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荀彧是忠心汉室的,为何要替曹操做事?

Cc_Rock柴超_柴伟


曹操与荀彧的关系,其实一开始是合作关系。怎么讲呢,荀彧将曹操看做是恢复汉室的依托,并非人主,在荀彧看来,他效忠的从始至终都是汉室江山。

荀彧是东汉时期的名门望族,其祖父荀淑享有很高的声誉:“当世名贤李固、李膺皆师宗之”世家大族的身份,门第显赫,使得荀彧成为了北方士族的代表,很早就得到了权贵大族们的赏识。

荀彧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大,“明有意数,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儒家事君以忠的思想观念是以荀彧匡扶汉室为终身之志的动力来源。

然而,荀彧只是一个知识分子,其政治目标唯有依靠军阀来实现。他接受过韩馥的邀请,也曾入过袁绍的幕府,但终因“度绍终不能成大事”而最终在初平二年(191),荀彧投靠了曹操,将曹操作为其实现匡扶汉室理想的依托。

荀彧在协助曹操发展势力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为匡扶汉朝的统治而努力,汉献帝流落洛阳,荀彧建议曹操奉迎汉献帝,并指出了其中的三大好处,非常的符合曹操的政治需求,获得了从民望、服群雄、德义兼收的目的。

荀彧与曹操的政治立场不同,谋求实现国家统一的目的是二人合作的基础。而荀彧尽心尽力,对曹操势力的发展作用巨大。曹操占据兖州,因“边让事件”而与世族名士产生矛盾,处境孤立,曹操攻打徐州之时,兖州各地守将相继叛乱,在荀彧的冷静处置下兖州得以保全,使得曹操避免了进退两难,腹背受敌的困境。

同时,荀彧对曹操初期最大的助力,就是帮助其联络世家大族,从而才取得了比较稳定的基础,能够在袁绍的鼻子底下发展势力,其后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本已心存退意,是荀彧晓以利害,才让曹操坚定了与袁绍决战的信心,从而一统北方。

在荀彧辅助曹操的十几年里,两人的关系一直都很不错,但荀彧始终坚持的信念是匡扶汉室,终于在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意图十分米新年预备拥曹自理。

而这一提议与荀彧心中所坚守的兴盛汉室的目标发生了根本冲突,因而遭到了荀彧的坚决反对。他说:“本兴义兵以匡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说出这一番话时,内心一定也经历了许多挣扎,在与曹操合作的这十几年里,两人都很有默契地避免谈论这些比较尴尬的政治立场问题,但如今似乎无可避免,终于把事情摆在了明面上,自此,两人的关系也再也回不到从前,亦师亦友的情谊,也走到尽头。

建安十七年,距离这次争执不久后,曹操征孙权,让荀彧代表他娶劳军,并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事。曹操此举的目的是一是为了挽留荀彧的心,二也存了如果荀彧不能回心转意,那也决不能让他站到自己的对立面。请荀彧劳军,其实是委婉地逼迫荀彧就范。曹操用实际行动告诉荀彧:“立曹还是扶汉,他必须做出选择!”

根据《三国志》记载,荀彧行军至途中因病留在寿春,最终是“以忧薨”。荀彧的这种结局,是在令人哀婉叹息,他在忧虑什么?

而《汉书》中给出了另外一种答案: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现,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荀彧是一个传统的士大夫,他没有太大的政治野心,他追求的是一种“名”,也就是“忠”所带来的名,汉室已经倾颓,早已经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但荀彧还抱着这种不合时宜的理想,他选择曹操,其实也是这种美好理想的延续,可惜,乱世之中,又有谁会高尚到放弃成为那个至高存在的机会呢?

