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學就不學,那還要家長做什麼?

1

魯尼快5歲時,經過慎重考慮,多地走訪,我給他報名學跆拳道。小傢伙一開始很喜歡,可是,上了兩個月後,開始不耐煩了。

一天晚上,他終於說:“媽媽,我今天不想去上課!”

“為什麼啊?”

“我不喜歡練跆拳道!”

對於孩子的這種反應,我早有預料,於是安慰了他兩句,然後堅定地告訴他:“今天必須得上!既然報了名,就要堅持下去,媽媽會陪著你的。”

“不去,我就不去!”他繼續鬧,然後感嘆了一句:“大人真幸福,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小孩真不幸福,什麼都要聽大人的!”

我告訴他:“很多事情你們小孩還不懂,不能做決定,就得聽大人的!”

在沒有孩子之前,我曾告訴自己:我要成為孩子的朋友,凡事跟他商量,絕不逼他做任何他不想做的事。

然而有了孩子之後,我的想法漸漸變了。

我漸漸發現,父母絕對不可能與孩子成為朋友,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必須替孩子做出正確的決定,有時甚至要逼他們做不願意做的事,尤其是學習。

孩子不想學就不學,那還要家長做什麼?


2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的父母越來越“尊重”孩子,常常喊著給孩子“愛和自由”的口號,要求與孩子平等對話,然而很多時候卻是矯枉過正、過猶不及,很多父母口裡的“尊重”,變成了“遵從”。

於是,在孩子對舞蹈、音樂、美術等感興趣的時候,二話不說報了名,然而孩子學了一段時間不耐煩之後,又遵從孩子的決定,不想學就不學了唄,沒事,孩子快樂就好。

“不要逼孩子學他不想學的東西,孩子快樂就好”,這話聽上去是對孩子的尊重,實際上卻是對孩子的放任,是父母的不負責任。

孩子的學習,自然要尊重其興趣為前提,但是大部分由興趣引發的事情,經過一段時期之後,必然會遇到瓶頸,這時候興趣可能就變成了折磨。

只要堅持下去,折磨過了,興趣變成了特長,接下去就是享受。這種變成特長之後享受到的樂趣,又會驅動孩子繼續深入學習,由此進入良性循環。

然而,以孩子的天性來看,早期處在一個探索階段,對很多新鮮事物都很容易感興趣,但要想僅靠興趣和內驅力讓孩子長期對一種事物感興趣並堅持下來,基本上不可能。

任何學習必然要經歷一段枯燥乏味的階段,這時候家長不“逼”孩子,讓孩子“不想學就不學”,那麼孩子的學習永遠只能停留在淺嘗輒止的階段,東學一下西學一下,永遠體會不到深層次學習的樂趣,形成惡性循環。

孩子不想學就不學,那還要家長做什麼?


3

當然,家長的“逼迫”需要講究方法和策略,不要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俞敏洪的女兒從小學鋼琴,七歲時獲得了“溫哥華少兒鋼琴比賽”第一名。八歲時就考了鋼琴10級。當時,他太太以為家裡就要出一個鋼琴家了,於是開始給女兒加量。本來是每星期學習一個半小時鋼琴,增加到每星期五個小時。

這使女兒一下熱情驟減,就在她要放棄的時候,俞敏洪對女兒說了一番語重心長的話:

寶貝,長大後,每個人都會有很多孤單的時候。如果那時我和媽媽都不在你身邊,如果能有鋼琴、音樂陪伴你,你就不會感覺到孤單了,因為你能傾訴。要不要繼續,你自己決定,這是老爸對你的一貫原則。


聽完這番話後,她女兒不但沒有放棄鋼琴,反而更加自覺地練起了鋼琴。後來,她的鋼琴彈得越來越流暢,而且也開始對其他樂器產生了興趣。

孩子不想學就不學,那還要家長做什麼?


4

沒有哪一種學習不是難的、苦的!

