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雍正王朝》中康熙帝派十四阿哥為撫遠大將軍王的真實意圖是什麼?

紅雨說歷史


《雍正王朝》中,康熙派遣十四阿哥胤禵為大將軍王,帶領十萬大軍前往西北平定叛亂,可謂是下了一手“一箭三雕”的大棋,體現的是康熙超凡的帝王心術,讓人深感佩服。


康熙大限將至,此時此刻,絕不能再出現能夠左右朝局和奪嫡形勢的重臣。

歷史上的康熙就是一個將兵權牢牢控制在愛新覺羅家族手中的皇帝,除了收付臺灣時啟用施琅外,平定三藩倚重的是自己的兩個哥哥,裕親王福全和康親王傑書,征討噶爾丹,不是康熙帶兵御駕親征,就是由福全帶兵出征,始終將兵權掌握在皇家手中。《雍正王朝》西北叛亂,康熙指明瞭要找一名皇子出任大將軍王,帶領十萬大軍出征,也是出於這個方面的考慮,軍權不能旁落。

而更為重要的是,此時的康熙已經六十多歲,不得不考慮到接班人的問題,這個時候如果安排外臣或者再安排其他的宗室成員帶兵,手握重兵,大權在握,必然引得眾位皇子的極力爭奪,特別是八爺黨肯定會想盡一切辦法拉攏,如果不是八爺黨的人,或者不能為八爺黨所用,那麼結局一定就和傳爾丹一樣,落得全軍覆沒的下場。這些都是康熙所不希望看到的,特別是信任的大將軍成為左右朝局和奪嫡形勢的重要力量,那時,整個局面也會使得康熙無法控制。

而在阿哥們當眾,能帶兵打仗的只有大阿哥胤禔、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這個時候大阿哥和十三阿哥都被圈禁了起來,十四阿哥也就成為了唯一適合的人選。


這也是康熙對於八爺黨內部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分化瓦解。

八阿哥胤禩,是何等聰明的人,康熙剛說出自己想要從皇子中擇一人帶兵出征,立馬就想到了誰是大將軍王誰就是康熙的繼位人,而這一點康熙不可能不想到八阿哥的前面,而康熙這樣做了,就是為了從內部瓦解掉八爺黨。

八阿哥的皇帝夢雖然受到了康熙無情打壓,但是卻一直不肯放棄,康熙也就這樣欲擒故縱的保留著八阿哥的爵位和差事,同時也在重用十四爺,這次西北戰事,啟用十四爺出任大將軍王,為的也是繼續增加八爺黨內部的猜忌,從內部將八爺黨瓦解,削弱八爺黨的力量。從這一點上來說,康熙是成功的,八阿哥讓鄂倫岱監視十四阿哥,但是鄂倫岱反被十四阿哥策反,而八阿哥一眾又調換十四阿哥的禮物陷害十四阿哥,這都說明了,康熙這樣的安排,讓八爺黨內部出現了矛盾與內耗,也是極大的削弱了八爺黨的實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雍正的順利登基。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康熙讓十四阿哥擔任大將軍王,也是將十四阿哥調離京城,削弱八爺黨在京城勢力和影響力,特別是對於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把控能力,這樣九門提督隆科多的重要地位就能體現出來,康熙控制隆科多相對容易,因而也能更好維持京城的安穩,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當然,康熙也是通過這次推舉大將軍王,來對雍正進行考察。

康熙臨終前對雍正說:“善待你的臣民,善待你的兄弟,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傷害他們。”康熙之所以這樣說,正是因為這些都是康熙所擔心和顧慮的。

“九子奪嫡”讓康熙的兒子們打做一團,關係勢同水火,一方上臺,其餘眾人難免會受到清算,這些都是康熙多不願意看到的,也不想讓發生的,他希望的是一個能有包容心的新皇帝上臺,這樣不僅能讓阿哥們人盡其用,有利於朝廷,也不至於兄弟鬩牆,骨肉自相殘殺。

而雍正在康熙面前舉薦了十四爺出任大將軍王,不僅贏得了康熙的讚賞,更是贏得了康熙的信任,也讓康熙放下心來。推舉大將軍王,是康熙考察雍正以及其他皇子的最後一道題目,目的就是要看看皇子們有沒有人君的氣宇,能不能包容兄弟和臣下,而此時的雍正,交給了康熙最為滿意的答卷,康熙也就此最終決定將大位傳給雍正。


