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都有能力修长城了,为什么不把重要城池的城墙修到50米甚至100米高呢?

河北老王Zippo


理论上讲,城池的城墙修的宽大高耸,的确可以起到更好的防御效果。

明朝的宁远城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为什么呢?因为在明朝以前,城池的结构主要以夯土为主,从明朝开始,城池全部都改为砖砌结构,并且在朱元璋“高筑墙”理念推动下,明朝的造城运动达到了历朝历代的顶峰,城墙的高度和宽度也不断攀升,超越历代。我们现今看到的长城,其实基本都是明长城。

而宁远城的加筑背景是在火炮已经大量运用于战争,并且宁远处于明清交战的前线的前提下,但是宁远城的城墙也没有加高到50米甚至100米。宁远城的城墙高8.5米,基宽6.8米,顶宽4.5米。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明朝直至灭亡,清军也没能攻破这座城池,努尔哈赤甚至还折在了这里。

这其实说明了一点,战略运用得当,一样可以防御敌人,至于城池的高度,够用就行,并不一定修的越高越好,因为还需要考虑到下面几个因素:

1、建筑的承重和材料强度。按照现代的建筑材料强度,砖混结构的高度也不能超过24米。而古代城池属于实心结构,修建高度50米甚至100米的墙体,必然导致结构自重超出承受范围,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大宽度,但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得不偿失(8米就能挡住敌人进攻,为何要修100米),更严重的问题是无法抵挡自然侵蚀(下雨、地震等)。

2、成本。古代筑城的成本耗费极大,比如宋朝修建兴化军新城,城高一丈八尺(大概5米多高),用砖多达67万块,想象一下,全部改用砖砌的明朝,修一座城得花费多少?《明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1358年,在朱元璋在称帝之前,曾命邓愈修建江淮城墙,朱元璋曾问百姓:“邓愈筑城,百姓怨否?”得到的回答是:”颇怨“。所以,修建一座城高50米甚至100米的城墙,将是空前浩大的工程,恐怕没等城池修完,百姓就造反了。

3、意义。城墙修的高大,目的在于防御敌人。但是,古代城池防御是一个立体工程,并不像电视剧演的那样上来就直接攻城。一般来说,城池的防御是要结合城外野战来进行的,没有人刚开战就龟缩城中靠城墙来防御敌人,这等于是自缚手脚,敌人不需要攻城,只需要围困就能把城内困死。

所以,综上可知,古代之所以不把重要城池的城墙修到50米甚至100米高,除了建筑材料强度无法达到外,还有成本因素等在内。


秦皇汉武


请大家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究竟城墙需要的合理高度,是由修建者决定的,还是由攻城者来决定的?

答案应该是攻城的一方。

攻城的一方,通常都是同时攻击城门和城墙,而攻击城墙的主要工具,就是简便易行的爬梯。

攻城时,基本都是攻方强大而守方弱小,否则双方早就去野战了。而强大的进攻方,当然希望有尽可能多的攻击点,当攻城时可用梯子的数量越多,对进攻的一方越有利。

这就带来个大问题,数量庞大的梯子,从何而来?

攻城的一方,当然不会从根据地自带梯子出来,合理的方法是就地取材,才能保证攻城时大量梯子的需要。而不论在中国北方的木梯,还是南方的竹梯,都有材料的强度和重量的问题。

先来说材料强度,制作梯子的材料,最好是不要拼接。因为无论是木梯还是竹梯,一旦主材经过拼接过后,梯子的强度都会大大降低,没法在一个梯子上多站几个人,如果攻城方是一个一个慢慢爬的梯子,那根本就没法攻城。

这种城墙高度的选择方式,适合于中国大部分的城防工事,只需要将城墙的高度,高于本地木料的最大尺寸,基本上就可以算是安全的了,例如山西的平遥古城,就是个好例子。


对于一些特别重要的城市,例如西安。光考虑材料的长度和强度,就显得不足了。比如西安城墙的高度,远超周边木材的最大尺寸。

古代的大城市,一般都是树大招风,毕竟敌人很疯狂。那究竟建多高的城墙才合适呢?这时就需要考虑梯子的重量问题了。

(西安的古城墙,有明显的围墙防攀越措施)

假设在长期围困过程中,攻城方终于找到了好木材,好竹子,也做出了长长的梯子,假设梯子的强度还不错,做得很结实。可惜,这样的梯子太重了,就算被九死一生的士兵抬到了城墙下后,发现这个笨重的梯子却很难立起来,这样的感觉,应该是绝望的。