荀彧或许心中也明了,只是还存有那么一丝奢望,或许他可以跟曹操走到最后,走完一生,只要在自己生前曹操没有自立,那么他也算对得起自己的内心所坚持的东西。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


青年折缘


我们来看怎样才算忠心汉室。

《三国演义》有一人物名叫吉平,据考证,他的原型是汉末医官吉本。因曹操越来越桀骜恣肆,献帝欲有所作为,于是下“御带诏”,意图靠取巧手段做掉曹操。国舅董承受诏后与皇叔刘备、御医吉平密谋,打算借给曹操疹病之际由吉平施药毒杀曹操。事情败露,曹操诱捕吉平,酷刑拷打,追究主使。吉平大骂:“曹操逆贼!”、“天使我来杀逆贼!”。在酷刑之下,吉平身上甚至没有了容刑之处。最后吉平被截指割舌、触阶而死。

在普遍意义上,吉平这样为政治执念而献身的卑微的小人物,代表了一种为他们意识里的正义而舍生忘死的精神。在这里,吉平是忠于汉室的人,他一心为了皇帝、为了汉室江山,不惜生命,渺小而伟大的小人物。

当然,忠于汉室的大有人在,方式表现也形色不一,比如祢衡、孔融……而不管如何衡量,荀彧却不是。

真的,荀彧不是。

忠贞与否,一看本心,二看行动,无非二者。而心性无痕,往往是必须要通过行为才能确定。

魏书载“……荀文若,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在董卓乱政下弃官逃离京城后,先是投奔袁绍,察觉袁氏并不能“成就大业”,荀彧发现了曹操的出类拔萃,认为他具有平定海内的品质和条件,就转而投了曹操。那么首先,荀彧选择服务对象来看,并不是以志于复兴汉室者为标准的。曹操接见荀彧坐谈之后,称赞“吾之子房也”,其心昭然,子房可是辅佐刘邦开创帝业的。而在荀彧投曹操时,象吉平所说类似“曹操逆贼”的名声,天下很多人已经在传扬了,谁也不会蒙在鼓里。

陶谦死后曹操欲取徐州,荀彧以“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都是首先选择了稳固的后方而进退自如来劝曹操以兖州作为根据地首要经营。他的计谋是出于为曹操经赢得天下而制定的。

建安元年,曹操击破黄巾义军,荀彧献策“挟天子以令诸侯”,认为如此可以得到三点好处:一是奉主上以安民望,大顺;二是秉至公以服群雄,大略;三是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这样能达到什么目的呢?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这么干,谁也不能拿你怎么样。多么明了。荀彧作为曹操最重要的谋臣之一,并没有试图促进曹操方面靠拢皇帝、谋求巩固中央政权。甚至曹操曾经一度将军国大权交由时任侍中、尚书令的荀彧放在朝庭居中坐镇调度。或许荀彧打算靠曹操统一天下,众望所归时再翻回来将权力交还献帝,然后指望曹操做一个高尚的华盛顿?是曹操傻还是荀彧傻?亦或你我傻?

那么最关键的问题来了。既然荀彧是纯粹忠于曹操集团,又因何故反对曹操称公加九锡呢?因为纵观辅佐曹操以来,荀彧所定策略几乎皆是“王道”!他所图的,是助曹操以仁义救天下,认为天下平定,神器自至,该是你曹孟德的,到时候自然会来,你如果伸手过早,与反贼何异呢?在这件事上,我们是否可以拿范增对于楚王项羽的恨铁不成钢来譬拟呢?

事实上曹操无视荀彧的反对,急不可耐的加锡进爵,在后来的政治军事生涯中确实为自己带来了了很大的被动——毕竟汉室未亡,它是我们共同的旗号,你曹阿瞒悍然越轨,狂妄几乎可以比肩当年的安乐公王莽了。终有汉一朝,异姓称公者无外此二人,何况谁愿意看你座大,于是内外平空增加无数反对的声音和阻力。这大概也是荀彧早已经预见到的,奈何曹操被头风病折磨的失去耐性,也容不得考量反对意见的正确与否了,干脆就疏冷了荀彧,致其郁郁而终,倒也给他留了一个貌似忠于汉室的形象。

