辞,非实然也。”

在读书为学时,一定要学子高。捋清何为寓言,何为史实。且不可学胡适、柏杨之流,而贻笑大方。

附录一:2014年巴西世界杯季军争夺战,荷兰队门将西莱森指挥队员排人墙时,屁股倚靠门柱。有网友在他屁股下面PS了一个马桶。西莱森屁股倚靠门柱的动作是真实的,但他屁股下马桶却是网友PS的。

中国历史第一疑案——孔子杀少正卯

附录二:二战时期,有一张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参加雅尔塔会议的合影。网友却照片中,PS了几位美女。 诸子经典中有很多寓言故事,都是以史实为基础,进行了PS。就如同西莱森屁股下的马桶,以及三巨头怀中的美女。

中国历史第一疑案——孔子杀少正卯

《孔子杀少正卯》

孔子一生所为之事,最为今人诟病者,既非见淫妇南子,亦非为求官饥不择食。而是杀少正卯。

此事见于《荀子·宥坐》:孔子摄鲁国相,听朝七天而诛少正卯。弟子质问道:“少正卯是鲁国的文化名人,夫子诛杀他,难道没有错吗?”孔子曰:“人有五恶: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且居处聚徒成群,言谈饰邪营众,对此小人之杰雄,必诛之……”由上可知,少正卯不仅是鲁国贵族,还是某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且有不少的粉丝。

孔子杀少正卯之事在WENGE期间,被大肆渲染。孔子被描绘成奴隶主阶级顽固派,少正卯则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以讲学为业,通古今之变、鼓吹革新、反对奴隶制。称孔子杀少正卯,是奴隶主阶级的反革命集团对新兴地主阶级革命志士的残酷镇压。

今天,阶级斗争之说逐渐淡去。对其批判也更与时俱进。说孔子不依法定罪,单凭主观臆测杀人。是践踏法律,扼杀言论自由,搞文化专制。

对于孔子杀少正卯之事。后世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此事是完全虚构的,且根据颇为充分:

为何后世没有留下少正卯学说的著作?并且在此后至《荀子》成书两百年内,所有诸子著作、史书均无此事记载。就连对儒家学说进行猛烈批判,甚至对孔子进行人身攻击的《墨子》,也对此一字不提。

并且,少正卯的身份是鲁国贵族大夫。对无罪大夫,国君尚不能轻易诛之,何况孔子?

另一种观点认为,此事完全属实:

因为孔子诛少正卯之事,在《荀子》、《孔子家语》、《说苑》等书中均有记载。少正卯的学说著作没有流传于世,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所致。

鄙人今天也来搀和一把,以图解开孔子杀少正卯的历史疑案:

先秦诸子们普遍擅长假借圣人之口,抒己之志。墨子在《非乐》中,为了证明自己的主张,称圣王尧舜是反对音乐的,“其乐逾繁,其治逾乱。”而荀子在《乐论》中,批判墨家的非乐主张时,则称“乐者,圣王之乐也。可以善民心,易风俗。故圣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圣王们是非乐,还是乐乐?依据的不是史实,而是诸子们的观点和主张。

荀子在《性恶》中,对孟子的人性本善论进行猛烈批判。并且对人之本性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证。其论证之充分,论述之严谨,远远超过孟子和告子。即便如此,荀子在此篇最后,还是拉出圣王——尧舜也认为,人性是恶的!(当时我差点晕倒)

并且,在先秦诸子中,最擅长通过讲故事,来阐述和论证自己观点和主张的,当属荀子、韩非师徒。

荀子为了抨击以墨子为代表的鬼神论者,在《解蔽》中讲述了一个精辟的小故事:“夏首之南有人焉,名曰涓蜀梁,其为人怯而愚。夜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仰视其发,以为立魅。背而走,致其家,气绝而死。岂不哀哉!”荀子称,大凡认为有鬼神者,都是在自己意识不清醒时作出的错误判断。涓蜀梁疑鬼而死,其真实性不可查也。

韩非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韩非子》中的故事不计其数。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只有极少数,如吴起吸脓。相当一部分是完全虚构的,如守株待兔、孔子救火。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有事实根据,但被韩非修饰过,如宋襄公的仁义之师、孔子去卫。故事大王《韩非子》告诉我们,对诸子著作中的寓言故事,切不可以正史视之。

正如《庄子·寓言》所说:“寓言十分之九,假托他人之言论之。”假托他人之言的寓言故事,又岂能当真?!