雍親王府


一個關鍵崗位,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領導用人的時候,不僅考慮這個人的才能,也會洞察整個棋盤形勢的走向。《雍正王朝》中,康熙五十七年,康熙任命胤禵為大將軍王,代表朝廷遠征西北。西北這一步棋,走得可謂別有洞天。

當時的背景

康熙五十七年,西北傳爾丹深入敵營,最後全軍覆沒。戰報傳回朝廷的時候,老爺子正在戲樓看戲。康熙急急忙忙打開戰報,看完後心情沉重,立刻召見胤禛和胤禵商討對策,並放出風聲,要從皇子中挑選一位出任大將軍王。

各方受到消息後的反應

胤禛這邊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分析信息,最後得出結論:西北戰敗,表面上是傳爾丹輕敵冒進,實際上是八爺黨為了爭奪兵權故意“下黑手”。西北的部隊,是敗給了朝廷。鄔思道建議胤禛推薦胤禵,但是要控制陝甘總督的位置。陝甘是西北的糧草集運中心,只要控制陝甘,就能控制西北的大軍。

胤禩分析信息出來的推論是,誰能夠當上大將軍王,誰就是康熙的繼承人。去西北,為的是累積軍功和威望。胤禩一直熱衷於皇位,對這個崗位躍躍欲試。這下胤禵就不幹了,明明自己是兵部老大,又有軍事才能和打仗的經驗,怎麼著也該我去吧,你這個沒軍事才華的八哥就在朝中歇歇吧!這下八爺就鬧出不愉快了,最後決議優先推薦胤禩,退而求其次地推薦胤禵。胤禵心裡就悶悶不樂了。

康熙的意圖

西北戰敗的真正原因,康熙心裡清楚的很,問題就出在兵部。兵部是八爺黨的人把持著,只能從八爺黨當選人,才不會重蹈覆轍。胤禵是八爺黨的骨幹成員,他去了西北,在背景上比較合適。胤禵精通兵法,有實戰經驗,是一位軍事型的專業人才,能力是沒有問題的。

當時朝堂上太子之位空置已久,各位阿哥的奪嫡之爭已經愈演愈烈。八爺黨的人不在康熙的獲選名單上,卻是朝廷上的一股重大力量,甚至威脅到老爺子自身位置的穩固。康熙讓胤禵出任大將軍王,既可以調虎離山,也能起到分化瓦解的作用,削弱八爺黨的力量。胤禵和胤禩都想領兵去西北,無論選誰都會有一方不高興,八爺黨就會有裂痕。果然,胤禵還沒有出發,胤禩就在身邊安插眼線。

此時康熙可以藉著此時考察一下各位皇子的意圖,看看誰在顧全大局,誰在覬覦皇位。所有皇子的反應,康熙都看在了眼裡,記在心裡。就胤禛一個人的表現可以加分。胤禵成了大將軍王,他成了名義上的熱門候選人,讓外界所有人的目光都朝向了他。這樣一來,康熙心裡的繼承人就能減輕競爭壓力。

康熙是幾百年難得一遇的帝王,在識人、用人方面都有自己獨到的眼光。選擇胤禵,一是他紮實的專業才能,主要還是其政治價值。一顆棋子,起到多重妙用,既考慮到當下,也考慮到未來。


秋媚讀史


在傳爾丹兵敗西北後,康熙急需找一個強有力的人整頓西北軍務,剿滅叛逆,最好的辦法就是找一個皇子代替自己去統領大軍征討西北叛逆。

首先,在皇子之中懂兵法能帶兵的有大阿哥胤禔,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禎,大阿哥犯了不可饒恕的罪正在圈禁,老十三也在被圈禁,雖然罪過不大但是也不能勝任,這就牽扯到第二原因了。

其次,西北大漠打仗打的是糧草,糧草供應不上,十萬大軍就沒有戰鬥力,就會像傳爾丹一樣兵敗,而糧草供應又是八爺的人在管,所以老十三不是八爺的人到時候也會被掣肘,所以只能派老十四去才可行。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康熙已經默認雍正是皇位的繼承人了,八爺黨在京城的勢力太大,他擔心老四胤禛鬥不過他們,就把老十四支出去做大將軍王了。此外,這招也能分化八爺黨內部讓他們產生矛盾,有利於胤禛即位。


老湖侃歷史


《雍正王朝》是一部經典歷史劇,劇中鄔思道分析的很透徹!康熙帝王心術和權謀之道!

