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缘于介子推,为什么清明节前一天的另一个节日被遗忘了?

本篇讲个小故事。

清明

在我们的印象中,清明节是墓祭,上坟扫墓的日子。

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清明节是春游踏青的日子,古人在清明节的时候就有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所谓气清景明,是为清明。

天气暖和了,万物复苏,所以我们也应该活动一下。

那清明节到底是上坟扫墓的日子,还是春游踏青的日子呢?

清明节缘于介子推,为什么清明节前一天的另一个节日被遗忘了?

如今的清明,是唐代之后由“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二为一的。

在此之前,清明节和寒食节是分开的。

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

也就是说,明天4月5日是清明节,那么今天4月4日,为寒食节。

可一个祭祀扫墓的节日,是如何和春游踏青联系上呢?

介子推

寒食节是怎么来的?

寒食节传说和一位历史人物有关,这个人就是介子推,又称介之推。

介子推,是春秋五霸的晋文公重耳的家臣。

重耳姓姬,是晋献公的二儿子,就是后来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春秋五霸我们都熟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介子推,就是晋文公重耳的家臣。

晋文公重耳是61岁当上晋国的君主,考虑到古人的平均寿命,也实属不易。很多君王都活不到60岁。

重耳排行老二,哥哥申生,弟弟夷吾,晋献公的宠妃骊姬还有个儿子叫做奚齐。

在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晋献公的宠妃骊姬想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于是诬陷正宫的太子申生,结果把太子申生逼自杀了。

申生自尽后,骊姬又开始诬陷重耳和夷吾,重耳得知消息后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

晋献公死后,诸公子争位,晋国大乱。奚齐上位没多久,就被一个叫做里克的大臣杀了,又将骊姬活活鞭死。

杀了之后,就派人找重耳。

这时候,重耳躲到了翟国,身边跟着几个家臣:狐偃、赵衰、贾佗、先轸、魏犨,后人称“五贤士”。

重耳得到消息后,和几位家臣一商量,如今晋国大乱,形势不明,贸然回去太危险,于是就找个借口推辞了。

里克没办法,就请回了重耳的弟弟夷吾即位,夷吾借秦国兵护送,回国即位后杀了里克,即位为晋惠公。

后来秦晋两国开战,晋惠公战败,将儿子圉送到秦国当做人质,这就是后话了。

这一年,重耳46岁。

重耳的弟弟夷吾登基之后,十分担心重耳回去和他争夺王位,毕竟夷吾排行老三,即位名不正言不顺。

于是就派了一个刺客去刺杀重耳。

这个刺客叫做勃鞮,说起来这个勃鞮还是第二次刺杀重耳,第一次是骊姬立奚齐的时候,派勃鞮去刺杀重耳,结果没成功,只是把袖子砍掉了,让重耳逃跑了。

第二次刺杀,重耳提前得知了消息,于是又从翟国逃跑了。

当时齐国的宰相管仲死了,重耳听说后,就想去齐国辅佐齐桓公。

一路无话,重耳君臣几人走到了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南),路上是又饥又饿,正好碰见一个农民正在种田,于是重耳就问老农讨要些吃食。

农民看重耳一行人非常落魄,再说那个时候又正赶上大旱,农民的口粮都只够自己吃的,于是老农就从田地里掏一堆土放在碗里让他吃。

重耳毕竟是贵族,哪受过这气,于是大怒,想揍这个农民。

赵衰赶紧拦下,说:主公,土,象征土地,咱们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回到晋国,夺回属于自己的土地吗?这个老农把土地给你了,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这是表示对您臣服,您应该接受啊。

重耳一听,觉得有道理,土地,那是君王的根本,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但吃土又不能填饱肚子,家臣挖了点野菜,重耳是贵族,哪吃得下去。然后在半路途中,就饿得奄奄一息了。

这个时候,我们本篇的主角介之推登场了,传说寒食节,也由此而来。

介之推当时也同重耳一同流亡,看到主公就快饿死了,也是介之推就割下自己腿上(股)的一块肉,同野菜一起煮熟后喂重耳吃。

清明节缘于介子推,为什么清明节前一天的另一个节日被遗忘了?

你说这事可信吗?

腿上有大动脉,我估计介子推肯定没学过医术,万一不小心割到大动脉,就大出血死了。

不管怎么说,故事就是这么讲的,介之推割下一快肉,煮熟后喂重耳。

重耳吃了之后,就恢复过来了。回过精神后问:这是什么肉啊?

