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明明打不過美國,為何還要偷襲珍珠港?

用戶63953961247


二戰爆發前,維持世界秩序的是英、美、法三大國。任何國家想改變世界秩序,都要挑戰三大國。在這個全球格局下,日本原本只是一個冤大頭,沒少被大國欺負。但是當德國滅掉法國,打殘英國後,三大支柱一下子就瘸了兩條腿。只剩下一個美國了。改變世界格局,已不再是夢想。

後來日本加入了軸心國,傍上了德國這條大粗腿。這讓日本有個錯覺:就是有希特勒大哥撐腰,西掃英法,東掃蘇聯,區區美國有什麼惹不起的?並且我戰無不勝的皇軍,早就想教訓傲慢的美國人了。

二戰前,日本雖然是當時世界上排的上號霸權國家,但卻是霸權國家的末流。它的經濟要受制於歐美,政治上也被歐美排擠,沒有國際話語權。也就是說,日本當時在亞洲的區域霸權地位,是英美默許給它的。目的是為了把日本往前推,在東亞做一道抵擋蘇聯的擋箭牌,替自己當狗腿子。

最早,日本人甘心當英美狗腿子,畢竟日本起步晚,必須要依賴大國支持。日本最早的工業基礎和軍隊近代化建設,都是在歐美大國的支持下才建立起來的。可是在日俄戰爭之後,日本發現了三個很致命的問題:

第一、沙俄太大,也太強。以日本當時的實力根本在沙俄身上佔不到任何便宜。日本與沙俄為敵,是一個吃力不討好,走上之後就沒有回頭機會的不歸路。

第二、日本必須要有話語權。啥意思呢?比如說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這兩場大戰,日本只是明面上的主角,背後真正的大佬是英美。如果英美不默許日本開戰,這兩場大戰是打不起來的。更為致命的是,日本的利益分配,也要看英美的臉色。

就比如日俄戰爭,日本砸鍋賣鐵,從英美借錢買軍火打仗。英美賺的盆滿缽滿,也達到了利用日本削弱沙俄的目的。而日本呢?卻因為戰爭搞得國庫裡除了耗子屎,什麼都沒有了。日本要求沙俄政府像清政府一樣賠償自己鉅額的賠款,可是沙俄底氣足,就是不賠錢。日本希望英美能出面,逼迫沙俄政府賠錢,可是此時英美卻翻臉不認人了。

英美認為,利用日本削弱沙俄的目的已經達到了,過分的刺激沙俄,可能會引起沙俄的強烈反彈。於是此事不了了之。最後英美賺了,沙俄傷了,日本雖然贏了,但卻當了冤大頭。

像這種充當冤大頭的事情,日本後來多次反覆的上演。



第三、日本想要稱霸,就必須要挑戰英美的霸權地位。日本崛起前,世界基本被歐美大國瓜分完畢,留個它的只剩朝鮮和中國。朝鮮因為太窮,各國都瞧不上,中國因為太大了,各國都無法單獨吞併。於是這才給了日本一點點擴張的空間。

但是當朝鮮被日本吞併,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後,日本的發展也就到頭了。如果日本再想擴張,它就只能從歐美大國的嘴裡奪食,這無異於是虎口奪食。

原本按照正常的軌跡發展,日本是沒有這個機會的。可是日本人的國運來了,好運氣擋都擋不住。

當時,歐洲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看準了機會,加入協約國(日本跟協約國的英國是盟友),吞併了德國在亞洲(包括中國膠東半島)的殖民地。

其後,歐洲大國忙於歐戰,無暇東顧。日本一面向歐洲出售軍火和戰爭必需品,大發戰爭橫財。一面乘沒有國家與它競爭,瘋狂壓制北洋政府,大肆從中國攫取利益。

在一戰的四年期間,日本賺瘋了。

可是一戰結束後,美國認為日本的吃相太難看了,於是就在凡爾賽會議後,又召開了一場華盛頓會議。在這個會議上,美國把日本削的很慘。

這個會議的宗旨主要就是兩點:

第一,美國要提高自己,把自己抬高到與英國平等的位置。

第二,美國要打壓日本,把日本打回到一戰爆發前的地位。

具體表現就是三點,首先就是削弱日本的海軍噸位,逼迫日本削減海軍;二是拆散英日同盟關係,讓日本回到沒有靠山的時代。第三點最狠,也是日本最不能接受的。

前面提到過,由於一戰期間,歐洲國家忙於大戰,無暇對中國進行侵略。日本當時瞅準了機會,頻頻向北洋政府施壓,攫取了大量在華利益。等一戰結束後,美國認為日本從中國拿的利益太多了,就下山摘桃子。逼迫日本把一戰期間從中國攫取的利益,全部都給吐了回去。

具體來說就是,凡是日本在一次大戰期間獲取的在華利益,美國都要分一杯羹,不僅美國要分,參與華盛頓會議的其它六國(英法等歐洲國家),也都要分一杯羹。日本代表當時簡直要氣炸了!

但是日本實力不如別人,最後日本代表也只能忍氣吞聲的答應了。

從這個事情之後,日本人算是看明白了:自己的目標是達到是英美的那種高度,可是英美始終只把自己當狗腿子看待。英美是壓在自己身上的兩座大山。如果日本不能把英美這兩座大山搬開,日本就沒有任何崛起的可能性。

後來日本在對美宣戰時也說:西方國家人口稀少,卻坐擁龐大的國土和豐富的資源,而且不願分給東方,這是不義的!

所以日本對美開戰,這是不能迴避的。

這裡額外插一句,為什麼當時英美會縱容日本侵略中國呢?難道他們不怕日本獨吞中國?真相的背後,很讓中國人心酸。

蘇聯崛起後,英美看到了威脅,希望日本當抵擋蘇聯的擋箭牌,擋住共產主義。但是遛狗也要給狗子一點好處才行,否則狗子沒有幹活的動力。於是,中國淪為了英美賞賜給日本的肥肉。也就是說,英美拿中國當犧牲品,用來吊日本的胃口。

所以我們在歷史上就看到,日本在全面侵華的時候,時時刻刻都在計劃侵蘇。因為日本不去打蘇聯,美國就不會再縱容日本侵略中國。這是一個獅子驅狼咬狗熊,用兔子當獎勵的悲劇故事。

但是前面也重點的提到了,俄國太大,日本侵蘇是不划算的。除非日本心甘情願的永遠給美國當狗腿子,否則日本必然不會把侵略蘇聯當做是自己擴張的第一目標。

並且,英美賞給日本的中國也是個巨坑。從盧溝橋事變之後,日本全面侵華,截止到日本加入軸心國之前。日本雖然在中國高歌猛進,佔領了中國的所有富庶之地。可是當時的中國實在是太落後了,日本在中國掠奪的資源是天文數字,然而日軍在華的開銷也是天文數字。

全面侵華,不僅讓日本沒有賺到錢,反而還虧錢了。



虧錢之後的結果必然是要找出路,儘快的止損才行。

當時日本日本可以選擇的路有三條:一是退出軸心國,與德國劃清關係,並且從中國關內退兵,默認美國為老大;二是積極配合德國打蘇聯,尋求自己的存在價值(利用反共產國際尋求英美支持);三是進軍東南亞地區,與英美翻臉。

這三條路,日本最終選擇了第三條,也就是跟英美翻臉。

那麼日本為什麼會跟英美翻臉呢?這明顯是找死啊。這其中的原因,大致有三點。

首先,日本經歷了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兩次大戰都有“天照大神”保佑。讓日本有一種戰無不勝的錯覺。當時,日本軍中抱有“老子天下第一,皇軍戰無不勝”觀念的人,非常非常的多。日本國內儘管也有像石原莞爾這樣的明白人,但是這些明白人都被少壯派擠去坐冷板凳了。