十四阿哥為接班人?康熙心中的接班人已定,保護真正接班人的“替身”。八爺黨坑人的手段康熙心知肚明,前太子就是一個活生生例子,不願讓雍正也倒在暗箭之下。以保薦十四阿哥任大將軍王,來進一步考察雍正是否有人君之器。

壯大八爺黨的勢力?分化瓦解八爺黨,消弱其在京城的勢力。十四阿哥乃武力蠻人,單獨難以成事,可是有他在八爺黨裡面,有文有武對政權交接危害太大。

十四阿哥做大將軍王合適嗎?十三阿哥關在宗人府,又與蒙古王公有親屬關係,不是大將軍王合適的人選。西北打仗打的是錢糧,八阿哥兼管戶部管錢糧,非其黨羽去西北必敗,十四阿哥是八爺黨成員,八爺會相對會支持的。十四阿哥有帶兵能力,能夠勝任大將軍王。

十四阿哥統領十萬大軍威脅雍正即位?雍正推薦年羹堯任陝甘總督,為十四阿哥提供糧餉,掐住了大軍的“咽喉“,扼守大軍回師的關隘,十萬大軍難成大患。雍正的意圖,康熙當然明白,核准了雍正的奏請。

後續,為完成順利交接,安排隆科多保管傳位詔書,張廷玉監督隆科多。貶謫張廷玉、馬齊待雍正啟用,防止他們戰隊失誤雍正損失能臣。留下傳位詔書,召王爺們進御前,由張廷玉、隆科多當眾宣讀,把權力的順利交接到雍正的手中。


物語影視


康熙派十四阿哥出任撫遠大將軍王,實在是個一石三鳥之計。

其一,西北地區叛亂來勢洶洶,需要一個能領兵作戰的皇子前去平叛。

在康熙的諸多兒子中,能夠帶兵打仗的皇子其實不算多,其中能力最強的無非就是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此時的老十三正被康熙軟禁,十四阿哥已經是不二人選。

其二,分化八阿哥和十四阿哥之間的聯盟。

在九龍奪嫡中,十四阿哥表面上看起來是屬於八阿哥的支持者,但實際上十四阿哥同樣對於儲君之位有著自己的渴望。

康熙讓十四阿哥出任大將軍王,讓十四阿哥誤以為康熙要把儲君之位傳給自己;與此同時,八阿哥也對十四阿哥產生了戒備之心,兩人之間的聯盟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康熙大壽之時的死鷹事件,便是八阿哥對十四阿哥的一種陷害。

其三,將不安分的隱患送離皇宮,確保皇位的順利傳承。

實際上,康熙早就把四阿哥當成儲君的唯一人選。十四阿哥屬於那種不太安分之人,如果一直留在皇宮,搞不好會在皇位交接的過程中搞出什麼事情來。因此,康熙讓十四阿哥去西北'戰場,實際上是讓他遠離權力的中心,免得他鬧出什麼么蛾子。



康熙的帝王之術確實高明,十四阿哥被任命為大將軍王,高興的不行,還以為儲君之位是自己的囊中之物,殊不知康熙此舉已經判了他的死刑。


不要以為撫遠大將軍王手下十萬兵馬,威風的不行。但俗話說的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康熙把年羹堯丟到了陝甘總督的位置上,死死的限制了十四阿哥大軍的糧草。而年羹堯,則是四阿哥的人。


