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关中地区发达的河渠水系

西汉时期关中地区发达的河渠水系

西汉时期关中地区发达的河渠水系

泾渭分明

根据这张汉武帝时期西汉水利地图,我们来一一讲述。

横贯关中的是渭水,在图中所示的范围内,渭水以北,有四条大河,都是汇入渭水的,它们从西到东,分别是:杜水、泾水、漆沮水、洛水。

实际上横贯关中,不止渭水这一条河,渭水以南的漕渠,与渭水平行,也是横贯关中的。漕渠是人工开挖的运河,主要作用是航运,用船向长安运粮,使得河南到长安的运输时间,大为缩短。

现在西安北翼的凤城八路东端,红旗厂一带的徐家湾,就是以前漕渠的码头,现在河水已经没有了,但是码头的名字徐家湾则留了下来。

有码头,意味着可以通航,在唐末五代以前,渭河是可以通航的,而漕渠也是用于通航的,所以留下了徐家湾的名字。

顺带说一下,现在高陵的泾渭新区,也就是陕重汽与长庆油田家属区所在的泾渭工业园,座落于马家湾,这个马家湾,在西安以北,位于泾河汇入渭河的河口,中国成语泾渭分明,就是说的这个地方。马家湾,因为有长庆人与陕重汽,所以现在是挺繁华的一个城区,交通也很方便,经北辰大道,不堵车的话,半个小时就到西安市区了。

在唐末五代大破坏以前,关中水系是相当发达的,因此,码头、河湾不少。唐末五代以后,关中水系破坏大半,环境一落千丈。

西汉时关中有不少渠,从图中可以看到,从北到南,依次是:郑国渠、白渠、成国渠、灵轵渠、漕渠,东部还有龙首渠。其中,郑国渠是战国后期修建的,其它都是西汉时期修建的,这些都是大渠,与大河差不多,开挖修建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可见西汉修建关中水利工程的力度之大。

其中,渭水以南的漕渠,用以运输粮食,渭水以北的各渠,则用以灌溉良田。

郑国渠不用多说,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这是战国后期,韩国为阻止秦国侵略,使用的疲敌之计,用间谍郑国,为秦国开挖大渠,本来是想以此消耗秦国国力,没想到,结果这是第二个都江堰,关中当时本来就是九州之中一等一的地方,再修了郑国渠,那真是如虎添翼,年年粮食大丰收,修建郑国渠,不但没能消耗秦国国力,反而使得秦国国力进一步加强了。

从图中可以看出,郑国渠,从谷口(今淳化)到重泉(今蒲城),沟通了泾水与洛水两条大河,于是,在郑国渠、泾水、洛水、渭河水之间,大片土地成为可以用河水灌溉的良田,粮食产量大丰收。

这些渠,其实都是规模不小的河,绝非现在的小沟小渠,否则,开挖郑国渠,就谈不上消耗秦国国力了。

白渠,西汉时开建,从谷口到下邽(今渭南),沟通泾水与渭水,之间的三角地带,也成为河水灌溉的大片良田。

成国渠,从眉县到长安,起于渭水,又汇入渭水,两河之间也是大片良田。

漕渠,起于长安西侧的昆明池,一路与渭水平行,在渭水南侧,其作用,节省了从潼关向长安运粮的时间,其地势,一直到河水(黄河)拐弯处,亦即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处,在渭水以南,汇入河水(黄河)。

历史上的漕渠,有两条,西汉漕渠,隋唐漕渠,这里地图显示的,是西汉漕渠。

西汉漕渠,开建于汉武帝在位期间的公元前129年,大司农郑当时,主持工程,发卒数万人,由齐国人水工徐伯,督率开凿,长三百余里,三年而成。初以灞水为源,其后凿昆明池,又穿昆明渠使合于漕渠。

西汉漕渠,宋元时还有一些水,经元末战争军阀混战的破坏,彻底干涸。

再说说隋唐漕渠,这个漕渠规模小得多,自城西潏(音YU,四声)河引水北流,入唐长安城,直到大唐西市,然后流入皇城,再流入皇宫城。

隋唐时期,真正取代西汉漕渠的是渭河以南与渭河平行的广通渠,三次修通,分别是隋文帝时期、唐玄宗时期,唐文宗时期,沿西汉漕渠故道而修建。南北朝时期,西汉漕渠已经堵塞,隋帝国建立后,隋文帝下令沿西汉漕渠故道,修建新渠,解决航运问题,以补充渭河航运之不足,甚至取代渭河。新修的广通渠,河面宽阔,航运畅通,担负着从东部向长安运粮的主要任务,经广通渠,西进的船舶可以不用经过弯曲的渭河,而从潼关直线到达长安。广通渠经黄河与隋唐大运河相通,亦即,可以从江南直接用船运粮到长安城。唐比隋更进一步,甚至延伸到了宝鸡,长安到宝鸡的延伸段,称为瀚泉渠,因此,广通渠这条运河,对关中经济生活,意义重大。现在西安东翼的浐灞生态区的广运潭,在当时是广通渠在长安的主要码头。