第二,日本被英美欺負太久了,醞釀出了一種報復心理。當時日本的重要戰爭資源全部要從美國進口。日本要發展,但卻總被英美卡他的脖子。既然英美是一道日本越不過去的坎,那就乾脆打敗他們。否則日本沒有前途,永遠都是英美眼中的冤大頭。

第三,德國當時在歐洲非常亮眼,德軍橫掃西歐,包圍英倫三島。法國已死透,英國半死不活,也就剩一個美國而已。世界大格局已然變了,這是一個渾水摸魚的好機會。是一個讓日本改變命運的好機會。

於是日本就在這種自己想打,背後還有大哥支持的背景下,制定了一個在現在看來,非常不靠譜的戰略規劃。

按照這個不靠譜的計劃,日本首先對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實施毀滅性打擊,讓美國在半年之內無法組織還擊。

插一句,日本認為美國當時的造船廠分佈在東西海岸,如果只靠西海岸的工廠,美國短時間內無法再建一支艦隊。東海岸的工廠由於航線太長(巴拿馬運河無法通行五萬噸以上的戰列艦),短時間內也不可能再建一支艦隊。因此日本單方面認為,只要消滅珍珠港內的美軍艦隊,那麼美軍起碼在半年之內無法組織反擊。

當美軍的艦隊被消滅後,日軍海陸並進,攻佔東南亞,獲取東南亞的石油、橡膠等重要戰略資源。然後日軍以東南亞為後方,以太平洋為前線,憑藉日本的國力與美軍打總體戰。

當德國消滅蘇聯之後,世界大局已定。軸心國迅速瓜分歐亞大陸,與美國全面對抗。到了那時候,美國也得對自己禮讓三分。然後日本與美國談判,迫使美國承認自己在西太平洋的霸主地位。至於區區的重慶政府,也就不在話下了。

這個計劃,看起來很美好。只不過,這個計劃的不確定因素太多了。



首先,就是美軍是否如日本所想的那樣,在半年之內無法發動反攻?事實證明,日本的預想是自以為是。美軍不僅反攻了,而且僅用了半年時間就逆轉了戰場主動權。讓軸心國全部大跌眼鏡。

其次,日本就是個豬隊友。南雲忠一偷襲珍珠港前,希特勒表示不反對這個計劃,但是他提了一個要求,就是希望日本開戰後,能否阻斷美國從北太平洋援助蘇聯的航線,減少美國對蘇聯的支援。結果日本表示,我已經跟蘇聯簽了互不侵犯條約,不想再招惹蘇聯人,你這個過分的要求我不能答應哦。

第三,東南亞的資源確實豐富,但是日本並沒有好好的利用。粗狂經營就不說了,美軍還經常在航線時狙擊日軍的運輸艦隊。導致日本到了戰爭後期,運輸的成本比開站前的購買成本還要高。到了最後,日本還是因為資源匱乏而堅持不下去了。

而當意大利被盟軍擊敗,蘇聯逆轉了蘇德戰場後,二戰的大局實際上已定!

日本不希望招惹蘇聯,可最後壓垮日本最後一根稻草的,恰恰就是蘇聯。希特勒找日本這種豬隊友當盟友,也算是瞎了眼了。

總的來說,日本與美國宣戰,明知道不可為卻還要為之,主要是三個原因。

第一、日本的野心很大,不甘心永遠當美國的狗腿子。挑戰美國的霸權,是日本擺脫狗腿子地位的必走之路。

第二、德國強勢般的存在,讓日本人有一種嫁入豪門的錯覺。有德國大哥撐腰,日本招惹美國的底氣也足了。


第三、日本迷之自信,先後挑翻了清政府和沙俄兩個大國。有之前成功險勝的案例,讓日本也有賭國運挑翻美國的勇氣。


Mer86


現在很多資料都表明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之前,羅斯福已經知道了,美國已經破譯了日本的密碼,而且現在已經是越來越多的人相信這個事實了。所以美國知道日本不是自己的對手。

同樣日本也知道自己打不過美國,可是日本為什麼還要偷襲珍珠港呢?

