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誉:浩然正气满乾坤

王丹誉:浩然正气满乾坤

孟子讲学图

王丹誉:浩然正气满乾坤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300多年前,亚圣孟子的这句名言被他的弟子载入了与《论语》齐名的《孟子》一书中。

孟子,名轲,字子舆,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72至公元前289年之间,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会儒家集大成者。他与孔子齐名,因此儒家学说也被奉为孔孟之道。正是因为了他们的开创和后人的弘扬,使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几乎一直居主导地位2000多年,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重要的历史影响。

如果说作为“至圣”的孔子最大的成就是提出“仁”的思想,那么作“亚圣”的孟子的最大贡献就是完整地论述了“义”的概念。到底什么是“义”?“义”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培养“义”?如何来看待“义”?等重大问题在《孟子》中均精彩论述。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义是怎么来的?孟子认为:义的形成“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他巧妙地运用一个寓言来说明义的培养:宋国有人,担心自己家的禾苗长势太慢,就急不可耐地冒着烈日、不辞劳苦,将田地的禾苗一一拔高许多……当他疲惫不堪地回家,并且把自己的功劳告诉全家后,儿子跑到田地里一看,满地禾苗全然枯死殆尽……这个生动的寓言被载入《孟子·公孙丑上》,孟子以此就如何培养义,进行了精妙绝伦地阐述。他认为像这种不顾自然规律,只想主观冒进的做法,不仅对培养义“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的兼,舍生取义着也。”孟子从生死的极致来严肃地看待“义”,以简明而庄严的语言,阐明了这个重大命题。特别强调,当我们在“义”和生命二者作出唯一选择时,应该“舍生取义”。这就后世所谓“舍生取义”。此典出自《孟子·告子上》。

虽然,孟子将“义”提高到空前的高度,并与孔子提出核心思想“仁”并列,但“义”是孔子首先提出,这一事实毋庸置疑。

在孟子之前的一两百年前,孔子在《论证》中多次提到了“义”:“见得思义,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仕无义”……他在《礼记》里说:“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

也是把义作为“仁”之下的二级命题来看待。这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直到宋代的程朱诸子对此都有更深入地论述。

从孔子到“仁”到孟子的“义”,还有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渊源,更有思想文化的传承。

王丹誉:浩然正气满乾坤

大义灭亲图

早年,春秋时的卫庄公有个公子州吁,因是庄公宠妾的儿子,受到庄公格外宠爱,喜欢舞枪弄棒,惹是生非。卫国大夫石碏多次劝谏庄公说:“应当对公子州吁严加管教,别让他走上邪路。不料,到周桓王元年(公元前719年),公子州吁竟然弑父庄公而自立。用正道去教导他,不能使他走上邪路。大夫石碏得知儿子石厚正是州吁的帮凶,就痛下决心设计派人赴陈国,于当年九月,杀死儿子石厚和元凶州吁,并拥立庄公弟弟公子晋继位是为桓公。这就是著名的典故“大义灭亲”。

王丹誉:浩然正气满乾坤

董狐直笔图

春秋时期,晋灵公十分残暴,正卿(国相)赵盾苦苦劝谏仍无济于事。晋灵公竟想杀赵盾,他仓皇出逃。周匡王六年(公元前607年),赵盾的弟弟赵穿在桃园行宫弑杀了昏君晋灵公。赵盾回到都城。晋国太史董狐在史书记录:“赵盾弑其君”。赵盾连忙解释:太史大人,您搞错了吧,不是我杀的国君。董狐说:“你身为上卿,国君被弑,你逃出国都,没有离开国境,回到都城,你却不追查凶手,你不是主谋还会是谁!赵盾哑口无言。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王丹誉:浩然正气满乾坤

