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3歲、7歲、10歲,這3次人生轉折期,這樣教才更有更有出息

有研究稱,孩子的大腦在10幾歲的時候,就接近發育成熟了。 這就意味著,10幾歲的孩子在行為習慣、思維方式和性格特徵上,已經慢慢穩固下來,不太會輕易改變。 但是在此之前,孩子會經歷3個行為習慣、性格特徵的轉折期,這是大腦和身體的快速發育所致。這3個轉折期,一般就發生在3歲、7歲、10歲左右。 這3個年齡段左右的孩子,很容易讓家長感覺“不乖”“調皮”,但實際上,這僅僅是孩子成長的“副作用”而已。 如果家長能瞭解孩子“不乖”“調皮”背後隱藏的心理需求和渴望,尊重孩子的成長,就能免去很多煩惱。 所以說,在孩子一生最重要的3個轉折期,一定要這麼管! 3歲 固執、焦慮的“小魔頭” 剛出生到一兩歲的時候,可能是孩子一生中最乖、最可愛的時候了,懵懂無知,只要有好吃的、好玩的,一般很少鬧脾氣。 但是,隨著孩子大腦、身體的發育,他對外界事物的認識也會越來越多,自我意識也會越來越強,想什麼事都按自己的意思來。 於是在大約2歲~4歲的這段時期內,孩子的情緒會進入第一個不穩定期,也可以說是第一個叛逆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有時特別“貪”,只要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都哭著鬧著要拿回家;有時候,孩子也特別“獨”,不喜歡別人碰,張口就是“別管我”“你滾”“不睡覺”,特擰巴…… 為什麼會這樣呢? 3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有了強烈的自主意識,變得很有競爭性,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總想讓周圍的事情都按自己的意思來;3歲左右的孩子還不知道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情緒。 比如,他很想用叉子吃豆子,但媽媽非給他換了把勺子,他很不開心,但是又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不開心,於是就乾脆用最本能的方式來表達——哭鬧、打滾。那麼該如何對待3歲左右的孩子呢? 利用孩子的競爭意識 如果你對孩子說:“看你扔這一地玩具,趕緊給我收拾好!”估計孩子可能會無動於衷,即便收拾也是慢慢吞吞很不情願。

孩子在3歲、7歲、10歲,這3次人生轉折期,這樣教才更有更有出息

但是,如果你換個說法:“這些玩具都不玩了是吧?來,咱倆比賽,看誰往箱子裡丟得快!”這時候,孩子一般都會很有興趣。 因為這階段孩子很愛比賽,也很喜歡跟爸爸媽媽互動。 民主了,效果不會太好 媽媽們都知道,教育孩子不能太“獨裁”,要考慮孩子的感受、徵求孩子的意見,要民主。但是,太民主的教育方式,可能不太適合3歲左右的孩子,教育效果不太理想。 一位媽媽在女兒哭鬧的時候,按照書上說的那樣“蹲下來跟孩子溝通”,但是孩子反手一巴掌就拍媽媽臉上了; 另一位媽媽在晚上10點時,跟看電視的女兒商量說:“寶貝,太晚了,咱不看電視了好不好?”得到的答案是:“不好!”。 比較好的方式,就是給孩子兩個選擇,讓他無法拒絕。比如孩子因為看電視不想睡覺,媽媽們可以說: “寶寶,現在已經10點了,很晚了。一會你想先洗澡,還是先喝牛奶呢?” 這時候孩子一般都會選一個,比直接強制關電視效果要好。 提前給孩子打招呼 為什麼馬上就要吃飯了,孩子還是哭鬧著不願意從電視前離開?因為把孩子突然從正沉浸的事情中拽出來,感覺是很糟糕的。 比較好的方式,就是提前給孩子打招呼,讓孩子有個心理準備,這樣他內心的抵抗性會小一點:“寶寶,當鐘錶的那個長針指到5的時候,咱就得出門了,你注意點哈!” 7歲,愛頂嘴、唱反調的“小大人” 渡過了3歲左右的第一叛逆期後,孩子會迎來兩三年左右的安穩期,比較乖巧、活潑,很懂事。 但是,大約從7歲開始,很多孩子開始步入小學,新的環境、新的生活圈子、新的知識,讓孩子的大腦、身體開始了新一輪的成長。 於是在這個階段,孩子開始步入第二個叛逆期,而且有的孩子會持續到9歲左右。 這一時期的孩子,總覺得自己長大了,很多事情想自己做主,於是經常跟媽媽發生衝突。 比如,無論寫作業還是做別的事情,孩子總是有磨蹭、拖拉的壞習慣,說多少次都改不了。 這時期的孩子,特愛參加“小團伙”,總是跟小夥伴到處跑著玩耍、鬧騰,有時候甚至忘了寫作業、忘了吃飯…… 更頭疼的是,你說他幾句吧,他還嗷嗷跟你頂嘴。如何對待7歲左右的孩子呢?