小鎮月明


關於這個問題還是老話,只說電視劇中的事,與正史無關,不喜勿噴,如果覺得有一絲絲的道理,請點贊和關注給予支持。


為什麼康熙晚年要派老十四去西北打仗呢?實際上鄔先生分析的不無道理,傳爾丹兵敗西北,雖為輕敵冒進,實際是後方老八和老十四為了爭奪這個帶兵之權造成的後果,一天一個命令讓出兵平叛,但是兵部並沒有及時的把所需軍用糧草按時送到前線,這樣傳爾丹不想打也的打,從後面年羹堯統兵評判西北的方略上就可以看出來,西北叛亂不用帶兵攻城拔寨,你只要把各路的糧道堵住,叛亂自然就餓死了,實屬不戰而屈人之兵。但是老十四等不了呀,老八更等不了,第一次廢太子之後,因為滿朝大臣權力推薦老八接任皇太子,這讓老八也受到打壓,要說人生在世有一些不同程度的打壓也是好事,這不老八受冷落以後知道了一個道理“槍桿子了出政權”呀,而我們這位十四爺在第一次廢太子之後也學會動用心思了,特別是康熙第二次廢太子以後決定不在立皇太子,這讓康熙眾多優秀的兒子們個個摩拳擦掌,這就顯得這個大將軍王地位特別重要,朝中更有流言說誰接任了這個大將軍王誰就是皇帝的繼任者,所以看上去老八和老十四都志在必得,那麼這位皇子中的大將軍王對康熙的真正意圖是什麼呢?那我們有以下幾點分析:


第一、分化八爺黨。我們知道第一次康熙讓大臣舉薦誰當太子的時候,老十四是鐵桿的八爺黨,甚至康熙要收拾老八的時候老十四冒死禁言,懟的康熙當場暈厥,這估計也是眾位皇子中唯一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人,但是結果令人驚訝!誰也沒想到經過這次事件,讓人沒想道的老十四竟然還接管了兵部,這是為什麼?其實很簡單,康熙知道老十四的性格,仗義執言、直爽魯莽的同時還別具匠心的不願屈居人下,這樣把老十四單拿出來加以培養扶持,一方面迷惑了八爺黨,讓其覺得老十四出去管理兵部也是我們八爺黨不幸中的大幸,另一方面讓老十四發揮自己的長處,逐步的增加老十四爭儲的砝碼和擴大奪嫡的野心,從而達到分化八爺黨的目的,你想呀!雖然當時康熙以一己之力鎮壓了老八,但是八爺黨的勢力還在,這不得不讓我們這位深謀遠慮的皇帝不忌憚,如果任其發展能不能善終也難說呀。康熙五十六年苦心經營的老八和老十四終於如願以償換的了這個帶兵平叛的機會,注意的是這時候老十四依然依附在八爺黨的身上,那麼至於老八還是老十四誰拿到這個軍權對八爺黨老說似乎也是無關緊要。就電視劇而言當時能出去帶兵打仗的只有老大、老十三和老十四這三位爺,老大不用說了當時已經被圈禁了,老十三在第二次廢太子的時候也已經被圈禁,那麼這位大將軍王似乎也只能落在了老十四的身上,那麼康熙既然心中屬意老十四為什麼還要大臣們推薦呢?主要就是看看各方面的態度,看看誰是為了爭權奪利,看看誰是真心為了江山社稷,結果各方面的表現大家都知道了,老十四走馬上任替天子出征,出征的規格幾近天子,那麼康熙的心思就在於這個接近太子出征的“大將軍王”的身份,當時老十四不過是貝子的身份,這在皇子中是第四級別的,上面還有貝勒、郡王和親王,然而這個“大將軍王”,雖為親王待遇,但是並不是實職親王,雖為有大將軍待遇但也不是實職大將軍,也就是大將軍不是大將軍,親王不是親王只不過都是虛職,這樣的好處是既給予老十四一定的權力和一定的待遇,又能讓他不驕不躁、小心應戰,畢竟害妹轉正呢,幹好了你有機會轉正,幹不好隨時可以換掉你,沒有資歷困擾一說,曾經我們外縣局的某位局長就是用的這一招,當時他上臺之後,把老資格的科長全都弄一個科室去了,明為政策研究,實為自我反省,然後提拔年輕的眾位副科長來主持工作,這副科長主持工作還不玩命幹呀,幹好了給你扶正,幹不好隨時把那些反省的科長加到你前面,此實乃高招。