城墙的高度,自从火器被发明以后,随着火器的为了越来越强,墙体也逐步由厚重,改为低矮和隐蔽,直至消失。


圆窗观点


一个是修不了,一个是没必要。我们可以推算一下,以商城为例,商城的周长是6960米,平均底宽20米左右,顶宽5米左右,高约10米,一旦加高到50米,则构建城池需要850万方。即使是用10万名青壮年劳动力进行作业,在当时的劳动条件,也得需要8年才能完成,这根本就不可能。

其次,古代城池是用来生活的地方,像一百几十米高的城池首先是挡了光线,尤其是高纬度地区,50米高的地方可以挡住整个城区的采光度,这对城池的宜居度影响非常大。以商城为例,至少会有50万平方米的地方缺少光线,占商城使用面积的6分之一。

第三点,古代守城是需要石头滚木的,假如城池休得高,那么城内军民把各种城防物质从城墙底下运到城墙上去那么得多费10倍的民力,有那个民力军力去搬石头滚木还不如出城迎战何需坐死城中,完全没那个必要修筑那个城了。


优己


首先,还是技术水平决定的,毕竟长城厉害也不是厉害在高度。古代修的长城,其实也不高,长城墙体平均高度也就7-8米。它的复杂是在于修建在山脊之上,而且由多种工事组合构建起完善的防御系统,例如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并且还有各种信号联络和驻军看守,靠的是这些能力来抵御外敌。



而重要城池的城墙其实会比长城高,大概会有12-20米,最高的如天安门这种级别的修建到30米,但这个高度已经是皇城的高度了,一般其他地域的城池不会建到那么高,如同长城的防御工事原理一样,城池更多是靠吊桥、护城河、驻兵和城池里面储备的粮草持久作战。

所以,城墙修得再高,意义也不大,毕竟不是靠城墙高来发挥作用。这就让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毕竟城墙修到50米高,费时费力又意义不大的话还不如不修,对吧?



其实,古代城墙从周开始就有样式和规格的规定,包括宫殿的门槛、城楼、城门等,都是有规格的,不是想盖多高就多高。如果僭越,那就是死罪。

这点,我们从孔子的"堕三都"典故中,就能看到。在周朝有一条规定,贵族诸侯的城墙不得超过18尺(约等于6米),这是为了防范他们日后造反,而建立的。但当时鲁国中的三位国相“三桓”(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掌控国家大势后,却不理这条规定,各自的居城都超出了规格。



而孔子对这一幕很看不过去,所以联手国君鲁定公开始了“隳三都”行动,也就是推掉三桓家里多出18尺的部分。



但推去两位国相的城墙后,齐国军队守在了鲁国境外不远处,如果鲁定公带军队去推掉最后一位国相的城墙,齐国就会攻进首都来,堕三都行动就此半途而废,同时也暴露出孔子和三桓成为了敌人,所以孔子不得不中断仕途和救国理想,与弟子们踏上了周游列国的道路。



而后世历代,多少也都继承了周礼的许多规定。因此,在城墙修筑中,皇帝所在的都城是级别最高的城,能够修的城墙高度也是最高的,其他城市的城墙不得僭越。

所以,再重要的城市和要塞都不存在有50米、100米高的城墙,毕竟没有人会随意用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这些历史要读


这种做法叫没脑子!难道古人没想过?

古代城池才多大,就算唐朝的长安城被誉为当时第一大城,也只不过87平方公里,一面城墙差不多也只有9公里长,按现在来看,也不大。古代也分城里人和农民,耕地基本在城外,城内一般都是商业区。如果不造长城,游牧民后直接可以来去自由,但是不用打你,把你粮食都收了,城里人只有饿死的份,根本不需要攻城!

所以,就算你城墙造的再高,没有长城这样的关卡阻拦也是没用的!


趣车报告


咱们今天看来,古代修长城,实在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长城的体量太庞大,把它修筑起来,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也实在是太大了。而且,修起来以后,在战场上所起的防御作用十分有限。历史上,几乎就没有依靠长城抵挡住北方游牧民族进攻的记载。

如果换一种思维,古代把修长城所用的人力物力,花在一些重要军镇的城墙的修护上,把城墙修得高一点,坚固一点。就算把全国重要军镇都进行了全面维修,花费的人力物力,肯定也没有修长城的多。这样划算的事,古人为什么不选择呢?