孩子在3歲、7歲、10歲,這3次人生轉折期,這樣教才更有更有出息

接納孩子愛玩的天性 孩子為什麼會頂嘴、唱反調呢?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他感覺自己不自由,感覺父母總是以大人的身份去強迫自己。 7、8歲的孩子,天性上正是愛動、愛鬧的時候,精力特別充沛,肯定需要跟小夥伴的玩耍去發洩過剩精力、學著處理人際關係、建立屬於自己的小圈子。 如果父母經常以“不乖”“淘氣”為由去打擊壓抑孩子,孩子就會有極大的壓抑感,肯定會出現親子矛盾。 其實,只要孩子把該完成的作業完成了,又不發生什麼危險,我們就不要過多幹涉孩子的玩耍、鬧騰。畢竟,把一個7、8歲的孩子變成喜歡窩在家裡的悶葫蘆,不是好事。 樹立“玩得好”又“學得好”的榜樣 當孩子步入小學後,讓家長最費心的事情,應該就是孩子的學習了。而且為了激勵一下孩子,最常說的話就是: 你看看人家XXX,放學後老老實實在家學習,哪像你,跟個不著家的小瘋子似得…… 但實際上,這樣的“激勵”方式強調的是在寫作業上花多少時間,而不強調寫作業的效率,時間久了容易讓孩子養成磨蹭、拖拉的習慣。 所以,我們可以換個說法: “孩子,你同學都寫完作業出去玩了,你也好好寫,寫完出去好好玩兒!” 保護孩子自尊,消除因成績不好帶來的消極情緒 比如,當孩子數學成績不好時,他自己心裡其實已經很難受了,要是家長再一味指責的話,孩子恐怕會對數學更牴觸、更沒信心。 比較好的方式,就是用家長小時候的事例做引子,一步步引導孩子。 孩子,有個事我一直沒跟別人說,其實媽媽上小學的時候,數學考過25分呢!哈哈,還不如你! 但是後來經過老師的幫助我又趕上來了!你想知道我是怎麼趕上來的嗎? 這樣一來,後續工作就非常好展開了。 10到12最,成熟前的不安與美好 青春期,其實是很美好的,孩子們的身體發生了翻天覆地般的變化,思維認識上也日漸成熟、有主見。 但是,為什麼很多家長一提到青春期的孩子,想到的永遠是“叛逆”“不聽話”呢? 原因也很簡單,家長們想想自己就知道了:家裡的老人是不是有時候也會嘮叨你?嫌你不會過日子、嫌你玩手機、嫌你不會帶孩子……

孩子在3歲、7歲、10歲,這3次人生轉折期,這樣教才更有更有出息

這時候,你心裡肯定煩煩的,脫口而出懟一句: “媽,我都這麼大人了,該幹嘛我又不是不是知道,不用你管!你快上廣場跳舞去吧,別在這瞎操心了!” 其實呀,青春期的孩子被你嘮叨時的心情,跟你被老人嘮叨時的心情,是一模一樣的! 青春期的孩子,已經開始往大人的方向上轉變了,他需要尊重,需要一點屬於自己的空間和秘密,需要家長民主地對待。 而這時候,如果家長繼續用管小孩子的那一套來約束他、控制他,他肯定會牴觸、抗拒,產生叛逆心理。 當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期時,家長最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通過對孩子的理解、尊重,來贏得孩子的認可。 一旦孩子感受到了你的理解尊重,學習、生活上的問題就太好解決了,否則非得跟孩子鬧得不可開交。 當孩子不乖、調皮的時候,你想想,這就是成長的“副作用”,心裡就會寬慰不少;再想想,孩子是不是進入了某個成長轉折期?這樣你應對起來也就更得心應手!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 文章來源:寶寶成長樹)

孩子在3歲、7歲、10歲,這3次人生轉折期,這樣教才更有更有出息


如您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關注或者轉發給更多的朋友~

張旭鎧(阿鎧老師)是蒙迪教育的聯合創始人,是臺灣著名的感統專家,比較擅長幫助家長找到孩子的優勢並加以培養,倡導:“孩子輕鬆育兒,孩子快樂成長”。

如果您遇到了有關孩子成長的問題,可以來問問阿鎧老師,搜搜張旭鎧(阿鎧老師)關注一下吧!

搜索“請問阿鎧老師”,關注公眾號,裡面有你想要的育兒經哦!

搜索“張旭鎧-阿鎧老師”,關注微博,看看育兒專家每天都在做什麼,可以從中學著更瞭解自己的孩子哦!

孩子在3歲、7歲、10歲,這3次人生轉折期,這樣教才更有更有出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