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喚天堂寺|道盡人間事

天堂寺在解放以前是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位於天祝縣西部的天堂鄉,東、西、北三面靠山,南隔大通河與青海省互助自治縣嘉定藏族鄉相鄰。天堂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廟,所處的天堂鎮天堂村海拔2200米,氣候宜人,是甘青罕見地風景區之一,俗稱“天祝的江南”,已成功入選中國美麗鄉村百佳範例。而天堂寺賴以成名的不僅僅是周邊的生態景觀,還有其本身蘊含的歷史變遷、人文底蘊和常年以其寺廟為場所舉辦的各類宗教、民俗活動。

名喚天堂寺|道盡人間事

人間故事

天堂寺建寺歷史悠久。據該寺所存歷史資料記載,遠在唐憲宗。(806一820 )時期,就在大通河附近建造了名日“陽莊寺” 的原始本教寺,這便是天堂寺的前身,經500餘年後被毀壞。

名喚天堂寺|道盡人間事

元代初年,藏傳佛教薩迎派高僧薩班·貢噶堅贊等人到涼州地區以後,在蒙古統治者的支持下,薩迦派得到了當地一些群眾的信仰,於是在陽莊寺的基礎上建起了薩迦派寺院、藏語稱為“薩什迎貢”。

名喚天堂寺|道盡人間事

元順帝妥歡帖睦爾至二十年(1360),藏傳佛教噶舉派噶瑪噶舉黑帽系第四世活佛噶瑪若貝多傑,進京途經此地,在當地群眾的要求下,於寺前平地——扎西灘建造鎮龍塔108座,建塔之地遂得名“喬典堂”(即“塔兒灘”之意),由原來的薩迦派寺院改宗為噶舉派寺院,後來該寺又再度毀於兵燹。

名喚天堂寺|道盡人間事

格魯派(黃教)興起以後,天堂寺又改宗為格魯派寺院。至明代年間(約1639),青海名僧丹瑪·崔臣嘉措重建該寺,稱力“朝天堂”(即“喬典堂”之音轉),自此以後人們便將該寺叫做“天堂寺”,沿用至今。

名喚天堂寺|道盡人間事

清順治四年(1647),青海東科爾寺四世活佛多居嘉措應天堂寺僧眾的邀請,多次大規模地擴建寺院,併成為天堂寺寺主,天堂寺亦成為車科爾寺的屬寺。清順治九年(1652),五世達賴羅桑嘉措進京路過平番(今永登縣)鎮羌川(現今天祝縣金強川 )時,給“天堂寺” 賜“扎西達吉林”之名稱,漢譯為“廣慧寺”。

人間美事

天堂寺是天祝十四寺院之首。整座寺院四周林木蔥鬱,寺院被山峰所環抱,金瓦紅牆掩映在綠茵翠柏之中,清澈的大通河從前面緩緩流過,忽然拐一個彎,似一條玉帶飄然流逝。鳥瞰天堂,整個盆地薄霧籠罩,輕煙縈繞,其山光水色獨具特色,環境清靜幽雅,確似人間天堂,夢中仙境,是天造地設的出家修行之所,也是避暑度假的理想境地。2007年4月10日,在天堂寺附近,當地群眾發現了一塊似“龜馱寶盆”、又似“龍護寶盆”的巨大奇石,一時間在當地引起轟動,並被藏學專家初步認定為古老佛經中記載的由大通河河神供奉佛祖、天堂寺佑寺山神阿彌熱高保護的“聚寶盆”。

名喚天堂寺|道盡人間事

天堂寺除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還有不少值得一探的人文景點。

名喚天堂寺|道盡人間事

宗喀巴大殿又稱見解脫大殿、千佛殿,為使宗大師智慧之光永照人間,在多識仁波切發心主持下,修建了高為35米的宗喀巴大殿,其中有堪為世界之最的高23米、寬9.52米的木雕鍍金宗喀巴大佛像,此像在雕刻過程中,曾出現放光等奇蹟。殿中還有4000尊銅佛及21尊木像,蔚為壯觀。

名喚天堂寺|道盡人間事

釋迦牟尼殿始建於十八世紀初,由五世東科活佛主持建造。殿中主佛釋迦牟尼身高五米多,是用香泥所塑鍍金像,工藝精湛,栩栩如生,胸間藏有雞蛋大一顆迦葉佛舍利。十九世紀中葉西康仁波切在佛祖像上加上金冠,改成報身佛,藏語稱“覺”。原有建築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的歷史劫難中該寺遭到徹底破壞,變成了一片廢墟。改革開放後於1981年,獲准重新開放恢復,天堂寺漸漸恢復了舊時的熱鬧。

兼具自然與人文的天堂寺之美,不愧為“人間美事”。

人間盛事

天堂寺寺宗教節自最隆重的是每年正月間的毛蘭木法會,尤其是正月十四日,眾多的教徒、遊客湧寶寺院,觀看跳欠(宗教舞),十五晚上規模盛大的燈節,人們可以觀賞到製作精巧的各種燈式和藝術珍品——酥油花。同時當地針對天堂寺正積極組織及籌備相關宣傳推廣活動,致力於將天堂寺這座千年古剎打造為本地文化旅遊名片。

名喚天堂寺|道盡人間事

通過品牌建設、宣傳推動,讓更多的人知道天堂寺,瞭解天堂寺,來到天堂寺,只有親歷天堂寺,才能體驗它獨特的人文氣息與歷史痕跡,才能感受“名喚天堂寺,道盡人間事”的別樣風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