(古代修长城)

要讨论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先要回到现场,首先要搞清楚,长城是怎么来的。

长城最早是战国时期,位于北方的秦、赵、燕三个国家,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而修建的。当时这些国家之所以选择修长城,而不是直接派军队和匈奴人作战,主要的原因,是害怕兵力分散,造成国内空虚,给其它国家进攻的机会。唯一着力与匈奴人打过仗的只有赵国,而赵国却因为用兵太多,把自己拖垮。

不过,秦、赵、燕三国虽然都在修长城,但是规模都很小。而且更多的是修烽火台,起到报信的作用。等匈奴打下来的时候,再集结大军前往抵御。

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才大规模地修建补缀。不过那时候,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显然已经不再是起报信和防御的作用。而是有两个想法:一是把长城修成一座围墙,把自己庞大的国土围起来。这也是一种突然富起来的暴发户,常有的那种做法。二是秦始皇想以长城作为基地,向北面拓展,把北面的大片土地,也纳入秦朝的范围。

(秦始皇像)

有人可能会忽略这一点。其实,我们只要看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30万大军修长城,派50万大军打百越就明白了。按照秦始皇的性格,他绝对是要扩充地盘的。南边百越土地蛮荒,又那么不好打,他打了10年都还没有拿下来。但是他依然坚持不断地进攻。为什么在北边,他偏偏要修个长城来守呢?再说了,他还多次派蒙恬打击匈奴,“却地七百里”,有必要守吗?

所以,秦始皇修建长城最重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防守,而是为了进一步进攻。

除了秦始皇干过这件事,后世就只有朱棣重新修过长城。其他朝代都因为修长城用处不大,并非太劳民伤财,所以放弃。

朱棣为什么要修呢?朱棣修长城,首先是因为朱棣把首都迁到了北京。北京在之前,一直主要是少数民族控制的地方,危险系数非常大。而且长城离北京城很近,修长城,其实就相当于修北京城的围墙。其次,朱棣是夺取了他侄儿的皇位登基的,他特别想要获得巨大的“事功”,用以证明他的了不起。所以,修长城,显然就是一个张扬“事功”的表现。再次,和秦始皇想要以长城为基地,向北发展的目的一样。

(朱棣画像)

综合起来,秦始皇和朱棣之所以要修长城,而不是加固国内重要军镇的城墙。有以下一些目的:

其一,彰显“事功”的目的。通过修长城,彰显自己所取得的文治武功。这和西方皇帝打胜以后,修凯旋门是同一个道理。如果加固重要军镇的围墙,不但不能够彰显“事功”,还显得在露怯。中原国家的皇帝,怎么能露怯呢?

其二,军事基地的需要。前面我们已经讲了,长城不只是防守,更重要的是,要把长城作为一个向北发动攻击的基地。国内的其它军镇,显然没有这种“基地”的作用。

其三,家大业大的思想。在国境线上修一座围墙,这是古代皇帝家天下的思想最集中的体现。一般老百姓修一座小院子,皇帝的院子是全中国。要是加固军镇的围墙,怎么能体现这种意识呢?


张生全精彩历史


古代是有能力修长城了,可是这玩意虽然能够抵御外来的侵略,但也是劳民伤财之举,在古代数以万计的亡灵们也许正是埋葬在了长城下面,而且修建50-100米这么高的长城有必要吗?

古代的长城已经是依山傍水而建,依山川之险,依河流之势,本来就能够很高的抵御外敌了,爬过北京八达岭的都知道,那玩意是真累啊!自己慢慢爬上去都累,还要在山上修建50-100米之高,这得有多难?有多耗时耗力?

长城凭借复杂的线型碉堡,以旗语为号,点燃烽火台可以迅速的传令四方,再次之前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下令拆毁了六国之间的长城,而保留了面对北部草原的长城,并且下令蒙恬开始在北部督造新的长城。

于是,从临洮到辽东绵延万里的长城因此展现在了人们的眼中,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北方的屏障屡次被游牧民族打破,汉武帝下令将长城延续到了甘肃敦煌,于是乎从敦煌到辽东的新防线开始发挥了新的防御作用。

从此沙漠---大草原---群山全新的长城防御体系被发挥了新的作用。

到了朱棣时期,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再次侵犯,长城又一次被大规模的修缮,而我们如今所见到的长城也大多为明朝修缮的长城,只不过这次修缮的长城用糯米和灰浆粘合,其坚固性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原来的长城。

到了现代,长城实测的长度已经达到了2万多千里,高度可均达到6米知道,如此高的长城就算是一个人也不会轻而易举的爬上来,还不说古代的边境长城是有重兵把守,其实那么高的长城完全没有必要的。

很多东西不会越极致越好,咱们如今能够想到的东西,古人也不一定能够想的到。在高山之上构筑50-100米的长城就是现在也几乎没有人能够做到吧?

