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法選擇:互聯網巨頭會在智能科技革命出生時就將其扼殺

谷歌正在消化來自歐盟委員會的第三筆鉅額反壟斷罰款,該公司因濫用其在網絡廣告領域的市場主導地位而被罰款15億歐元(13億英鎊)。此案涉及網絡出版商在其網站上嵌入谷歌(google)搜索引擎,並禁止第三方在搜索結果頂部放置搜索廣告。

我們無法選擇:互聯網巨頭會在智能科技革命出生時就將其扼殺

歐盟競爭事務專員瑪格麗特•維斯特格(Margrethe Vestager)表示,這“剝奪了其它公司憑藉自身優勢進行競爭和創新的可能性,也剝奪了消費者從競爭中獲益的可能性”。此前,歐盟分別在2017年6月和2018年7月發現谷歌不公平地利用其購物服務和谷歌Chrome瀏覽器獲利。

歐盟(eu)並不是唯一一個瞄準大型科技企業的國家。

英國財政大臣菲利普•哈蒙德(Philip Hammond)在一份獨立報告後暗示,將收緊數字競爭政策,該報告引發了人們對該行業反競爭的擔憂。美國總統候選人伊麗莎白·沃倫希望像谷歌、亞馬遜和Facebook這樣的公司解散,以掀起新一輪的數字創新浪潮。

作為對歐洲委員會谷歌調查結果的回應,沃倫列舉了這些公司利用其市場主導地位對抗規模較小的競爭對手的各種例子——例如,亞馬遜(Amazon)創建了在其平臺上銷售的自有品牌產品。

我們大體上同意這一日益增長的運動。但是更值得擔憂尚未得到關注是——因為這可以說是這些公司對未來構成的最大威脅。它們正擋在下一次大規模數字革命的道路上,需要加以控制,以免為時過晚。

聰明的未來

第一次計算機革命始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大型計算機慢慢進入工作場所,開始實現工資和賬戶等基本後臺功能的自動化。

第二次革命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其核心是個人電腦,以及電腦向臺式電腦和家庭電腦的遷移。

第三次是移動革命,它把這些電腦放進我們的口袋,這樣我們就可以把它們帶到任何地方。

下一個轉變已經開始了。

我們無法選擇:互聯網巨頭會在智能科技革命出生時就將其扼殺

在我們的生活中,像Amazon Echo和谷歌Home這樣的智能助手,以及智能照明和安全系統,正在穩步佔領個人空間。去年,智能家居設備的銷量約為6.4億部,到2023年將是這個數字的兩倍。

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預計,健身追蹤器和智能服裝等可穿戴設備的銷量將以每年近3億部的速度增長,增幅約為50%。智能服裝是蘋果的一個巨大市場。至於工作場所,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類似的傳感器技術浪潮正在改造工廠和生產線。該行業有時被稱為工業4.0,預計到2023年將翻一番,超過1500億美元,到本世紀30年代初將超過1萬億美元。

設置限制

與此同時,智能服務將出現爆炸式增長。科技公司將越來越多地尋求通過處理來自所有這些硬件以及我們在手機上進行的所有活動的傳感器數據來改善我們的生活。除了科技巨頭,許多初創企業也在這一前沿領域佔據一席之地。

我們無法選擇:互聯網巨頭會在智能科技革命出生時就將其扼殺

在美國,一家名為idea的公司已籌集了1600萬美元,用於開發智能家庭傳感器,通過一款手機應用程序向用戶發出漏水、入侵和溫度波動的警報。英國初創企業McLear推出了一款智能戒指,可以在零售店通過電子方式開門和驗證付款。如果你瀏覽博赫斯特(Beauhurst)或Crunchbase等初創公司的數據庫,你會發現成千上萬家類似的公司。

但如果存在一個快速增長的生態系統,就會出現競爭失衡。就像concept一樣,許多智能設備依賴智能手機應用程序作為用戶控制它們的界面。全球有近30億部智能手機在使用,其中近四分之三是由谷歌控制的Android設備,四分之一是由蘋果控制的iOS設備。

通過這兩個“把關人”的應用商店發佈的應用程序必須符合他們的規定。在許多情況下,這些巨頭本身也將在同一個市場上競爭。例如,我們已經知道,蘋果在健康相關的可穿戴設備服務上押下了重注;蘋果信用卡的聲明表明,該公司也將目光投向了金融業。

同樣,亞馬遜去年斥資10億美元收購了智能門鈴製造商Ring。在亞馬遜的搜索框中輸入“智能門鈴”,它自己的產品就會首先出現,這或許並不奇怪。儘管這可能是天真無邪的,但我們可以想象,這些公司在展示搜索結果時,會傾向於選擇自己的設備和服務。

會有血拼

然而,搜索實際上是所有這些中的一個次要問題。亞馬遜(Amazon)、Facebook、谷歌和蘋果(Apple)擁有數十億人的興趣、健康、社交關係和購買習慣的詳細數據。這些數據將是為下一代智能服務提供動力的人工智能系統的重要輸入。

因此,這對競爭和創新構成了更大的威脅。

我們無法選擇:互聯網巨頭會在智能科技革命出生時就將其扼殺

正如許多人所辯稱的那樣,“數據就是新石油”,然後,美國在1911年將標準石油拆分為34家公司,原因是它在石油生產和供應方面的主導地位。

無論是拆分一些科技巨頭,迫使它們向新進入者開放數據資產,阻止它們收購該行業的初創企業,還是讓用戶對自己的個人數據擁有更多控制權,這都是我們迫切需要討論的問題。英國呼籲大型科技公司免費提供地圖數據,幾乎可以肯定,這是未來的趨勢。

過去20年,互聯網的開放性為創新創造了蓬勃發展的環境。

繼續這樣做是至關重要的,但前一場革命遺留下來的壟斷可能會減緩這一進程。除非開放數字數據,否則智能服務仍可能遠遠達不到它們的潛力。

正如我們在整個20世紀對電動汽車所看到的那樣,既得利益者完全有能力阻礙進步,使自己的商業活動保持活力和良好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