第二、扶持胤題的黨羽。第二次廢太子以後,實際上剩下的奪嫡黨派只剩下八爺黨和四爺黨了,八爺黨有老九、老十、老十四支持,四爺黨有老十三、老十七支持。雖然八爺黨遍佈全國各級衙門,但是四爺黨的骨幹也都在關鍵位置,比如年羹堯、李衛。那麼學過幾何的都知道,在一個平面上三角形是最穩當的,換算到政治上也一樣,三方相互監督、相互博弈,那麼培養十四爺黨也就志在必行了,給予親王待遇的大將軍王,又給予替皇帝出征的規格待遇,事實上確實迷惑了大部分朝臣,以為皇帝屬意的是培養十四爺登基,這十四爺黨的建立既能分化一些八爺黨的勢力,又能帶動一些持觀望態度的大臣,這樣八爺黨、四爺黨、十四爺黨犬牙交錯,相互制約、相互扶持,胤禛管理著戶部,負責大軍的糧餉;老八管理著兵部,負責大軍的武器軍需;老十四既打仗又要防著老四和老八,這樣康熙得到的是政權的穩定,和邊疆的安寧,老四、老八、老十四位了各自的利益拼搏進取相互提防、相互制約,可以說康熙此計看上去是在分化權力,實際上卻是平穩過渡,既考察了各皇子的為人為政能力,又誰有江山社稷為人君的氣宇。



第三、必須支開老十四。不支開老十四離京,他就永遠離不開八爺黨的控制,這老十四管理兵部、老八管理刑部、兩位一起聯手,西山銳建營和豐臺大營被他倆一控制就算皇帝掌握九門兵力,如果一旦有政變那也是強弩之末,所以支開老十四去西北,他既不能對兵部京城有效的控制,而老八孤掌難鳴,所以才能凸顯出隆科多這個九門提督的重要位置,這毫無疑問為後世之君平安登基提早的就開始鋪路了。


綜上三種觀點就是我認為康熙選派老十四去西北的主要意圖和思想,不喜歡的請飄過,謝謝!!!


地中海的蔚藍29395427


(日堯居k古史解雍正王朝)

——之無限猜想200——004

朝廷上下都在議論;這位撫遠大將軍王就是未來的皇位繼承人,包括十四阿哥胤禵自己也是這麼想的,別人的議論和自己的想法都不如康熙皇帝的意圖最準確!

那麼誰去擔當這個大將軍王,這裡面還有許多玄機嗎?

康熙皇帝的帝王心術,沒人能猜得透!可是有一個人摸透了,這個人就是庸秦王府上的幕僚鄔思道,他自有一番自己的道理。
(鄔思道給雍親王胤禛獻計)

自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永久被廢以後,太子位一直空著,朝廷上下官員的心一直在懸著,特別是康熙帝的那幾個兒子,眼巴巴的惦記著這個皇位繼承人,可康熙帝卻對張廷玉和馬齊說:從此不確立太子,我太祖太宗沒立太子,天下不照樣安定嗎?

可是惦記這個皇位繼承人幾位皇子阿哥們還是暗流湧動,對這個“儲君”位置搖搖欲試。到了康熙五十七年,青海的叛匪羅卜藏丹增又發動了叛亂,朝廷派去的傳爾丹六萬大軍由於孤軍深入,被傳爾丹打了個全軍覆沒。

這次康熙帝決定派一位皇子前去大西北帶兵,為撫遠大將軍王。康熙皇帝的這句話傳出去以後讓幾位皇子又興奮了,在他們眼裡,這個大將軍王就是未來的皇位繼承人,所以幾位皇子一場爭奪撫遠大將軍王的序幕又拉開。
(舉薦撫遠大將軍王的朝會)

按照鄔思道的推理:

去大西北帶兵的阿哥只有這兩位,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關鍵問題是十三阿哥胤祥還在宗人府圈禁,即使在外面,也有可能因為十三阿哥胤祥他的外公是蒙古大汗而不能被康熙皇帝使用,所以在康熙帝的心裡,這位撫遠大將軍王的最佳人選就是十四阿哥胤禵,這讓雍親王沮喪。

鄔思道繼續分析:西北打仗,打的是糧草,只要雍親王胤禛能控制糧草,就等於控制住大西北的十萬大軍首尾不能相顧,將來即使皇位傳給他,他也不能順利繼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次四爺一定要以朝廷大局為重,按照康熙帝的思路,積極舉薦十四阿哥胤禵為撫遠大將軍王,爭取天心。

聰明的雍親王胤禛心領神會,這才有了他首先舉薦自己的弟弟十四阿哥胤禵的第一步棋。同時換取了自己的心腹年羹堯為川陝總督,這就堵住了這為撫遠大將軍王的後路。這是奪嫡的節奏。
(雍親王的舉薦正合朕意)

康熙帝的帝王心術:

