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中华文明盛极而衰的分水岭

两宋:中华文明盛极而衰的分水岭

北宋表面的繁华(清明上河图)

现在一般认为,中华文明衰落于14世纪,即明朝中后期,而很多人都认为两宋时期,虽然国弱兵疲,但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却是中华文明的巅峰期,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实际上,按照著名史学家范文澜所说,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历史,自宋始。范老的这句话确实非常切合历史史实的。

两宋,是中华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也是唯一亡于异族入侵的政权,两宋的基本国策也是高度的一致,甚至还如出一辙的搞过“海上之盟”的奇葩政策。看过两宋历史的,都会让人感到非常的无语,什么时候雄踞东亚的中国变得如此懦弱无耻了,简直就是满清后期的预演。两宋亡则亡矣,但带给中华民族的灾难却是致命的,两宋的覆亡,标志这中华文明正常发展的道路,被野蛮地打断了。

正是从这个历史阶段,既公元13世纪开始,中国发展到鼎盛的文明开始陷于停顿,乃至倒退。而地球另一头的西欧,则经过9世纪和12世纪的小“复兴”,开始摆脱“黑暗的中世纪”时代,向前迈进。接下来是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革命,使西欧进入近代。而此时的中国,才用巨大的代价摆脱了蒙元的奴役,进入兵虚财匮的明朝。然后是工业革命,西欧进入了工业化时期,而中国正陶醉在康乾盛世的最后幻景里。

两宋的灭亡,带给中华民族的后遗症,是非常严重的,类似于西罗马帝国毁于野蛮人,打断了西方的文明发展,使欧洲进入了长达千年的“黑暗中世纪”。原来的看法,认为中国是在18世纪才突然发现不行的,这是不科学的,其实严格来说,中国应该比西方落后了四五百年,从发展趋势来看,这才比较符合历史事实。

两宋亡于金、元,其实与金、元的关系并不是很大,汉、唐也曾面对同样强大的匈奴和突厥,就像后来的明朝,亡于仅仅只有二十万人口、几万士兵的满清一样,是满清非常强大吗?其实根本原因还在内部,在于统治阶级的治国、理财、治军等大政策,在于社会主流的思想意识导向,还在于民众的精神状况。两宋本身的大政方针,注定了它的结果,即便没遇到金、元,就是碰到个二十多万人口的满清,也照样会灭亡。至于说到两宋都搞了所谓的“海上盟约”,南北夹击盘踞华北的辽、金,其实对大局根本就没起到什么作用,它们都是被北方新崛起的“野蛮人”灭掉的,但它们虽然被北方的新野蛮人打的屁滚尿流,却回过头来照样把两宋打得不能人事。相反,两宋的腐败和懦弱却被新的野蛮人看到,结果倒勾起了他们更大的野心,“海上盟约”不仅不能帮助两宋获得复兴,反倒促使了自己更快的覆灭。

我们来看看两宋灭亡的原因,其实细心比较一下,会发现两宋和明后期惊人的相类似,都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儒家士人占据统治地位,二是崇文贬武。

儒家在两宋和明朝,都成了国家至高无上的指导思想,社会的上升途径,只剩下了儒学科举的唯一道路。这虽然有利于“统一思想”,但却极大的抑制了思想的解放,以及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更要命的是,儒家士人垄断了朝廷,为了维护他们的垄断地位,他们大力打压武人和商人集团。而追求更广土地征服的武人,和追求更大市场占有的商人,无疑是每个国家最具有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的社会集团,汉、唐的丝绸之路,正是他们用铁和血在茫茫大漠中打出来的辉煌之路,而不是儒家士子们的诗词文章写出来的。

两宋:中华文明盛极而衰的分水岭

以一人之力,定西域三十六国,保丝绸之路百年通畅之班超,班定远

儒家士人,却满足于小桥流水、田园美妾的安逸生活,反正他们可以通过权势和地位,广占田地、奴役农民,他们根本就不需要经历大漠风沙和大洋风浪,更不需要征服新世界,就能获取巨额的财富。相反,武人和商人的开拓,不仅会使武人和商人获得足以压倒儒家士人的财富和声誉,从而威胁到他们对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垄断,还会让无数的“下等人”效仿班超去“万里封侯”,造成大量劳动力的流失,以致于他们再难找到足够的廉价劳力给他们种田、供他们驱使,从而迫使他们不得不提高生产中的人力成本。而禁止和限制人口流动,几乎是后来历届儒家主导的中国政权的既定国策。

因此,两宋和明后期,被儒家士人占据的朝廷,对武人和商人的打压是不遗余力的,同时也给了儒家士人自身以许多垄断性的特权。不要认为宋、明海贸和商品经济发达,其实不管海贸还是内贸,都是被儒家士绅彻底垄断了的,他们对商业的垄断,使得真正的商人阶级根本就无法成型。典型的明之倭寇,实际乃明人自己的海商,欧洲的英、西等国是大力扶持,中国却不给人家一丝活路,正是儒家把持之朝廷,把“大航海”的契机拱手送给西方。

儒家士人对政权的把持,在两宋和明朝达到空前的垄断高度,朝廷首相(宰相或首辅)、乃至内阁,都不会有武人了,像汉、唐那样的“出将入相”现象不会再出现了(宋朝好歹有个狄青,但下场呢?)。朝廷基本被儒家士人利用科举制垄断了,当然朝廷政策也被他们垄断了,有时甚至连皇帝都被迫“垂拱而治”,成了生孩子和盖章的机器。

