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新東方這兩個營銷套路,招生倍增不再難!

學會新東方這兩個營銷套路,招生倍增不再難!

導讀:

遙想25年前,新東方在一個不足10平米的小辦公室裡起步,俞敏洪和妻子在寒風中沿著路邊的電線杆子貼“小廣告”……短短几個月後,新東方門前就排起了長隊,它是如何做到的?

新東方累計培養600多萬名學生,2006年9月7日成為全球首家在美國上市的教育企業——作為目前中國最大的民營教育機構,今日新東方的成功有目共睹。大概包括新東方前後幾位創始人在內,恐怕沒有幾個人能想象得到這個小小英語培訓班日後的輝煌……

學會新東方這兩個營銷套路,招生倍增不再難!

提到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首當其衝。

誰能想到,當年三次高考才上了北大的俞敏洪竟拋棄了北京大學的鐵飯碗,做起了民營培訓班?“新東方”如何為中國民辦教育爭光,怎樣圓百萬留洋學子的夢想?

學會新東方這兩個營銷套路,招生倍增不再難!

1993年,在只有10平方米漏風的違章建築辦公室裡,新東方外語培訓機構開始了艱難的發展歷程。但是當時的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更快更多地賺錢,圓自己的留學夢。

當時俞敏洪拋棄了北大教職,在海淀黃莊租了一個小教室,招了13個學員,於1993年正式創辦了自己的北京新東方學校,從事英語考試強化教學。這年冬天,俞敏洪自己拎著漿糊桶在零下十幾度的冬夜去貼廣告,把漿糊刷在柱子上,廣告還沒貼上去,漿糊就凍成冰了。

創業的路當然很難,但俞敏洪憑著天生的能言善辯和樂觀心態,總是能夠化險為夷。經過這樣的摸爬滾打,俞敏洪從一介書生成長為能打理方方面面的 “校長”。那時,他又有了出國的機會,但是終究舍不下苦心經營的學校,留了下來。

1995年,新東方的學生已經達到一萬五千人。此時俞敏洪已經能夠感受到教育產業的魅力,辦學校的目的不再只是為了錢。有了穩固的後方和明確的信念,新東方步入了迅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回顧這一段創業的經歷,俞敏洪似乎忽然走運了起來。但在運氣的背後,卻有著他獨特的法寶。

和競爭對手的較量:人才聚集+流量入口

講到新東方的蓬勃發展,那勢必會對競爭對手形成“擠壓效應”。“擠壓效應”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

一、招生方面:當時出國學生的總量,每年增加的人數有限,幾乎大部分都來到了新東方,那就意味著競爭機構的學生越來越少。

二、優秀老師:新東方的學生多了以後,優秀老師更加願意來新東方上課,一方面可以拿到更高的工資。另一方面老師會有一種“自我價值實現”的滿足感,老師面對40個學生上課和麵對400個學生上課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當時對於新東方的老師還有另外一個要求,除了正常上課之外,還必須要有演講能力。

當時的演講相當於今天的互聯網免費宣傳,變成了新東方一個巨大的免費流量入口。

——內容節選自《新東方25年創業歷程》 第二講03集11

品牌營銷:飢餓營銷+頂級產品

對於新東方而言,品牌傳播其實是一個無意之中,但是又做的非常好的事情,這主要有2個要素:第一個是“飢餓營銷”,第二個是“頂級產品”。

在90年代的時候,中國學生出國是完全不可能有自費的。因為當時中國人還沒有錢,自費的是極少數。幾乎99%的學生出國,全是拿到“美國人權獎”。

那拿到了“美國人權獎”,就需要你有託福、GMAT或者GRE的高分。培養出學生得高分就變成了我的目的,而且我知道高分會起到重大的引領作用,只要有人得到高分,那就意味著他可以影響一大批的學生繼續來到新東方學習,所以我要求老師的每一門課都必須是精品。

由於當時的課程限量銷售,學生又非要來到新東方,最終形成了一個非常壯觀的場面。

當時出現很多學生跨省上課的現象,比如上海的學生坐夜裡的火車來上課,當時沒有高鐵,禮拜五晚上的火車來新東方,禮拜日晚上的火車回上海,包括最遠從廣州來的都有。

新東方先是出現了一個託福滿分,大家都認為滿分是不可能,後來又出現2個、3個……還有GMAT滿分,在此之前,這幾門考試從來沒出現過滿分,所有的滿分都是出在新東方。

新東方逐漸成為了在中國出國考試培訓領域的第一品牌,這個品牌其實一直延續到今天,依然是出國考試培訓領域的第一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