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代的战争(1):超级间谍设下的局,离完美只差一点点

自刘邦开国,匈奴便成为汉帝国北方最大的威胁。吕后、文帝、景帝三朝,中央政府推行休生养息的政策,对外以和亲手段羁縻匈奴。这一手段并不能抑制匈奴南下的冲动,但在客观上仍取得一定效果,汉匈冲突维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

汉武帝上台后,民富国强,对匈开战的呼声越来越高。

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朝廷政策终于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朝廷大员中,主战派领袖是大行令王恢。他强烈反对和亲政策,主张出兵攻打匈奴。王恢得到朝野很多志士的支持,其中有一名爱国志士,名为聂壹,是雁门郡马邑县的一名富豪。雁门地处边关,匈奴骑兵入寇,每每首当其冲,饱受战争摧残。聂壹颇有豪杰之志,志在驱逐匈奴,精心策划一个巨大的战略计划,该战略的核心是:诱使匈奴主力深入中国境内,以重兵集团围歼之,一战而解决北方之患。

王恢对聂壹的计划大为赞赏,略作修改后,上报给汉武帝。事关重大,汉武帝采取谨慎的原则,召集公卿公议,商议此事。会议的焦点集中在主战派领袖王恢与主和派领袖韩安国两人身上。

韩安国是“七国之乱”中保卫梁国的名将,力主与匈奴延续和亲政策。他认为:汉高帝曾被冒顿围困于平城七天七夜,脱险之后,反倒与匈奴和亲,这是以天下为重,不存个人私怨,故而国家在高皇帝、吕后、文帝以及景帝时获得长期和平。和平局面来之不易,不可轻启战端。

王恢反驳道:“高帝披坚执锐,纵横天下几十年,之所以没有报复平城之辱,非能力不足,而是想让经战乱的人民得以休生养息。如今汉匈边境,警报不断,士兵死伤惨重,柩车相望,百姓流离失所。现在是反击的时候了。”

两人你来我往展开大辩论,最后王恢围歼计划亮出来:“匈奴单于贪得无厌,正好利以诱之,使之深入。我则挑选精兵强将,埋伏于险要之地,待敌落入罗网,则可一举全歼,生擒单于。”

王恢的计划得到年轻皇帝的支持。根据这个计划,汉军将动员三十万兵力,在马邑设伏,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打垮北方劲敌。马邑伏击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匈奴主力成功引诱到既定战场。

汉武帝时代的战争(1):超级间谍设下的局,离完美只差一点点

聂壹是汉武帝时代最成功的间谍之一,他假扮成一名逃亡者,逃往匈奴。他拜见军臣单于,并说:“我有办法杀掉马邑县令与县丞,献城归降,单于只要出兵接应,必可尽获城内财物。”有利可图,军臣单于何乐不为呢?遂答应聂壹,若马邑得手,他必大举出兵南下。

一切计划都按事先安排好的进行。聂壹返回马邑后,杀死两名关押在牢狱中的死囚,诈称是县令、县丞,将两颗头颅挂在城门上。军臣单于接到情报,当即率十余万精锐骑兵,穿越边塞,直奔马邑。

这时,汉军已经布下天罗地网,设伏兵力为五个兵团,分别由护军将军韩安国、材官将军李息、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将屯将军王恢指挥,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只要军臣单于一进入包围圈,五路兵团将从四面八方合围,届时匈奴人插翼难逃。

这个军事计划非常高明,立足打大歼灭战,如果能实现作战的目标,将从根本上改变汉匈两国的军事格局。可惜的是,这个看似无懈可击的计划,竟然存在一个小小的漏洞,正是这个漏洞,令王恢的心血付诸东流。

匈奴大军一路挺进,距离马邑不到百里。军臣单于发现异常现象,一路上只看到成群的牛羊,却看不到牧民的影子。以游牧为生的匈奴人对此怎能不生疑心?既然有牛羊,必定会有放牧牛羊的人,可是人呢?谨慎小心的军臣单于下令暂停进军,派出一支小分队到四周搜索,攻下一个汉军的亭堡(汉代的碉堡)。亭堡指挥官为了保命,把汉军的围歼计划和盘托出。

军臣单于大惊,紧急后撤,在即将钻入汉军口袋的前一刻,悬崖勒马,逃之夭夭。汉军发现军臣单于逃走,倾巢而出,追击匈奴军队,可是已经来不及,无法追上。

这场旨在消灭匈奴有生力量的马邑伏击战,最终无果而终。

汉武帝大为震怒,归罪于主战派领袖王恢。王恢被捕入狱,自杀身亡。

马邑之谋,成为汉匈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这是汉帝国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清静无为、休生养息的政策,被积极进取、开疆拓土的新政策所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