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年年高,二十八这天你可得注意这些了!

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打糕蒸馍贴花花”,是说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的前奏。


想要年年高,二十八这天你可得注意这些了!


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七准备了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二十八这天,就该准备面食了。

在过去社会发展低下,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多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

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因为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的缘故。

打 年 糕


想要年年高,二十八这天你可得注意这些了!


年糕是黏米面或粟米面加大枣或豆蒸制的食品。

春节期间制作的糕称之为“年糕”,因为“糕”与“高”谐音,吃年糕含有“年年高”的美好祝愿。

蒸 馍


想要年年高,二十八这天你可得注意这些了!


在山东地区来说主要指蒸饽饽,在胶东地区最为有名,把面食做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有花卉、龙凤、雀蝶等。

出锅后,再用各种颜料染得五颜六色。

这些用来祭祀的面点食品,不仅选料精细讲究,造型优美,以表达虔诚和尊敬,既是追求艺术享受的心理反应,也是迎接新年的一种喜庆心理写照。

贴 花 花


想要年年高,二十八这天你可得注意这些了!


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因为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

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春节为什么要贴“福”字?


想要年年高,二十八这天你可得注意这些了!


首先,福字是会意字,古代的意思就是一人有其田,不愁吃和穿。

也就是说,首先物质生活需要解决了才算有福。

其次民间盛传的“五福”为: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说文·示部》说:“福,佑也。”说明福字有保佑的意思。

为了讨得“福到了”的口彩,人们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并希望过往行人见了念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以图吉利。

倒贴福字在中国有两个传说。

是朱元璋当年使用倒福字作暗记,准备杀死哪些背后议论皇帝的人,马皇后知道后让全城百姓都贴一个倒福字,朱元璋无法,只好取消杀人的命令。

为了纪念马皇后,每逢春节,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以求新年吉利。

是据说一年春节前夕,清朝恭王府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挖空心思,在恭亲王最宠爱的妃子“福晋”的名字上做文章。

于是,他请人写了很多福字,叫仆人贴在王府一些平日王爷和福晋最容易看到的地方。

可偏偏有一个粗心的仆人在忙乱中竟把福字贴倒了。

王爷和福晋大怒,欲惩罚这个粗心的仆人,大管家害怕连累自己,连忙跪拜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此乃祥瑞之兆”。

王爷和福晋顿时转怒为喜。

后来人们都仿效,春节倒贴大大小小的福字,以祈求新年有福运。

为什么贴窗花?


想要年年高,二十八这天你可得注意这些了!


春节期间有的家庭为了增添春节的喜庆气氛,还要在窗户上贴上五彩缤纷的窗花。

我国的剪纸艺术据说来源于唐代的剪纸招魂的风俗,如果有人在路上遭受惊吓生病,可用剪纸召回其丢失的灵魂。

杜甫《彭衙行》中写道:“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描写的就是这种剪纸招魂的风俗。

但现在窗花主要是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窗花以其夸张的手法,独特的造型,鲜艳的色彩,通过人民喜爱的形象,把心中美好的愿望表现的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的五彩缤纷、喜气洋洋。

为什么贴春联?


想要年年高,二十八这天你可得注意这些了!


春节期间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桃符”。

《山海经》 、《风俗通》等古籍都有与之相关的记载。

据说东海之中有一座风景美丽的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巨大无比的桃树,盘曲方圆有三千多里,这棵桃树的东北枝叫东北鬼门,是万鬼出入的地方,桃树上住着两位神仙兄弟,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两位神仙是万鬼的统帅,如果有害人之鬼,就用草绳捆起来喂老虎。

皇帝根据这个故事创制了大傩驱鬼仪式,在门前树立桃人,并把神荼,郁垒手拿苇索的形象和虎的形象画于门上,用以驱鬼辟邪。

同时人们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

到汉代,已将门神 “神荼”、“郁垒”人格化了,因此出现了在桃木上刻画神荼、郁垒的形象。

或干脆把桃木刻成人形挂在门上辟邪,这是门神的雏形也是春联的雏形。

唐朝也非常盛行春节时在门上挂桃符,以驱鬼驱邪。

桃符转化成春联据说源于五代后蜀之主孟昶,孟昶因为大臣们新年题词不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便成为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幅春联。

孟昶的题词改变传说中桃符的内容和性质,使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成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对题在桃符上的联语,(这时还不叫春联),但从此以后,除夕于门户挂题写联语的桃符却盛行起来。

王安石《元日》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见宋朝挂题写联语的桃符已非常盛行。

春联的正式命名并改用红纸书写开始于明太祖朱元璋。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有一年除夕,朱元璋下令不论公卿士家还是寻常百姓,门上必须张贴一幅用红纸书写的春联,称为“万年红”。

因为“红”与“朱”同意,意味着朱姓子孙永远统治天下。

正月初一,明太祖微服出巡,看见金陵大街小巷红彤彤的一片,交相辉映的春联让人目不暇接,感觉十分高兴。

但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竟然没有贴春联,便派人去查问究竟。

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屠户,自己目不识丁,别人又不愿意为他写春联。

于是朱元璋当即挥毫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这户人家。

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用红纸书写的春联才开始兴盛起来。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清朝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春联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春联的意蕴也逐渐由驱鬼辟邪转化为春节喜庆娱乐的一种载体。

尽管春联已产生多年,历经世代的变迁。

但直到今天,春联仍以其雅致的韵味,喜庆的情趣和富有文字智慧的特色,作为年节喜庆表达和渲染文字的符号成为年节节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春联凝结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展示民族追求,凸显民族价值,必将承载并焕发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融合今人对未来的美好祝福而长存人间,永远散发着诱人的馨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