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後的銀行理財

2018年12月7日,銀保監會對民生銀行、光大銀行等在內的6家銀行開出了10張鉅額罰單,共計1.563億元。其中有5家都是千萬級別的罰單,其中浙商銀行的罰單最大,為5550萬元。這次處罰基本都是因為理財違規投資,違反理財新規所導致。理財新規到底是什麼文件,對後市的理財產品到底又有哪些影響,本文將為你揭開答案。

資管新規後的銀行理財

資管新規

2018年4月17日,對整個金融行業來說是個特別的日子,因為這一天由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管局聯合發佈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即資管新規正式出爐,標誌著我們的理財進入了新時代。

資管新規後的銀行理財

打破剛性兌付

資管新規要求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金融機構應當加強投資者教育,不斷提高投資者的金融知識水平和風險意識,向投資者傳遞“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理念,打破剛性兌付。現在市面上可能還有保本保收的理財產品,但是在不久的將來如果誰再告訴你這款理財產品保證本金安全且收益率肯定為多少時他一定是在騙你。理財非存款,投資需謹慎!

資管新規後的銀行理財

取消資金池業務

在資管新規以前很多資產管理公司都有資金池玩法,就是用投資者的本金建造一個資金池,投資一個期限很長的標的如5年,年化收益率6%,之後發行一個半年期的理財產品,給投資者的收益率為4%。再這款產品到期之前再發行新的一期,保證在資金被贖回後,又有新的資金進入資金池,資金鍊不會斷裂,直到第五年資產管理公司的投資到期,自己就可以賺取差額收益。而資管新規要求金融機構應當做到每隻資產管理產品的資金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單獨核算,不得開展或者參與具有滾動發行、集合運作、分離定價特徵的資金池業務。這樣的話資金池玩不了了,必須期限配置一致,導致對資產管理公司的投資能力要求提高,而投資者的風險也就相對增加了。

資管新規後的銀行理財

降低產品的槓桿效應

槓桿一詞在投資中代表的就是高風險、高收益。而為了保護投資者,資管新規中規定資產管理產品應當設定負債比例(總資產/淨資產)上限,同類產品適用統一的負債比例上限。金融機構不得以受託管理的資產管理產品份額進行質押融資,放大槓桿。這一條款的出現降低了資產管理公司的投資風險,相對應的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可能就下去了,對資產管理公司的要求也更高了,對投資者來說選對平臺最重要。

資管新規後的銀行理財

由於本人水平有限,當然還有很多條款沒有進行說明,希望各位來幫忙補充一下,共同學習。

資管新規後理財的變化

在資管新規以前理財產品分佈是呈紡錘形,而之後將會成為啞鈴型。而我們的投資者也將面臨著向風險要收益無法選擇,收益率太低又無法滿足我們的預期這種兩難的情況。所以我們在投資前一定先做好功課,保證我們資金安全的同時,能夠獲得足夠的流動性以及收益率。

資管新規後的銀行理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