当然,忠诚汉室与否,绝对不是评价三国时期任何一个人的唯一标准,我们只是就事论事。曹操奸雄,承袭汉祚的刘备也未尝不是枭雄。

对荀彧这一人物的看法,得于《三国志》荀彧传的思考推导,也受益于某些前辈大家的分析。

历史是一面镜子——本文涂鸦自头条历史创作领域的后进学徒“容我漫溯”,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关注,探索讨论,有空就多“捡史”吧。


容我漫溯



他对汉室自始至终都抱有极其忠诚的态度,他对于曹操的扶持,固然有家室,势力,名分等等一系列原因,最大的一个原因,还是在于他认为自己的辅佐,能够改变曹操的欲望和最终的选择。有一个评价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我相信荀彧的想法也是类似,当国家平定以后,曹操位极人臣,碍于礼制,名分等等问题,就不会再篡朝称帝。而曹操最早年的时候,的确对自己的野心,并没有那么赤裸裸的展示。


这一点,很多人说荀彧根本看不出来,说什么荀彧是因为曹操的那个“假名分”就跟随曹操,这完全就是脱离人性和能力的臆测。纯粹就是把荀彧的智商和忠心贬得一文不值。曹操的欲望,他的野心,从上到下,无论文武,所有的重臣,没有一个不知道。但其他人,比如贾诩,完全家是自己混得爽就好;比如程昱,则是只想证明自我,都不像荀彧一样拥有如此坚定的汉臣概念。至于武将,那更不用说了。


但这里又说一句题外话,正因为郭嘉知道,所以郭嘉才一直不肯入仕曹营,最后是被曹操强行征召的。


所以看到这一点,就不难明白,荀彧为何一直对曹操忠心耿耿,居功至伟,可最后,却落得个赐死的悲惨结局。因为他忠曹之上,更忠汉。就是这么简单的原因。


伏桀


我一个人吃饭旅行旅行到处走走停停……

大家好,我就是那个有时呼之即来;有时不请自来;一直坚持原创和厚着脸皮求赞求关注的小小三国迷——暮雨夜行归何处,大家也可以叫我归何处!

人称“王佐之才”的荀彧荀文若,作为曹操手下重臣,辅佐曹操成就了一番事业,而终其一生,荀彧却一直自称汉臣,忠心为汉;这一点也是之后他和野心膨胀的曹操分道扬镳的重要原因,哪位忠心为汉的人,为什么会为曹操效力呢?

辅佐曹操,心系汉室。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大汉政权名存实亡,经济萧条的不行,就算荀彧再怎么心系汉室,但是光凭着一腔热血和无双智计是无法拯救大汉政权的,毕竟有军队,话说起来才能有力,而他作为一介书生,并无能力和魄力来统帅部队,因此上他只能辅佐一些真正想拯救汉室的人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而曹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十八里诸侯反董,首倡义兵的就是曹操,最出力的也是曹操,表现的极其出色,虽然在追击董卓的时候被徐荣杀得大败,但是他也打出了气势。

荀彧看到这么一个有能力,有头脑还有军事资本又忠心护汉的君主,让心系汉朝的荀彧看到了兴复汉室的希望,因此上荀彧一直死心塌地的帮助曹操壮大事业,目的是为了让曹操有能力去帮助汉朝重新振作!

而一开始的时候,曹操也真的没有野心篡汉,他开始的时候也是一心一意想把汉室搞起来,因此上,前期的曹操和荀彧十分契合,两者同心协力,把事业做的风生水起。

有人说曹操本来就是个奸臣,“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小人的做法,投机取巧,一开始就是奔着篡汉自立去的!

我只能说这种观点,真的是——大错特错!

曹操一开始就想篡汉自立?闹呢?曹操凭什么啊?一开始自己的势力还很弱小,旁边群雄环伺,北有袁绍,南有袁术,西有董卓,东有陶谦;势力每一个弱的,你曹操现在就想称帝?不用天下诸侯群起而攻之,随便一方势力都能把曹操搞死。

因此上,我认为一开始时候的曹操的目的,只是单纯的为了生存和发展事业。

毕竟,大汉政权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古代君臣观念那么深,大家明面上还是很尊重这个大汉天子的。



因此上,前期的荀彧真的是一心一意辅佐曹操,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兴复汉室!