齐太史剧照

史官前仆后继,以生命来捍卫历史的尊严。周灵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五月,齐国的权臣崔杼弑杀了齐庄公,立庄公弟弟杵臼,是为齐景公。齐太史在史册上记载:“崔杼弑其君。”崔杼杀了这位太史。因为太史之职是家传世袭,被杀的太史的两个弟弟先后继任太史还是这样写,都被杀了。继任的第四任太史仍然这样写,崔杼终于折服,而没有再杀他。有个名叫南史的史官听说太史兄弟相继因直书被崔抒全部杀害,自己就决心用生命捍卫史册的真实。他紧握着写着“崔杼弑其君”的木简前往朝堂,途中得知第四任太史的真实记录已经得到朝廷公认,才中途返回。齐史官“身膏斧钺”的事迹,南史和太史们的不畏强暴,秉笔直书的壮举,被誉为后世史官的典范。

这些史官大义,都被如实地载入《春秋左氏传》,孔子在整理《春秋》时,既运用了“一字之间,足见褒贬”的春秋笔法,又加了画龙点睛的评语,从实践上,对“义”进行深刻总结。此后,《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吕氏春秋·勿躬》:“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管子·小匡》(后人的托名之作):“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等大量经典都运用视死如归的典故,来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生命的大义壮举。

王丹誉:浩然正气满乾坤

《田横五百壮士图》(油画局部,徐悲鸿作)

汉高祖统一天下,齐王田横带领五百壮士逃入东海一个小岛。高祖就派使者召他入朝,田横却坚辞不受。使者回奏高祖。刘邦为了消除他的顾虑,下诏给卫尉郦商(其兄郦食其被田横所杀)说:“有敢动齐王田横及部从者,立刻诛灭九族!”派使者告知田横,并且传旨:“田横进京,大可封王,小则封侯;若不来,即行剿灭。”田横只好带两个随从,前往行在洛阳。当他到离洛阳三十里的尸乡(今河南省偃师市首阳山镇)驿站,就对汉使说:“我为人臣朝见天子,应沐浴为敬礼。”就停下来。他对随从说出心里话:“当初,我田横和刘邦都是南面称孤的王,如今他做了天子,我却沦为阶下囚。何况我烹杀了郦食其,却要与他的弟弟郦商同朝为官,纵然因皇帝的诏命,没人杀我,我也羞愧难当?天子召我来朝,无非想见一下我的容貌。我割下自己的头,你们快马飞奔三十里,容貌还不会改变……”遂引颈自刎。高祖泪如雨下,感叹:“不起呀!田横是平民百姓出身,兄弟三人相继为王!”以王礼安葬田横。已拜都尉的两个随从,当场自杀为田横殉葬。刘邦又派使者召其余五百部下进京,这五百人听到田横已死,就纷纷自杀。从田横到五百壮士,莫不是为了他们心中的义而壮烈牺牲……正是孟子所谓“舍生而取义者也!”

西汉太史令司马迁当读到《孟子》,颇为感慨地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司马迁正是从孟子而立“义利观”,这正成为古代知识分子坚守“义”,保持一种孟子“浩然之气”的传统。

“义”在中世纪的中国,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哲学经典,而是深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人层面,乃至于人们骨髓和血液之中,就连决狱断案也得严格按照“义”的精神,来裁决。两汉之世,盛行“春秋折狱”(按照春秋大义来判决案件)之制蔚然成风。

汉武帝时代,发生一起案件,某甲的父亲与人争执,竟然相互殴斗起来。只见,对方挥剑直刺甲父。某甲见状,急忙抄起一根木前来帮助父亲,以棍直击对方,不料却正好重重地将自己父亲击打成重伤。地方官员拟以忤逆之罪,伤父之实立案定罪,但又吃不准。博士董仲舒则经查问判定:从事形式上看是某甲伤父,应判忤逆;实则为救父,系误伤。以春秋大义来判决,则无罪。原被告双方和地方官皆心悦诚服。其成功的奥妙正是在于义。