介子推就说:这是我打下来的麻雀肉。

后来大臣狐毛告诉重耳,这是介子推身上的肉,重耳大受感动:“介子推啊,如此忠臣,有朝一日我复国成功,必定重赏于你”

然后重耳在几位家臣的伴随下,周游列国,寻找复国的机会。

重耳到了曹国,曹国的君主曹共公对重耳挺尊重的,因为曹共公对重耳的骈胁挺好奇。

曹共公听说,重耳和一般人不一样,普通人的肋骨是一根一根的,重耳的肋骨是一块,连城一个整体。

所谓奇人必有异象,比如项羽天生重瞳,刘备手长过膝,重耳也是。

曹共公就好奇,就想看看重耳的裸体。

重耳知道后,非常害羞,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于是就离开了曹国。

一路又到了宋国和郑国,但这两个小国都没有能力帮助重耳复国。

最后重耳到了楚国,楚成王对重耳礼遇有加,很好地招待了重耳。

在宴席上楚成王问重耳:“我可以帮您复国,可如果有朝一日,您回到晋国当上晋国的君王,您怎么报答我?”

重耳说:你要说珍禽异兽、珠玉绸绢,金银珠宝,您也见过不少,我还真不知道送您什么东西。这样吧,假如我复国成功,晋楚两国世代交好,万一兵戎相见,我先退避三舍。

这就是成语“退避三舍”的由来。

一舍为30里,退避三舍,就是如果两国打仗,我承诺先退90里。

到后来,果然晋楚两国大战于城濮,后称城濮之战,晋文公重耳信守诺言,未战先退90里。

此后重耳在楚国住了几个月。

在这期间,在秦国当人质的圉得知从秦国不辞而别。

秦穆公特别生气,听说重耳在楚国,就想把重耳邀请到秦国。

楚成王说:“楚国离晋国距离太远,需要经过好几个国家才能到,秦国与晋国距离近,既然秦国邀请您去,您就过去吧。”

临走之时楚成王还送给重耳很多礼物。

于是重耳来到了秦国。

秦穆公想帮助重耳回国夺权,以此建立秦晋同盟关系。

所以秦穆公对重耳很尊重,还要给重耳成家。

复国

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重耳回到了晋国,复国成功,这一年,重耳六十一岁。

清明节缘于介子推,为什么清明节前一天的另一个节日被遗忘了?

重耳登基之后,封赏了过去的旧臣,连之前背叛过他的人,重耳也不介意。

随后晋国大治,成就了晋文公春秋五霸的功业。

但重耳封赏过后,忘了一个重要的人,就是介子推。

介子推本也是个淡泊名利的主,不愿夸功争宠。

你忘了就忘了吧,我不计较。

于是就带着自己母亲回到老家绵山隐居。

后来有一天重耳想起了介子推,这是救命之恩,我却忘了报答他,真的是背信弃义。

于是晋文公亲自带着几个大臣到绵山找介子推。

虽然绵山不大,但古代找人的技术并不高,也没有GPS定位系统,君臣几人找了很长时间都没找到。

这时候,有个大臣出个主意,介之推是孝子,他和母亲住在山上,咱们放火烧山,只留出一面让他跑下来,他还有母亲,一定会跑下来。

重耳一听有道理,加之求人心切,就同意了,下令三面烧山。

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也没见介子推下山。

后来有人看见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重耳回来一看,悲痛万分,痛哭流涕,这等忠臣,怎么就烧死了。

清明节缘于介子推,为什么清明节前一天的另一个节日被遗忘了?

安葬遗体后,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这也是“足下”的由来。

从此之后,晋文公规定,介之推死的这一天,只要在我管辖的范围内,不能起火,只能吃生冷之食。

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第二天是清明节,重耳为了给介子推服丧,清明节春游就被取消了。

虽然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节的起源,并非是因为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后汉书》记载:最初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105天,短的也要1个月。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对人的健康不利。曹操当政后,《明惩令》云:“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寒食之风至此才有所收敛。

到了唐代之后,寒食节逐渐与清明合为一天。

有诗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那个时候,寒食节还是一个单独的节日。

到了南宋之后,寒食节就逐渐消失了,并融入清明节之中。

春游踏青、扫墓,这两个习俗合在一起,才是今天的清明节。

清明节缘于介子推,为什么清明节前一天的另一个节日被遗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