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推廣:出海產品的商業模型!

海外推廣:出海產品的商業模型!

海外市場用戶群體大,國內互聯網近幾年在某些業務形態方面發展迅速,超過了一些其他國家互聯網的發展階段,便使得很多互聯網企業選擇了出海這條道路,運用國內的互聯網工作經驗,高維打低維,形成了出海的互聯網產品模式。

不同的產品業務形態,在整個項目跑起來的過程中,有不同的業務打法。國內和海外由於市場環境的原因,打法在思路上可能會有較大差異。

海外市場用戶群體大,國內互聯網近幾年在某些業務形態方面發展迅速,超過了一些其他國家互聯網的發展階段,便使得很多互聯網企業選擇了出海這條道路,運用國內的互聯網工作經驗,高維打低維,形成了出海的互聯網產品模式。

由於政治,文化,社會發展階段以及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差異和壁壘。目前來講,出海產品熱門主要集中在遊戲和工具類產品。首先因為遊戲在各個國家各個群體的休閒娛樂需求大同小異,而工具類產品完全依賴於使用手機場景和生活工作場景,則具有更強的通用性。

以上兩方面出海產品,不會有文化,政治,地域等難以逾越的無形壁壘。其他產品業務形態,由於對本地化資源以及產品生態的要求,落地很難。所以很多出海的中小型公司,第一批項目都會選擇工具類或者遊戲類的產品項目,不僅因為項目需求明確,可複製性強,也因為投資週期短,ROI高。

具體分下這套海外產品商業模型中一些關鍵要素。

商業化方式

小遊戲和工具類產品的變現方式主要圍繞的是廣告變現以及付費。當然很多大公司做的金融,物流,服務等等其他大型業務不在本次討論範圍內。

廣告變現,核心就是在產品內植入廣告,與廣告平臺結算,通過展示變現。廣告變現其實就是我們常見的各種廣告展示變現,就是在產品一些不影響用戶核心體驗但是曝光率或高或低的用戶路徑上接入第三方廣告來實現商業變化,比如啟動廣告,信息流廣告,Banner廣告等等。國內的廣告平臺主要是百度廣告聯盟,騰訊廣點通,頭條廣告等等。

海外廣告都是接入各大廣告商的廣告SDK,一般都是CPM結算,比如Facebook,GoogleAdmob等。已經其他中小型廣告廠商,Inmobi,Applovin等等。

付費跟產品形態有關,基於什麼樣的增值服務,讓用戶願意付費。比如遊戲的道具付費,工具產品的高級功能付費解鎖等等都是付費變現。IOS平臺用戶付費習慣好,安卓平臺上用戶普遍的付費習慣不好,付費用戶比例低。但是因產品形態而已。

比如音樂,雜誌,視頻等內容付費就很不錯,平臺間差異不大。

以上兩種變現方式都是產品收入來源,到最後會反映到產品ARPU值上。在一個產品的生命週期中,產品能跑起來要滿足什麼樣的商業價值公式呢?

平均新用戶成本

平均新用戶成本=推廣成本/(推廣量和自然量)

平均用戶LTV價值=用戶LT*用戶ARPU值

說明下的就是,此處沒有考慮其他研發成本,平均收益為正就能夠通過放大量級來使團隊整體效益為正。

平均新用戶成本=推廣成本/(推廣量和自然量)

對於新用戶的成本,目標就是花更少的錢,引流更多的用戶。平均新用戶的推廣成本怎麼控制?核心目標是在確保產品LTV價值表現正常的情況下,降低平均新用戶成本。推廣是要花錢的,自然量免費的。所以核心在於,降低推廣成本,優化產品提升自然量。

一般產品新用戶主要來自於推廣買量和自然增長,海外應用市場一般只有GooglePlay和IOS的AppStore,推廣渠道一般主要集中在Facebook,GoogleAdwords,還有一些小渠道。海外團隊一般會根據自己產品形態調整推廣策略,比如遊戲推廣會有一些表現特別好的渠道。買量其實就是在第三方平臺上投放廣告,把用戶買過來,促使用戶下載安裝等等。