而这个人的野心是会随着自己身份的提高而不断膨胀的,后期的曹操做了魏公、做了魏王,离着皇帝就差一步了,这时候的荀彧可能早就意识到汉室不可兴了,毕竟像他这样聪明的人,对于这种事肯定是先知先觉的。

至于荀彧为什么不早早和曹操决裂呢?

我感觉他只是和曹操确实有了惺惺相惜的感情,并且对汉室再次中兴抱有幻想的,毕竟人做到他那种层次,生死对他不算重要,更重要的是个人政治理想的实现,而当曹操一步步的走向巅峰的时候,荀彧懂了曹操慢慢膨胀的野心,发现他膨胀到了自己无法接受的地方,因此上,他不能在允许自己不做汉臣,做魏臣!

因此上,他选择了死亡……

说的不好,希望大家多多指正,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希望大家点一下关注,多多点赞,我会不定期的推送关于三国的小文章,谢谢!


暮雨夜行归何处


荀彧给曹操出的计谋使其成为最顶级的军师是“应天顺人”大略,讲究名正言顺,既然如此,曹操是汉室丞相,应该是名正言顺的,他没有理由不跟随曹操,然而假如曹操称帝,就名不正言不顺,他是坚决反对的,因此,说他忠于汉室,不忠于曹操,即便“应天顺人”也被曹操逼死。我提出一种观点,天,指道,指客观规律,最高级的忠诚是忠诚客观规律,而不是忠诚曹操,也不是汉献帝,也不是曹丕,我们应该“顺天”,而人民群众并非人人都掌握了客观规律,我们要应对这些人,要“应人”,最好的应对,就是教育他们知道客观规律,因此,我们要“顺天应人”。幸好,曹操拿我没有办法。


金麦小郎


荀彧是曹操集团的元老人物,曹操在早起是个忠诚,从他奋不顾生刺杀董贼就能看出。但是,随着曹操实力的一步步增强,再加上老爹被贼盗刺杀,慢慢的他黑化了。在曹操的老部下里还是有一部分食过汉禄,心存汉室的爱国人士,他们早期非常欣赏曹操迎进天子的做法,希望曹操一统天下后还政于汉献帝,不过这只是他们的幻想而已。所以荀彧一直帮助曹操,最后却不得善终


红匠前沿


荀彧出身士族大家。一心想荡平宇宙,恢复汉室江山。只可惜,他是一个文人,手无缚鸡之力。他只能换一种方式来实现人生梦想。那就是寻求一个忠于汉家的诸侯,以此来恢复大一统。

纵观天下,有此志向又有此能力的,非曹操莫属。所以,荀彧把自己绑在了曹操的战车上,一心一意的辅佐他。为其做好后勤工作。当时,荀彧做的是汉家的尚书令。也是以一种比较怀柔的方式在曹操与朝廷之间回旋。


喜欢故事的老杨


荀彧一直忠于汉室,自从董卓反乱以后,汉室垂危,几次易主,被人夹持,不能做主,频繁更换皇帝。十八路诸侯各居一方,相互征战,争夺地盘。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官渡之战后,曹操打败袁绍,统一了北方,稳固了北方,以丞相自居,挟天子以令诸侯。荀彧投靠曹操,一直找机会兴复汉室,保持汉室稳定。再者曹操实力雄厚,尊重汉室,所以荀彧投靠曹操。


墨着mZ


曹操手上有皇帝啊!其他人都没有,所有诸侯里面没有一个是皇室成员。益州牧刘璋、荆州牧刘表、扬州牧刘繇、豫州牧刘备,都是前朝的前朝的汉室成员,不是本朝的汉室成员。


不应该32


曹操初期给刘协做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