這一點上,作為沒有判斷能力的孩子,家長不能讓他自己選擇。唯一能給予引導、指導的,就是家長自己,挺住就是一切。

孩子不想學就不學,那還要家長做什麼?


美國教育專家經過研究發現,決定孩子未來的,並不是智商,而是堅持。而讓孩子遇事能堅持,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長陪著他一起堅持。最好的示範,是最好的教育。

所以,在批評孩子不懂堅持的時候。我們不妨問問:自己這麼多年堅持了什麼?在指責孩子總是輕易放棄的時候,我們不妨問問:對於他們的放棄,我們是不是默許了?

5

成就一件事的從來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

人的一生很長很長,小的時候不喜歡斷奶,長大一點不喜歡自己走路,上幼兒園不喜歡離開家,上了學不喜歡寫作業,學習生涯至少十幾年,有無數的考試,論文,個個都不喜歡寫,畢業後不喜歡應聘,參加工作了不喜歡被考評。晚上不喜歡早睡,還想玩一會兒,早上不喜歡起床,還想賴一會兒。吃飯的時候有很多不喜歡吃的飯菜,想全都換掉。渴了想喝果汁飲料,不想喝白開水。

那你喜歡什麼?

老師要求太嚴,我不喜歡。

同學們不願意遷就我,我不喜歡。

領導太不近人情,我不喜歡。

爸媽老是嘮叨我,我也不喜歡。

那你喜歡什麼呢?

喜歡自由自在。

喜歡隨心所欲。

喜歡吃飯逛街看電影。

喜歡發呆旅行看風景。

可是,有一天,當你連獨立生活的能力都沒有,你還有什麼資格談你的“喜歡”?

好的父母,應該幫孩子去盡力堅持一件事,而不是陪著他一起隨意放棄。我們要告訴孩子:“‘不喜歡的事,就可以不做。’這是一句錯誤的話。”

教育專家說:“小孩子會任性,但是大人不可以放棄督促的責任。”我們必須明白,好多事,孩子不堅持,只是因為我們自己不夠堅持。

孩子不想學就不學,那還要家長做什麼?


6

學習從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它不僅需要孩子勤奮刻苦,也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

我的一個同事,每週風雨無阻地送女兒去學鋼琴。女兒上課,她也跟著記筆記、背樂理。結果,女兒學鋼琴10年,考過了鋼琴10級,她也跟著學會了彈鋼琴。

在學琴的過程中,她女兒也曾有過要放棄的念頭,正是她的這份認真和耐心,才讓女兒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了下去,讓彈琴成為了女兒最大的愛好。

所以說,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一個優秀的孩子,絕不可能橫空出世,其背後必然有著父母付出的無數時間和心血。

作為家長,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但那並不意味著什麼都讓孩子做決定,因為孩子還沒有足夠的見識和能力。

在孩子還沒有能力做決定的時候,如果什麼都聽孩子的,那還要父母幹什麼?

拋棄要與孩子做朋友的念頭吧!

有時候,父母就是要“逼”孩子一把。如果父母逼孩子學他不想學的,是父母做的不妥;如果父母逼孩子做他已經選擇的,那就是父母的責任了,

教育孩子千萬不要半途而廢。

無論什麼事堅持才會有效果,有效果才會有成就感,有成就感才會堅持,久而久之,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要讓孩子明白:今天不吃苦將來會吃苦;今天不努力會努力一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父母應該做的是要擔起責任,走在前面,成為孩子的引路人。

告訴孩子,如果在人生的早期不好好學習,那麼長大之後必然會後悔。

蔡康永先生曾經說過一段話,我很贊同,他說:

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如果不想讓孩子長大後後悔,父母就要承擔起責任,在孩子想要放棄某項學習的時候,對他說一聲:

“孩子,再堅持一下,我陪著你。”

引領孩子走出小小的舒適區,帶著孩子走過前面那段不怎麼順利的道路後,他才能體會到付出後收穫的喜悅。這才是給孩子真正的快樂!

正如龍應臺寫給兒子的那段話說的: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