在清代康熙朝的歷史上,恍恍惚惚也能找出這一段的記載;十四阿哥胤禵的確是一個帶兵的好材料,重要的是這個阿哥最大的特點是桀驁不馴,有時候會做出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他是雍親王胤禛一個母親的親弟弟,可他卻和八爺黨的八阿哥胤禩打得火熱,時間久了恐怕現的很太深。

既然他會帶兵會打仗,倒不如讓他遠離京城,離開這個是非之地,以免他在京城生出事端,也好為他今後留下個好去處。這樣他也好遠離八爺黨,為今後皇位繼承人的順利交接清除障礙。

讓他在大西北不但建功立業,京城也少了許多麻煩,也是讓他遠離皇位繼承人爭奪戰的最好辦法。至於皇位繼承人好像沒考慮他。
(老十四認為是皇位繼承人)

十四阿哥胤禵順利的當上了撫遠大將軍王,此刻的他也堅定了自己就是皇位繼承人的最佳人選,興高采烈的走馬上任之時,還寄希望於八阿哥胤禩在京城能與他遙相呼應。可是八阿哥胤禩眼看著自己爭奪這麼多年的皇帝繼承人怎麼能這樣輕鬆落入他人之手?

十四阿哥胤禵並不是巴結黨的中堅骨幹,他與八爺黨的若即若離,在撫遠大將軍王胤禵剿滅叛匪羅卜藏丹增即將取得勝利之時,他與八爺黨產生了內訌。

重要一點是八阿哥胤禩在大將軍王身邊安插臥底,阻止出兵,最卑劣的是在康熙的生日那天把大將軍王送的禮物換成了死鷹,雷霆震怒的康熙帝並沒有深追究下去,原因是他知道是誰幹的,已到暮年的康熙皇帝,不想在皇位繼承人的交接之時影響朝廷穩定。
(康熙帝送別撫遠大將軍王)

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帝在暢春園駕崩。他最終把皇帝位置傳給了四阿哥胤禛,是為雍正皇帝。他在臨終前把宣召大臣的重任交給了九門提督隆科多,這就是後人所說的內有九門提督隆科多,外有川陝總督年羹堯,雍正帝身邊還有一位俠肝義膽的十三阿哥胤祥,雍正帝的機會順利成章。

可是作為撫遠大將軍王的十四阿哥胤禵始終認為皇位繼承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傳給自己的,但一直沒有合理的佐證來證明康熙皇帝就是傳位給這位十四阿哥胤禵。不過種種跡象表明,康熙帝派出這位十四阿哥胤禵出征大西北為撫遠大將軍王是一種平衡皇子之間各種勢力,緩解兒子們之間的矛盾的策略手段,也是為保護這個兒子。本頭條號的無限猜想,無論你是否相信,只要當故事看,就會覺得有點意思,就會理解其中的奧妙。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電視劇《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歷史資料的情節做出了猜想,故事為主,有不同看法歡迎網友們吐槽!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雍正王朝》詳細解剖還在後面,帶你繼續解剖雍正王朝!歡迎網友評論互動、留言。


日堯居


此時,此景是這個樣子的,邊境告急,傳爾丹6萬大軍被叛軍搞得全軍覆沒,這讓康熙心裡十分焦急!6萬大軍全軍覆沒,這裡面肯定有事,於是就像鄔思道所說的,康熙也想到了這一點,只有十四阿哥去甘肅,才能徹底把叛軍剿滅!因為兵部是十四阿哥管著的,陝甘總督又是八爺的人,那麼就是說傳爾丹這6萬鐵騎一直都是被老八跟老十四所控制著的!陝甘總督負責後方糧草,兵部十四阿哥負責軍政錢糧!沒有這兩點作為保障,傳爾丹焉能不敗,註定導致他急於找到叛軍主力,決一死戰,這也就註定他會失敗的!所以換了其任何人去,都要面對這兩點問題!那麼這個大將軍王只能由老十四和老八他們兩個人中選其一了!而老八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又被康熙所摒棄,所以這個大將軍王非得十四阿哥不可!