首先就是日本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稱霸全世界,一戰後,建立的華盛頓體系,在遠東嚴重損害了日本的利益,九國公約中拆散了英日同盟,使日本獨立侵佔中國的夢想破滅了,而且五國海軍條約中把日本海軍限制在低一等的二流海軍。這對於日本一直以來想稱霸海上,稱霸世界是絕對不會容忍的。

其次就是日本自1931年,佔領東北,37年全面侵華開始,都太順利了,佔領了大部分中國領土,這對於日本國內的侵略積極性是極大的鼓勵。野心也迅速膨脹起來了,

然後就是當時日本侵略有兩條路可選,一是北上和蘇聯打,而是南下佔領東南亞。諾門罕戰爭日本戰敗,雖然蘇聯軍隊不如日本戰鬥力強,完全是靠強大的武器火力獲勝的,但是也見識到了蘇聯的軍隊武器火力的厲害。而且日本本來攻打中國打出的口號就是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當然也包括東南亞,加上東南亞的石油,日本的鋼鐵都是從東南亞走的。東南亞對於日本來說太重要了,如果沒有東南亞的資源,日本就真的只有等死了。可是這時候的東南亞都是美國法國英國的殖民地。菲律賓就是美國的,所以日本要佔領東南亞免不了和美國要打的。

最直接的原因


也是1941年,美國開始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凍結日本在美國的存款,這時候日本遭遇到了能源危機,都知道日本是島國,基本上所有的能源都是靠進口和搶回來的。美國一禁運,日本根本無法補充巨大的戰爭消耗,沒有石油,日本必須還要從中國撤兵。

種種條件下,日本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和美國打一仗,然後順勢佔領東南亞。

於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成功,美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同日,東條英機也命令日軍開始對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關島,吉爾伯特群島等等,還有香港發起進攻。

其實從太平洋戰爭之前,日本和美國的國力差距誰都知道日本是必敗無疑。當時日本工業產值只有90億美元,美國則有2000多億,佔據了資本主義世界中的三分之一,到了1948年更是佔到了一半多。日本年產鋼580萬噸,美國達到了330萬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也迅速擴軍,到1945年達到了1050萬人。美國拖也能把日本拖死。

結果也可想而知了,日本戰敗。二戰結束之後美國也建立起了以自己為核心利益的全球體系。


中國歷史研究所


1941年12月7號清晨,日軍做出一個瘋狂舉動,派出戰機轟炸美國位於夏威夷珍珠灣港口的戰艦,連瓦胡島上的飛機場也遭受重創,美軍傷亡人數高達2400多人,1250人受傷,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對日宣戰演講說:“必須記住這個奇恥大辱的日子”!

為何日軍膽敢公然轟炸珍珠港呢?這是誰給他們的勇氣呢?請聽筆者娓娓道來。<strong>

在1939年,日軍高層曾經做出了兩套大東亞作戰方針,第一套方案就是“北上”,入侵蘇聯奪取西伯利亞地區,西伯利亞雖然位於高寒地區,但是各種礦產和石油資源十分豐富,可為日軍戰備武器提供能源保證。蘇聯老大哥也不是吃軟飯的,集結重兵跟日軍在諾門罕地區幹了一架,日軍被蘇軍打得落荒而逃。第一套方案就此止步。

第二套方案就是“南下”,也就是奪取東南亞地區,但是當時的東南亞可是歐美列強的殖民地,日軍派兵奪取了大部分東南亞地區,歐美國家既得利益受損,當然不給日軍好臉色看。美國先發制人,下令禁止給日軍供應石油,同時凍結日本在美的資產。隨後英國、荷蘭等國家紛紛效仿。

日本是個島國,石油資源十分匱乏,絕大部分能源都依賴進口,如今石油被美國禁運,那就意味著所有的軍械工業都運轉不起來,如此下去只能是彈盡槍絕,坐以待斃!美國這個舉動把日本逼到狗急跳牆。