在《荀子·宥坐》中,记载的全部是孔子的言行,颇似《论语》。但《论语》是真是地记载孔子言行。而《宥坐》却是假孔子之言,述荀子之志。如:子贡问孔子:“君子见大水必观,是何也?”孔子曰:“夫水:主量必平,似法。出入则洁,似教。万折必东也,似志。……似德。……似道”孔子此言虽极富哲理,亦十分精辟。但断不会出现在《论语》中。因为这荀子是借圣人之口,述己之言。

荀子还在《宥坐》中,假托孔子杀少正卯之事,为自己“元恶不待教而诛”的观点服务。谁若以此认定此事是百分之百的史实,那就真成白痴了。

假设《宥坐》中,孔子杀少正卯的故事确实是属于极少数情况,是完全真实的。那为什么《墨子》不抓住这孔子这一最大的把柄,来进行人身攻击呢?为什么少正卯的学说著作没有流传下来?

焚书坑儒是唯一的可能解释。这一解释是行不通的:

若少正卯和杨朱一样,所有著作全部毁于焚书坑儒。为何《列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著作中,对杨朱都有提及。甚至可见其大致思想——“重生,贵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对少正卯却一字不提?难道少正卯是项少龙?!

由上可知,孔子杀少正卯之事,有两种可能:

一是本故事纯属虚构。

二是却有此事,但被荀子修饰过——少正卯并不是某学派的代表人物和文化名人,更不是因“歪理邪说”和“五恶”被孔子所杀,他仅仅是个普通的贵族,因犯罪而被孔子依法处决。

在这两种情况,究竟哪种情况属实?司马迁给了我们回答。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这与《荀子•宥坐》中,孔子被唐僧附身后,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完全不同。还有孔子的年龄等具体时间,足见司马迁确实对此事进行了严谨的历史考证。

按照《史记》记载:孔子当时是大司寇代相,少正卯因犯罪乱政而被孔子依法诛杀。

首先,《史记》被后世公认为“良史”和“实录”的史书。其真实性与可信度,是诸子著作中的寓言故事无法比拟的。

若依《史记》之说,少正卯是因犯罪乱政被孔子依法处死。那一切疑问都随之解开:

一、少正卯并不是什么学派的代表人物,而是一个普通的贵族,当然不会留下学说著作。其他诸子著作中,才会对其未提一字。

二、少正卯是因为犯罪而被孔子所杀。孔子是执法严明。对孔子攻击最为猛烈的《墨子》,如果提及此事,那就是在赞扬孔子维护法纪。歌颂孔子之事,《墨子》绝不为之。

三、少正卯是一个普通的贵族,影响不大。所以,《战国策》、《国语》等“史书”中,均无此事的记载。

下面再列举一个与孔子杀少正卯虽不相同,但却类似之事——子产诛邓析:

《荀子》、《列子》、《吕氏春秋》等大量的先秦典籍都有相同记载——“子产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左传》是唯一有不同记载的著作——“郑驷颛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在以上说法中,究竟孰是孰非?在没有考证的情况下,应该以史书《左传》为准:即诛邓析者,驷颛也。若对其考证,子产死于鲁昭公二十年,即公元前522年,而直到定公九年,即公元前501年,邓析才被杀。子产比邓析早死二十一年,根本没有杀邓析的可能。因此,

子产诛邓析当为寓言故事,驷颛杀邓析则为史实。

故对先秦故事之真伪,不能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而应当以史书为准。

我们再回顾《荀子·宥坐》,孔子在长篇大论中也称:“子产诛邓析。”前文有言,子产并未诛邓析。这更进一步证明了孔子之所以滔滔不绝,并非被唐僧附体。而是被荀子附身。是荀子假借孔子之口,来为自己“元恶不待教而诛”的观点服务。邓析与少正卯被诛之史实,在此处成了任由荀子打扮的小姑娘。仅用一个寓言故事,就搞得三界大乱,天翻地覆。并非荀子前辈太给力了,而是后世学者太不给力,分不清何为史实,何为寓言。

中国历史第一疑案——孔子杀少正卯

最后,鄙人提醒某些学贯古今的文化名人(如胡适、柏杨之流)。在读书为学时,要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切不可将寓言视为正史。更不可人云亦云,而贻笑大方。

附录:西汉时,王尊任安定太守,查出五官椽张辅利用职权贪赃枉法,王尊把张辅比喻为少正卯。并将张辅逮捕入狱,处以死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