有意思的是,這個撫遠大將軍王代表著康熙,代表著皇權,老八和老四都清楚的分析到,誰去西北平亂,誰就是將來康熙傳位之人。老十四雖然是行伍出身,但是他並不笨,他也知道這一點,這是一個奪嫡的大好機會,他怎麼能錯過呢!那麼他就毅然的嚮往奪嫡之路,那麼此時,他的最大對手就是平時跟他十分要好的八阿哥,所以他去擔任這個大將軍王勢必要跟八阿哥勢不兩立!於是他找到了四阿哥,這哥倆平時不怎麼往來,但是畢竟他倆是同母同父的兩兄弟,於是乎,老四就忽悠起了他,說保舉他當大將軍王,讓他去西北平亂!老四這時候也是非常激動,有了這個四哥的支持,想必奪嫡的路上會容易很多,那麼去西北平亂的另一個要害就是陝甘總督,於是乎他不能用老八的人,那麼年羹堯就是這個陝甘總督的最佳人選,他是四阿哥的人,四阿哥又這麼支持他,他決定舉薦年羹堯!這樣一來,四阿哥跟十四阿哥形成了統一戰線,這也是康熙最想看到的地方,畢竟,康熙此時已經認定老四是繼承人了,把老十四調離京都,對於日後老四登基也減少了一些麻煩,加上有年羹堯限制著老十四,他也不敢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

所以,老十四高高興興的去當這個撫遠大將軍,其實他是走進了康熙跟四阿哥的陷阱裡了。當他還想著皇帝夢的時候,康熙離開人世,繼承大統的竟然是四阿哥,此時的十四阿哥算是真正明白他自己上當了,什麼狗屁大將軍王,其實就是調離了政治中心,對於奪嫡,其實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他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四哥當這個黃帝,以他的個性,還不服氣!最終的結果被雍正看管起來,一直到雍正死去都沒有放出來,最終被乾隆赦免了!


可樂男孩


目的很簡單,就是讓雍正順利繼位。

首先康熙在選定大將軍王的時候其實已經心裡有數了,去問大臣和阿哥們,只是為了試探一下虛實,即便四阿哥不推薦十四阿哥,康熙也會讓他去,而且雍正就是不和十四阿哥做交易,讓年羹堯出任陝甘總督,康熙也會讓年羹堯或者其它他信任的人。所以一切康熙都安排好了,只是在一些人上面,他還摸不透哪些是忠於自己哪些是阿諛奉承,哪些哪些是八爺的人,各個勢力都晦暗不明,所以這個這個時候以推薦大將軍王為契機,自己就能看個八九不離十,而且也為四阿哥登基掃清障礙,自己在這個時候國家大事是幹不了了,現在唯一能做的,唯一能讓大清可以繼續下去的,就是保護好接班人,讓他可以順利繼位。這樣他死了,也不至於有遺憾。

第二在於,這個時候如果把大將軍王給別人,不但會打破自己的計劃而且自己死後,這個大將軍王會不會反呢,會不會自己識人不明上當呢,而且十四阿哥雖然和八爺走的很近,但畢竟和四阿哥是一母同胞,關鍵時刻不至於會出現殺了四阿哥,而且他們的母后還在,只要我派的人控制住西北的糧草,這種事就不會發生,即便他到時提兵回來也來不及了。繼位人已經確定,還是自己的親哥哥,又有自己的媽在那,我想情況不會變的太糟,反而會比八阿哥的人強點。所以這個位置只能由十四阿哥去。

第三呢,是削弱老八的勢力,十四阿哥和老八走的很近,如果這個時候我派我信任的人去,四阿哥就會很勢單力薄,畢竟十四阿哥帶過兵,九門提督,城外的豐臺大營,都有十四阿哥的門人,這個時候和八阿哥再合力,我就是傳給他,他也坐不住,如果我把十四阿哥調走,不但會削弱他們的實力,而且還可以讓他們的力不會太直接,畢竟遠水解不了近渴,等這邊大局已定,十四阿哥想回來幫忙都會很難,再加上我把十三阿哥留在這,關鍵時刻還能幫忙,所以康熙在經過深思熟慮後,覺得最應該派去的就是十四阿哥,這給雍正繼位清除了很大的障礙,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在電視劇裡看到,十三阿哥去控制豐臺大營了,如果十四阿哥在,豐臺大營不知道會聽誰的。所以八阿哥在沒有兵權的情況下,他就謀不了反,等有實力的十四阿哥謀反,已經是不可能了。這下你就知道康熙的用心良苦了吧。


