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狀元情結

科舉制度誕生以後,狀元情結帶著神奇的魔力,迅速在士子的心房安營紮寨,在所有人的世界裡閃耀著光輝,釋放著熱與力。誠然,狀元情結很迷人,含義有兩重:第一、讓人著迷;第二、很會迷惑人。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經過童生、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層層篩選,前面幾重考試可以不必次次居首,殿試能拿第一便是新科狀元;鄉試、會試、殿試都得第一,連中三元,那就更厲害了,平均一百多年才能出一位。當了狀元以後,不僅頃刻間名聞天下,還會被立即授予官職,甚至能像鄭顥一樣,有機會成為皇帝的乘龍快婿。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車馬多如簇,宋真宗趙恆貴為天子,金口玉言,《勵學篇》的許諾並非空談,只要你能高中,等待你的確實是高官厚祿,車馬美人。狀元是公認的人中龍鳳,是能伸手夠到天上蟠桃的人。然而,成功歷來不易,寒窗何止十年,其中的苦楚讀書人說不出,外行人又理解不了。范進五十多歲中舉已屬幸運,有的讀書人終其一生連個秀才都不一定能考上。

民間戲曲、傳奇及其它文藝作品也喜歡以狀元為主角,有的戲曲寫讀書人吃盡苦頭,受盡白眼,還好家人不離不棄,最後一朝得中,飛黃騰達,光宗耀祖,顯及妻子,這是太平時代最勵志的故事,最感人的故事;倘若家人背棄了他,等他高中,家人必愧悔不迭,這又是最有教育意義的故事。莫欺少年窮,更莫欺讀書人少年窮。還有一種,便是陳世美,高中狀元后,拋棄髮妻,娶了公主,最後被包青天處決。既來自窮困的民間,飛黃騰達後自當反哺報恩,老百姓是痛恨、鄙視陳世美之流的。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人是知識和文明的傳播者,理應受到禮遇。計劃經濟年代,我們的大學生是包分配的,畢業後能直接到國家機關、國有企業去上班,得到晉升的機會也多。即使市場經濟了,工作不再包分配,讀書仍是最有價值的投資,是能預測的最佳選擇。從吃皇糧到吃公糧,從讀書改變命運到知識改變命運,道路不變,讀書人的心願也從未改變。高考一考定終身,考上好的大學雖然不一定能獲得成功,但好大學顯然對成功的指向性更強,關聯也更緊密。

每年的高考之後,各地的高考狀元紛紛出爐,成為大家熱衷談論的對象。有的地方,高考狀元也仿照古代,披紅掛綵,騎馬遊街。有的商家藉助高考狀元來宣傳產品,當地會發獎金,學校也有獎勵,高考狀元們已能初步體驗到成功的魅惑。大約二十年前,我們縣出了個考中清華的,各級領導都來了,周圍人莫不豔羨。我有個同學在初中教學,他說他們學校今年出了個狀元——不是高考狀元,是全市的中考狀元。另一所學校也宣稱中考狀元在他們學校,他們的狀元文化課全市第一,體育差了點,所以是中考文化課狀元,簡稱中考狀元。

同學說,上級獎了他們學校幾萬塊錢,學校把錢按比例發給了狀元的班主任和任課老師。高考更是如此,每年高考放榜的時候,是各個高中展現自己的最佳時刻。條幅、光榮榜、網站宣傳、專欄、報紙,學生考中的越多教學成績越好,考得大學越好學校實力越強。至於獎勵,自然也是比較優厚的,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什麼時候都不錯的。狀元流變到今天,形象和意義已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輕易否定顯然不妥,盲目追逐也有弊端。然而狀元情結始終迷人,不知擁有這種情結的人變得強大,還是弱小?

迷人的狀元情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