海外不同的國家買量成本不一樣,需要針對不同國家制定不同的買量策略。由於GooglePlay和AppStore都會根據應用程序最近的綜合表現,包括下載量,用戶評分,產品使用等等維度很豐富的指標來評價你的產品,並在搜索中推薦和展示,這決定了自然量表現。自然量屬於不要錢的,所以表明產品表現越好,自然量佔比越高,那整體的買量成本也會降低更多。

對於買量成本,會受到產品的廣告賣點,競爭產品買量表現,渠道因素,整體廣告市場的週期波動性影響。一般的海外產品推廣都會有一個基本的平均新用戶成本閾值(這個是基於當前產品經驗去判定的,前期可通過ROI測試確定)。要保證能掙錢,就必須確保買量成本不高於警戒線,不然就會虧損。儘量成本越低越好,但是也要確保買過來的用戶產品價值表現正常,用戶產品價值就是LTV,接下來看一下另外一個公式裡:

平均用戶LTV價值=用戶LT*ARPU值

平均用戶LTV價值提升的核心在於兩個要素,保證甚至提升LT,提升ARPU值。付費和廣告事關產品的APRU值,付費的整體收入可拆解成付費率,付費單價這一整套付費策略,但核心是增值服務是否有人願意買單,付費帶來的收入是否足夠覆蓋成本。

關於付費不做深入探討,本次簡單聊聊CPM。出海產品的廣告一般都是CPM結算,CPM本身是個黑盒,一個廣告位的價值,除了廣告廠商、廣告形態、市場週期性波動外,還和我們產品廣告的展示場景、產品用戶群體屬性以及廣告展示策略導致的廣告機會利用率等問題影響。所以優化廣告收入,提升付費轉化,是提升ARPU值的關鍵。也就是在用戶流量池裡挖掘商業價值。

用戶LT其實就是和產品形態有關,不同的產品形態LT表現會很不一樣。社交和遊戲本身需求形式差異很大,所以LT表現肯定很大。人每天都需要社交,但可能不會每天都玩遊戲。又或者遊戲好不好玩也決定了LT。所以提升LT是很多產品優先級最高的產品目標。從買量角度來講,買量的質量核心指標就是留存指標,留存其實就是LT。LT時間長,就給了產品足夠的空間去做商業變現。

不同渠道買過來用戶,不同廣告素材賣點買過來的用戶留存表現是不一樣的,尤其是個性化或者工具類產品。而且產品功能數據表現也會不一樣,例如個性化工具經常會以不同的個性化賣點推廣,導致特定個性化賣點素材過來的用戶某些功能數據表現會好很多。這就是為什麼要關注不同買量方式過來用戶的產品價值表現的原因。不同國家的LT表現也會差很多,這也是需要精細化關注的點。

以上是簡單分解了下影響一個海外產品跑起來的關鍵因素,但其實裡面還有很多細節沒有涉及到。海外產品在不同國家的產品功能數據表現,以及廣告變現表現都會差別很大,可能都需要做精細化的優化。簡單的買量其實都涉及到從廣告素材的設計,推廣策略,應用平臺產品展示頁設計,無數個細節的精心優化。但我們所有的優化其實都是去達到最基本的商業價值計算模型。如果模型能跑正,再看產品的ROI,再者就是投資回報週期。

在整個【推廣成本/(推廣量和自然量)ARPU值)】計算模型中,有的為了控制風險,直接按照

【(推廣成本/推廣量)/(用戶LTARPU值)>N (ROI的閾值)】來評估項目是否值得繼續推廣,因為數據精度必須控制風險所以採取ROI閾值評估模型。海外和國內市場的相似與差異大概就在以上粗略的分析中,目前覆蓋的產品形態比較單一,不代表所有的商業產品模式,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