文官治国,当然是历史发展的方向,但在没有完善和严格的政治参议制度和军事参谋制度下,仅凭那些个靠死背几本古书、写两篇八股文章而当官的儒家士人,作出的各种决策很多都是“拍脑袋决定”,难免会不切实际,甚至会误国误民。像北宋作战的“阵图”制度,在没有无线电的情况下,“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是必然的,而朝廷发下的“阵图”,几乎是北宋历次战败的最大祸首。但两宋好歹还是武人领兵,到了明朝后期,清一色文官将兵,但像卢象升、孙传庭那样的有将才的文官有几个呢?更多的却是王化贞、孙承宗、杨嗣昌、史可法那样的害国害己的纸上谈兵之徒。

其次,都有奇葩的军事制度,明朝是那个“军户制”,结果把百万大军搞成了百万农奴,整个国家打仗就靠几万家丁,还打个鬼的仗啊。而两宋倒是没搞军户、把军人变成乞丐,它却是依靠大肆搜刮百姓,把全国军队全养成猪,军队越猪、朝廷越安心。为防武人搞山头、拉帮派,实行“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打仗时临时凑兵凑将,大家都不认识,将领不知道哪支队伍善攻、哪支善守,哪支是新兵蛋子没有战斗力,士兵们更是不敢将自己的性命托付给陌生的将领。于是在战争的生死关头,将领士兵相互猜忌、互不信任,这仗要打得赢才怪了。

到了南宋,北方金兵的威胁稍微停息下来,武人们就遭了秧,岳飞军、韩世忠军、刘崎军,主将要么被杀、要么被冷冻,中级将领则全被撤换、打乱调动,于是南宋初年的战斗力强悍的各支“民军”通通被收编成了“官军”,又搞起了北宋那套,忘记了这才亡国没几年。军队又退化成猪,结果岳飞还没死几年,海陵王带着金兵又打过来时,北宋那种“赶羊”现象又出现了,后来还是靠金国人自己内讧才侥幸续了小命。

另外,两宋和明后期对武人的歧视、打压和排挤,更是从根子上打断了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汉亡时,即使分裂成三国,照样打得周边的野蛮民族俯首帖耳;晋朝南迁,也有淝水之战和刘裕北伐的荣耀;唐亡变成了五代十国,野蛮民族横行中原,也不敢生出一统中华之心,占据了中原的沙陀等少数民族,哪个有胆子敢搞“剃发易服”。反而是大一统的两宋和明朝,却让并不十分强大的野蛮民族,能够彻底征服中华,辽阔土地上的数十万官吏、上百万军队、上亿的民众,几乎都是望风而降,甘做异族的奴仆。在宋末、明末,“马到即降”,往往几个异族的哨探骑兵就能迫降一个城池,这还是曾经征服四方的汉人吗?

金朝强大吗?岳飞、韩世忠仅仅几万军队就能把他们赶回北方去。蒙古看起来是很强大,征服了那么大片的土地,但却连小小的钓鱼城都拿不下来,甚至还被日本矮子欺负得没有脾气。满清强大吗?“江阴八十日”,十万军队被几千老百姓生生挡住,其实满清仅仅几万本族人的军队,连输上一次稍微大点战役的本钱都没有,没有投降的百万明军,能征服中华吗?在两宋末期,除了个别军队和个别地方,几乎都在异族的铁蹄下望风而降,甚至官僚们还把他们的皇帝献给了敌人。同样号称“最有骨气”的明朝,士人、官员和军队则是“闯来降闯、清来降清”,要知道明朝最后的两个皇帝,都是死在明朝的大将吴三桂手上的,崇祯是被吴三桂见死不救害死的,永历则干脆就是被吴三桂亲手杀死的。

当一个民族丧失了起码的尚武精神后,这个民族就变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了,而要阉割民族的尚武精神,糟蹋军人是最好的方法。两宋军人们虽然不像明朝军人那样当农奴和乞丐,但他们的脸上,全都被刺上了字,与犯人一个待遇,当兵就是坐牢,而坐牢还不用送命,于是“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成了社会一致的观点,甚至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可见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军人的地位,是何等的低下。

相反,汉、唐的傲气,是建立在汉人的骨气和铁血上的,也是建立在当时军人的高尚地位上的,好男儿功勋马上寻、男儿当封疆万里,连皇亲贵族、朝廷高官,都必须以军功来作为晋升的资历。正是整个社会的风尚崇武,国家也展示出一种勃勃的朝气,这才在东亚打出一片天朝大国来。两宋的的懦弱,却只能让大好的江山被异族窥觎,对他们呢而言,中华不再是威镇四方的天朝大国,而是任人宰割的肥羊。

我们再来看看西方,那就更不用说了,从罗马帝国开始,军功几乎就是唯一的晋升之道,与中国不一样,那里的文职官僚,一直都没有能够占据统治地位,几乎都作为纯粹的“物管”角色,虽然也有腐败和贪权,但在武人和商人居社会领导地位的条件下,他们一直没有能成长为类似中国那样的官僚统治阶级。

因此在西方的历史中,能够纵横政坛的,有皇帝、有国王、有贵族,但都是依靠战争打出来的,也有富商,但却是靠产业和贸易积攒巨富,然后再依靠财富染指政坛,但却没有一个靠读书科举而获得权势、从而寄生于社会之上的官僚阶级。虽然也有政客,高如国家的总统和首相,却也只是各个不同的社会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他们并没有纠集成一个类似中国那样的独有的社会集团。他们的国家,由于没有一个依靠权势就能坐享其成、从而固步自封的官僚阶级的统治和束缚,因此到现在也充满了进取和开拓(也可以说是贪婪和侵略)精神,这是他们的幸,还是不幸?还是我们的幸?不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