更何况有能力修建长城不一定非要修的特别高,不仅劳民伤财,还无形增加施工难度,而古代长城本来就能够很好的发挥作用了。现在的北京城那么高的楼层依旧不能够满足购房需求,那么为什么不把楼房搞个1000多层呢?

关键是还得做到啊!


历史总探长


长城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同样也是一道分辨游牧民族和农根文明的分界线。

长城是中国同样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自从秦始皇以后统一中原之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

有答友问:为什么不将长城修建成50米甚至100米的巨墙呢?这样岂不是更加安全。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首先,修建城墙得打地基啊,就像我们现在的高楼大厦一般,建筑物越高,地基也就越深、越夯实,但是古代做不到啊,古代没有混凝土,仅有的铁全部造成了武器,根本没有多于的铁来做骨架,所有的建筑物全靠木头和泥土建造而成,这也就局限住了建筑物的高度,长城更是如此,一旦根基有任何不稳,或者自重超过了能够承受的极限,那这样的长城别说承受进攻了,连一场风雨都承受不住,就要坍塌。

其次,长城修成50米往上,那敌人完全可以直接凿地基,只要凿进去一定程度,那长城立马坍塌,如此一来,还得分派人去保护长城的地基,这就违背了建造长城的本心。而且游牧民族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快刀快马”,论攻城战,我们是他们的前辈,只需要用长城挡住他们,使得游牧民族无法使用骑兵即可,一旦不能使用骑兵,那游牧民族就是拔了牙的老虎,根本不足为惧。

最后一点,那就是建造长城是非常劳民伤财的一项任务,虽然益处相当大,但产生的后果也是不可估量的,秦朝就是因为修建长城才使得天怒人怨,最终二世而亡,而且当时的技术也没有那么先进,大石头运上去本来就是十分的困难,长城越往上修建,难度越大,花费往往翻倍甚至数十倍的增长,还不如将这些资金用于下一处的修建,尽快将边境全部修建上长城,使得长城连接起来,护佑子民。


荡漾飞剑356


那不是有病嘛,闲的没事干。

先说50米或100米高,这么高的建筑施工难度太高了,能不能做到还是个问题。这么高很容易让人想到埃及金字塔,埃及金字塔中最高的是胡夫金字塔146.5米,施工难度非常之大。

修长城本身就很劳命伤财,城池为何还要修那么高,简直是逼死老百姓吗?就算是防御敌人入侵,十几米二十米高的城墙已经足够了。

所以,请提问一些比较有意义的问题好嘛,这类问题本身就毫无意义。


以上纯属个人陋见,如有任何意见或想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交流!感谢!


语见文化


关于这个问题,原因就很多了,我就从大的几个方面谈一下个人理解吧。古代中国,修炼城池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因为一座好的城池代表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老百姓的安居乐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设施。那么为何不将城墙修建得更高更宽呢?原因如下:

一、从人力方面,人口各地分布不均,生产力相对低下,连年征战,必然需要休养生息,恢复人口,而社会发展,很多方面需要人力,综合考虑,不能抽所有的人丁都参与到修剪城墙上来。

二、物力,顾名思义,物力就是可使用的物资,修建城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物资支持,综合国力来看,各朝代政府不可能将大部分甚至全部的社会资源全部用于修建城墙。

三、财力,同样道理,古代互相征伐较多,每一次战争后,国家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恢复,逐步累计下来的财富是要用于社会许多方面,不可能全部投入修建各地大城墙。

四、技术,古代城墙方面修建主要技术就是夯土法,众所周知,夯土法虽然实用,但是受技术限制,无法保证在一定宽度下修建到100米这种高度,除非底层地基无限大,就像堆成山脉那样,但是这样做的话,以古代的生产力得举倾国之力,耗费数百年都不一定能完成。

五、作用,古人是睿智的,并不是说城墙修建得越高就越好,攻入一座城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城墙只是防御手段之一,还有护城河,拒马架等各种手段,而且宋朝以后,火药的大量使用,更是削弱的城墙的作用,与其倾全社会之力修一座耗时耗力的城墙,不如多方位结合构成一道更有效的防御体系,而且省时省力又高效,防御性比高墙更优,何乐不为呢?

综上所说,鉴于古代生产力及多种社会因素,修建一座您所描述的大型城墙是需要倾全社会之力,花费数载甚至数十载去完成的,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是沉重的,古代帝王修葺宫殿都会考虑再三,放弃的也不在少数,可见大型工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多大,再比如秦长城的修建就是前车之鉴。而这样建起来的高墙不见得就比标准的防御性城墙能增加成倍的防御能力,所以,不如多手段结合,以更少的社会资源构成一道更高效防御体系,人民可以休养生息,国家才能发展强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