不要懷疑我的未來


康熙五十七年,清聖祖(康熙)封皇十四子允禵(原名胤禎,清世宗(雍正)即位後為避帝諱改名允禵)為大將軍王率軍出征,其真實意圖到底是什麼,恐怕只有康熙自己知道。父親對兒子,什麼樣的可能性都存在。作為局外人,我們只能按照現代人的邏輯進行推測。個人覺得,有幾個可能性。



康熙作為允禵父親的同時又是一個皇帝,他不可能只是從父親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那麼,作為皇帝,政治問題必然是最先考慮的。康熙派允禵前往西北地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軍事行動進展緩慢、時有失利,必須要尋找一個具有一定地位,可以鎮得住場面,又具有軍事才能得人去坐鎮指揮。而允禵恰巧具備這兩個方面的優勢。允禵作為皇子,沒有任何一個將領比他地位更高,更能鎮得住場面。同時,允禵又具備比較高的軍事素養,這一點是康熙諸皇子中數一數二的。允禩不行、允禟等人更不行,雍正同樣不行。至於“十三爺”胤祥,電視劇《雍正王朝》說他是帶兵的阿哥。但是,史料中幾乎沒有他帶兵的任何記錄。從現有史料來看,胤祥的確是個多面手,可軍事才能究竟如何還真不好說。更何況,胤祥和雍正的關係是擺在明面上的,即便他具有和允禵同樣的軍事才能,康熙也必須權衡權衡。



康熙權衡的是什麼呢?皇子之間的利益關係。眾所周知,允禵在領兵之前和允禩、允禟等人走得很近。而胤祥是公開支持雍正的。康熙五十七年,康熙實際上已經風燭殘年,不得不為自己的身後事作準備了。作為皇帝,康熙不太可能將軍隊和後援同時交給同一派系的兒子們。這樣很可能會誘發做大後的兒子產生非分之想,甚至軍事逼宮、提前上位。如此一來,康熙自身能否善終都很難說。那麼,如果雍正集團的人領兵,後援必然要交給允禩集團或者其他兒子,如此一來,雍正真成了孤家寡人,一旦康熙去世,在外領兵者後援受限,立時就是第二個現實中的允禵。



此外,如果是雍正集團的人領兵,而允禩集團的人控制後援。那麼,龐大的軍隊必然後援會受到掣肘,軍事行動也會面臨失敗的結局。因為只有搞掉了雍正,他們奪嫡的勝算才更大,即便允禩不爭這個皇位,允禵成為了皇帝,允禩的結局也要比雍正即位好很多。而軍事行動失敗是國家層面的大問題,是康熙不想看到的。如果是允禵領兵,首先允禩集團不會為難他,因為允禩爭儲失敗後已然失去了在父親心目中的皇位繼承資格,彼時的他想利用允禵翻盤,必然大力支持。同時,康熙五十七年後,作為和允禵並列的兩個可能繼承人之一的雍正,既然已經掌握了後援這個遏制允禵的利器,已然也就沒必要處處掣肘,導致國家層面的軍事失利,給自己即位後增加不必要的麻煩。



同時,從康熙的角度來看,軍隊交給允禵、後援交給了雍正的鐵桿小弟年羹堯接濟。既可以將允禵的軍事才能發揮出來,又可以將他與允禩集團分離,出於利益考慮,即便康熙去世,允禵也未必一定會站到允禩集團一邊。而且,一旦康熙去世,接濟後援的年羹堯可以很容易控制住允禵的命脈,而使得其不敢輕舉妄動。一支失去後援的軍隊,要麼等死,要麼搶掠。等死是死,搶掠丟失民心,終究也是個死。如此一來,遠遠地支開了允禵,雍正自然佔了上風。允禵的軍隊進不了北京城,而掌握北京城防的又是和雍正關係比較親密的隆科多。起碼康熙可以保證自身有個善終,同時還能儘可能讓自己默定的繼承人雍正能夠順利即位。



此外,康熙將允禵打發但西北地區可能也有作為父親的打算。就是讓他置身事外,不要攪和但允禩集團和雍正集團的爭鬥中去。可惜,父親的一片苦心最終還是白費了。不過,這次外調對於允禵來說倒也未必是壞事,至少爭鬥白熱化的時候他置身事外了,沒有引起胞兄更大的反感,反倒是得了個善終,雖然關了十來年,但畢竟活著等到了侄子的平反。

能力有限,只能扯這麼多了,如有謬誤,敬請海涵。請諸位多多指正,拜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