王丹誉:浩然正气满乾坤

苏武牧羊图

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囚北海牧羊十九年不屈节的故事家喻户晓。500年后的十六国、北魏时代有一位使臣——于什门,不辱使命21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考证),而《魏书》中记载是24年),其感天动地的事迹却鲜为人知。于什门出生在五胡乱华的十六国、北朝时代。他本身应该是汉人,却在鲜卑人建立的政权北魏(建国初期尚未统一北方时)当小官,有趣的是他竟出使一个鲜卑化的汉族地方割据政权——北燕,被出使国囚禁了长达二十一年,于什门的可贵之处就是他虽然不具备苏武那么多优势,仅就其被囚时间竟然比苏武还长两年或者五年,就其所遭受的迫害比苏武更严重,但却表现出了与苏武一样高尚的气节。苏武的事迹不仅以洋洋二千七百四十八字的大篇幅载入《汉书》,而且二千多年来被世人广为传颂。于什门的事迹仅以二百五十二字,简短地见录于《魏书·节义列传》。这组列传还是整个《魏书》的第七十五部分。于什门传则被排列在所有二十位节义之首。史册对他好价,天子对他有表彰。在节义列传之前有引言(序言),传后有赞语,均给予于什门极高的评价。引言曰:“大义重于至闻自日人。慕之者盖希,行之者实寡。至于轻生蹈节,临难如归,杀身成仁,死而无悔,自非耿介苦心之人,郁怏激气之士,亦何能若斯。佥列之传,名《节义》云。”;而赞语见诸于《魏书·于什门等传论》 曰:“于什门等或临危不挠,视死如归;或赴险如夷,惟义所在。”于什门和苏武样坚守节操大义,为千秋传颂。

王丹誉:浩然正气满乾坤

韩愈像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皇帝派使者去凤翔法门寺迎请佛骨,从扶风法门寺到长安绵延400里“经天烛地”,王公大百姓,为之贡献倾家,甚至为敬大体上佛骨而自残。“有竭产充施者,有燃香臂顶供养者。”此时,深知“朝斥一人,夕贬万里”严酷现实的当朝刑部侍郎的韩愈,却不顾高官厚禄和家性命,毅然上书——《论佛骨表》极力劝谏不要迎请佛骨,宪宗“大怒,将加极刑”,好在经宰相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盛怒未消宪宗终将韩愈远贬为潮州刺史。

时值初春(春节期间),韩愈被迫上路,贬谪途经风雪弥漫、云横雪涌的秦岭时,车马难行。他怆然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篇,表达了诗人为民请命,以江山社社稷为念的凛然大义。

南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年),元军攻陷南宋首都安,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被俘。元朝许以高官厚禄,他仍坚贞不屈,英雄就义于大都(今北京)。他的《正气歌》浩然正气贯日月,为天地纲常之命,为人伦道义之根。他身处牢狱之中,仍然一身正气,民族大义,感人至深。就连元朝君臣都油然而生敬意……

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成功篡位后,请“读书种子”、第一大儒——方孝孺为他起草登基诏书。明成祖降榻,好言相劝:“方先生不要再折磨自已,我是想效法周公辅成王。”方孝孺在朝堂之上,公然痛斥明成祖不该谋逆篡位……自已被凌迟磔杀,并且被处以中国历史上最为残酷的夷灭十族,株连坐死847人(一作873人)。方孝儒化为义薄云天的浩然正气……

王丹誉:浩然正气满乾坤

谭嗣同绝命诗《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维新义士谭嗣同绝命诗——《狱中题壁》。诗中充满了维新志士“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壮,更散发出豪情义气。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废除新法,缉拿维新党。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设法营救光绪帝。当彻底失败后,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用自己热血来唤醒民众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的抗争。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

1948年8月12日,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因拒食美国救援面粉而患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享年50岁。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最终,坚守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大义。

1927年4月28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李大钊慷慨高呼:“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西交民巷北洋军阀的京师看守所内,时仅38岁。大钊先生正是在狱中受尽敌人的酷刑,但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用自己生命承诺了“铁肩担道义”誓言。为了纪念他的人们把正义精神,人们把他就义地改名为“正义路”……

(王丹誉传统文化随笔:仁、义、礼、智、信系列之二《义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