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米其林”在广州的水土不服

【食在广州】VS《米其林美食指南》的份量谁重?

  1. 广州建城2200年以来,在地方志里面,没有发生过一次自然灾害导致的饥荒。岭南人民一直生活在温饱以上的状态。
  2. 珠三角一带,物产丰盛。山珍海味、瓜果蔬菜、五谷杂粮、酒糕糖醋一样不缺,而且已经饮食了千百年历史了,一直传承。
  3. 广州饮食,萌芽于先秦,形成于汉唐,成长于明清,兴旺于民国,繁荣于当代。广州城在西汉就出现专门的酒楼,东晋时期的广州百姓,能吃到长江鱼,贵州的野猪,中原的酒和南海的贝壳(见广州南越王宫 / 南汉馆)。那时的欧洲还是食不果腹的中世纪。
  4. 广州人是“找吃”的能力!在2000年前的南越王宫里,发现了远在万里(运输路线)以外的西域葡萄,北宋广州引进了印度的绿豆,南宋引进了非洲的西瓜,明清开始,广州引进了是“番”字辈、“洋”字辈食物。如番茄、番薯、番石榴、番瓜、番椒(辣鸡)等,洋葱、洋芋(土豆)、洋白菜(卷心菜)等。顺便说还有“胡“字辈的,胡椒、胡萝卜等,是北方民族引入的。
  5. 广州历史悠久的烹饪方式和饮食风雅,米其林评价除了吃还有环境,这个广州从来不缺。许多奇特吃法在南越王墓那里都可以找到:热衷于吃生猛海鲜、烧烤,重视调味汁,吃禾花雀、烤蝉以至“老火靓汤”。出土的炊具有铜釜、甑、鍪、釜、铜煎炉和青铜烤炉;用具有烤炙用的铁钎、铁钩、长叉、铜挂钩、悬炉的铁链,铜姜礤和陶瓮等。可以确定2200年前的南越国,烹饪方法就有羹、炙、炮、煎、蒸、濯几种。宴会上,歌舞编钟。
  6. 粤菜不一定是中国最广泛的菜系,但一定是全球最广泛的中国菜系,作为两千年粤菜的发源地和文化中心的广州,米其林要拿出一个让人信服的评价,不呆个5、6、7年,不做好本土化工作,真的休想给出一份真实的评价单。
分析“米其林”在广州的水土不服

捞汤渣的铜勺

【食在广州】VS《米其林美食指南》的核心理念之争

  1. 广州的饮食,是市井的饮食,醉心于食品与价格的平衡。恰恰认为奢华的环境,过度的招待脱离了饮食的本身。
  2. 广州的饮食界,醉心于食物本身的精益求精,做好自己本职本份,云吞面师傅是一辈子的,烧腊师傅是一辈子的,点心师傅也是一辈子的事业。
  3. 广州的饮食界,出于技法保密或者职业习惯,同行间不热衷于交往。更不会评价同行,当然也不接受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评价,更不用说是一个卖轮胎的了。唯一接受的就是广大食客的意见。
分析“米其林”在广州的水土不服

为了自己的轮胎销售,米其林的打分是宴会标准,要驱车前往。广州人的饮食打分是:色、香、味和价格,与环境、距离、如何招待无多大关系。这应该是水土不服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