有一个问题,渭水以北有不少支流汇入,如泾水、洛水,而渭水以南也有不少支流汇入,如灞水、浐水等,渭水以南不下几十条支流,漕渠在渭水以南,与渭水平行,奔向黄河,那么,漕渠是怎样穿越渭水以南与之垂直的众多支流,而不受影响地一路往东奔流呢?须知,河水可不是公路,是绝对不可能有交叉路口的,如果河流遇到河流,照常理来说,比如,向东流的漕渠,遇到了向北流的灞水,应该是汇入灞水,再与之一同流向渭水,只有这一种可能,没有其它可能性,因为,这是河流的规律,那么,漕渠到底是如何穿越众多河水、而自己方向保持不变呢?这里,先卖个关子,各位读友,有兴趣的话,都开动脑筋先想一想。

只能说,古代中国人,太聪明了,太有智慧了。

为什么后来不聪明了?当然是因为皇朝越来越专制了,专制,扼杀了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黑暗的明清两朝,是专制的极端变态时期。

说到西汉时期关中各大渠,都与渭水平行,都是东西向的,而东部的龙首渠,则与众不同,是南北向的。龙首渠,起于洛水,汇入洛水,从征县(今澄城县)到临晋(今大荔),龙首渠与洛水之间,制造了大片以河水灌溉的良田。

历史上的龙首渠,也是有两条,图中所示,为西汉龙首渠,位于关中东部,引自洛河;第二条则是隋唐龙首渠,位于关中中部,长安城内外,引自浐河。

说说这隋唐龙首渠。它自浐河引水,起始于今西安南三环接近东三环的马腾空,北流到长乐坡,分为两支。

其中,东渠,向北,流入长安城北部的东内苑,又分为两支,一支流入东内苑的龙首池,一支流入大明宫里的太液池。

龙首池,得名于唐长安城以北的龙首原。秦咸阳、汉长安、唐长安,实际上是同一座城市的三个区,自北向南排列。秦咸阳是北区,位于渭河以北;汉长安是中区,位于渭河以南、龙首原以北;唐长安是南区,位于龙首原以南。至于现在的咸阳,则是明时期找的一个地方,是另一个城市,与秦咸阳不相干。

以现在的西安北关龙首村地铁站为界,以北,汉长安;以南,唐长安。

再说西渠,它直接向西流,经通化门入城,通化门的位置,就是现在西安东郊金花饭店的那个大十字路口。西渠进通化门以后,也就是进了长安外城以后,向西,又分为两支,一支,流入皇城,再向北,进皇宫城,流入太极宫的东海池与山水池;另一支,进城后,流入兴庆宫的兴庆池,再流入大唐东市的放生池。

这个兴庆池,不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挖的兴庆公园兴庆湖,而是现在东关正街一带的景龙池。

龙首渠,承担了隋大兴城亦即唐长安城的各种供水。

经过唐末五代的大乱,关中水系被破坏大半,但龙首渠还剩了半条命,直到明时期,虽然水量减少,但还能发挥作用。

唐末大乱,各路军阀彼此征战,八十五平方公里的唐长安城大部被毁,五代军阀以其残余,修建了五平方公里的京兆城,至宋元,皆如此。明初,扩建,重修,修建了十一平方公里的明西安城,即现在西安城墙里的范围。朱元璋次子一系,世代封为秦王。明西安的秦王府,其护城河的水,就来自龙首渠的西渠。

另外,他们还引了西边的通济渠的水,注入秦王府以西的莲花池。通济渠的水来自西安以西的潏河。通济渠所过之处,有糜家桥、桥梓口、洒金桥等桥,不过,现在,这些桥与景龙池一样,只剩地名了。

PS1:明帝国在西安府,共传了十一代秦王,其中,第一代秦王,秦愍王朱樉(音SHANG,三声),是朱元璋的次子,诸王之首,是领导诸王的老大。他的王妃,就是元将王保保之妹,是谁呢?赵敏,张无忌的老婆赵敏……,太乱了,太穿越了……,虽然很有趣,但是,那是金庸的小说有趣,至于真实的历史,那是很残酷的。明清两朝太黑暗,太沉重,太变态,太扭曲,太负面,太恐怖,太残忍,尽量别碰,免得做噩梦。讲中国历史,还是周秦汉唐比较正能量。

PS2:为了使读友们对上文的西汉水利地图看得更清楚一些,这里对上文未提及的图中一些古地名做一解释:图中的郑县,今华县;栎阳,今阎良;池阳,今三原;槐里,今兴平。

西汉时期关中地区发达的河渠水系

隋唐龙首渠经通化门流入长安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