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互保与东南意识——汉族士绅断然抗清排满(一)

对于慈禧及载漪集团为一己私利而大行废立、“抚团灭洋”的政策,以东南督抚为主的汉族势力集团始终反对,但他们无法扭转乾坤。面临亡国灭种之危局,汉族集团空前团结,以保国为宗旨,与列强达成局部和平约款,是为“东南互保”。期间维新派、保皇派、革命派与东南督抚等趋新势力分合交错,动作不断,抗清排满意识凸显。庚子国变后,晚清政治的状貌已经大不相同,满汉矛盾亦进入新阶段。

东南互保与东南意识——汉族士绅断然抗清排满(一)

义和团初起,与把持中央权力的满洲贵族顽固派集团不同,汉族开明官僚,如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山东巡抚袁世凯等,都主张坚决镇压。

1899 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时,清廷先剿后抚,说明顽固派在中央已经逐渐占了上风,其后地方上拳民最盛的也多属旗人督抚。袁世凯是最早向清廷提出异议的地方大吏,他对山东境内的义和团严惩不怠,迅速控制了局势。1900 年 5 月 19 日,他在《遵旨筹议官练私团事不可行据实复陈折》中说: 义和拳……与白莲教同出一源,……其充总办、统领者,皆险鹜教师。充前敌、催阵者,皆凶横匪类……是宜严禁预防,未可权宜迁就。 5 月 31 日,张之洞电奏请剿,但未被采纳。6 月 15 日,江督刘坤一、鄂督张之洞合词沥陈,“拟恳明降谕旨,定计主剿。先剿后抚,兵威既加,胁从乃散,或可转危为安。即此了结,将来商办善后,已属不易。若一方宣抚,一面拳匪仍痛杀教民,各国断难忍耐。……从来邪术不能御敌,乱民不能保国。外兵深入横行,各省会匪四起,大局溃乱,悔不可追”。

东南互保与东南意识——汉族士绅断然抗清排满(一)

清廷从 16 日到 19 日连续召开四次御前会议,讨论战和问题,主战派与主和派进行了激烈辩论。虽然朝廷收到刘、张电奏,京中袁昶、许景澄等主和派官员也强烈反对,但最终无法改变慈禧的决心。6 月 19 日,清廷正式决定“向各国开战”,给北京义和团发放粳米二万石、银十万两,并下令攻打使馆区。得此消息,刘坤一、张之洞认为大祸临头,但还想作最后努力。6 月 20 日,张之洞、李秉衡、刘坤一、鹿传霖、王之春等督抚联合上奏,指出义和拳是“邪教、乱民、土匪、劫盗”,“即不与各国开衅,亦应痛剿,况无故戕害洋人、洋房,杀日本参赞,今海口已被占夺,都城布满洋兵,增兵增舰日来日多,祸在眉睫,直不忍言。从古无国内乱民横行惨杀而可以治国者,亦未闻一国无故与六七强国一同开衅而可以自全者。……宗社安危所关,间不容发,再过数日,大局决裂,悔无及矣”。他们认为“剿内匪即所以阻洋兵”,希望避免与各国开战,要求朝廷停止“抚团灭洋”的政策。很显然,慈禧等为公报私仇不惜江山社稷,而以东南督抚为代表的汉人开明派重在保国保种,双方存在严重政见分歧,此亦后来东南互保之根源所在。

东南督抚的集体反对未能阻止直隶地区形势日趋恶化,但清廷也不可能视而不见。同日刘坤一、张之洞通过袁世凯收到了朝廷的一道密旨:

近日京城内外,拳民仇教,与洋人为敌,教堂教民连日焚杀,蔓延太甚,剿抚两难。洋兵麇聚津沽,中外衅端已成,将来如何收拾,殊难逆料。各省督抚,受国厚恩,谊同休戚,事局至此,当无不竭力图报者。应各就本省情形,通盘筹画于选将,练兵,筹饷三大端。如何保守疆土,不使外人逞志,如何接济京师,不使朝廷坐困;事事均求实际。沿江沿海各省,彼族觊觎已久,尤关紧要。若再迟疑观望,坐误事机,必至国势日蹙,大局何堪设想?是在各督抚互相劝勉,联络一气,共挽危局。时势紧迫,企盼之至。

该密旨不仅与历来上谕再再告诫一切必须听命于朝廷大相径庭,而且似乎在鼓励地方大胆放手、自筹生计。见过密旨的英国代总领事霍必澜在 6 月 29 日的一封电报里讲:“总督(刘坤一)通过山东巡抚收到了 6 月 20 日一道密旨,……措辞非常奇怪,中国人认为它是一个垂死政府的遗命,……上谕的词句实际上是给予各总督以绝对的权力。……李鸿章收到了荣禄 6 月 21 日的信,告诉他对北京的谕旨不必继续予以重视,李鸿章同长江各总督一起已同意不再承认北京政府”。

电报最后讲:“我认为端王在 6月 21 日前后可能篡夺了朝廷的权力,据说荣禄正企图同汉族总督们合作并反对端王”。许多人认为,这道措辞奇怪的密电,乃主和的朝中大佬荣禄、王文韶趁机合拟,字字推敲,暗藏玄机,以便为东南督抚共谋互保提供政策依据。京师拳匪蔓延,剿抚两难,而外省并无此种难处,所谓“应各就本省情形,通盘筹划”,即是暗示不必以朝廷的举措为准。而“保守疆土不使外人侵占”,刊在“接济京师,不使朝廷坐困”之前,亦明明指出重轻急缓所在。至于“事事均求实际”六字,更有深意,意思是只要于国家实际有益,不仅不为遥制,甚至不必重视上谕中的宣言。这是针对即将明发的宣战诏书,预先作一伏笔。

东南互保与东南意识——汉族士绅断然抗清排满(一)

实际上,在义和团高涨的相当长时期内,清廷对于义和团的态度也是摇摆不定、模棱两可。不同日期的上谕,甚至同一天发出的不同上谕,在逻辑上及实际行动上常有自相矛盾之处。譬如,对于拳民既剿又抚,对于列强时软时硬,对于外国使馆既攻打又保护等。这首先反映了慈禧本人首鼠两端、进退失据的心态,同时表明清廷中枢内部主战派和主和派的冲突,并与时局变化、东南督抚及列强反应等息息相关。对于这些变化不定的谕旨,执行者必然会根据自身的立场和利益加以选择,职是之故,以满人为主的守旧派和以汉人为主的改革派都可以自相选择、各行其是,于是出现了庚子年南北之间督抚行动的尖锐矛盾。

清廷战意已决,整个中国即将陷入疯狂和战乱之中。面临“千古未有之局,必为千古未有之法”。戊戌政变以来,满洲亲贵顽固集团为泄私愤、谋私利,不惜将国家民族引向灭亡的边缘,在汉族士绅们看来,已经丧心病狂。在此情状下,东南士绅始相联络一谋对策,以“保境安民”为主旨,是为“东南互保”。它是特殊时期下的特殊产物,是开明派督抚、东南上层绅商和西方列强出于各自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抗清意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