<strong>

當時任日本聯合艦隊司令的山本五十六在日方高層會議中揚言美國這是將日本逼上死路,為了戰爭的勝利,唯有拼死一搏,轟炸美軍艦隊,打擊美軍囂張氣焰,以此讓日本恢復太平洋的統治勢力。在山本五十六的堅持下,高層最終同意了這場戰役。

1941年12月7號,日軍先派出183架戰機轟炸珍珠港,第一波空襲轟炸結束後,第二批戰機共計168架開始第二輪轟炸,大大小小的穿甲炸彈打得美軍毫無招架之力。除此之外,各種魚雷也在同一時刻投向美軍戰艦,這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給予美國群眾的不僅僅是憤懣,我想這憤懣之中還夾雜著不少的恐懼。



當時在日本軍界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我們恐怕將一個沉睡的巨人喚醒了,現在他充滿了憤怒!

美國這個國家從來不記仇的,因為有仇他們很快就會報了。珍珠港戰役結束後,美國立馬宣誓對日軍宣戰,不報此仇誓不罷休!隨後的太平洋海戰,空襲日軍大本營,原子彈轟炸廣島和長崎這些都是美國對日本的“回禮”。

綜上所述,日軍明知這個戰役的結果可以獲得短時間內的勝利,但是必須要為此付出代價。而他們也未嘗想到這個代價是如此之大。自作孽不可活,不知你們怎麼看?

<strong>


鄧海春


隨著“盧溝橋事變”的爆發,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正式打響。之前信誓旦旦三個月拿下中國的日本陸軍,僅“淞滬會戰”就打了三個月。

到1940年時,中日戰爭已進入相持階段,小鬼子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進吧,中國短期內根本吞不下,那就必須出兵東南亞,已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可東南亞盡是英國和美國的殖民地,出兵等於向英美宣戰;退吧,就只能從中國撤兵,與美國達成妥協,短期內停止對外擴張,軍部肯定不會接受,搞不好又得兵戎相見。

國際上,1940年5月,美國太平洋艦隊正式進駐珍珠港,羅斯福正是想利用珍珠港在太平洋上牽制日本海軍。

而日本海軍大將永野修身也同時盯上了珍珠港。於是,他召集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談話,吃了沒?最近家裡還好吧?孩子是不是該念初中了?……。最後,他突然問到:“一旦皇國對美開戰,你有幾分勝算?”。

當時,山本五十六的腦袋一下就蒙圈了。是,他承認,自己是狂,是好戰,但自己可不傻啊。永野修身以為他沒聽清,緊接著又問了一遍。山本五十六戰戰兢兢地回答:“當無勝算。”永野也是一驚,心說,你也太實在了吧,即便不說七八分勝算,好歹也說個兩三分啊,不然我咋往下接這話茬啊?冷場了幾分鐘,兩人都挺尷尬的。最後,永野修身只能說:御前會議已經通過了,你就說能堅持多久吧?山本五十六褲子都溼了,別誤會,汗出多了也會溼褲子,壯著膽兒說:半年吧。永野修身大將一拍大腿,高興地說:足夠了。半年時間我皇軍還滅不了美國!?你趕緊回去準備吧。

以上是這倆哥們當時的對話。還沒笑岔氣兒的,接著往下看。

截止談話那會兒,日本的年工業產值是90億美元;石油儲備大約500萬噸,自己沒有生產能力,全靠進口;鋼鐵產量是580萬噸;整個二戰期間都算上,也就建成了63艘驅逐艦。

而美國呢,1941年,年工業產值是2000多億美元;石油產量是2億噸;鋼鐵產量是7500萬噸;一年就可以生產飛機4.7萬架,坦克3萬輛。平均每天生產128架飛機和82輛坦克。這是什麼概念呢?就是每天從生產線上開出來的飛機和坦克就可以裝備3個美軍飛行大隊和1個美軍裝甲團。每年光航空母艦,美國就可以生產36艘。

接著聊山本五十六,這哥們雖然內心沒有一絲把握,但領導已經下令了,作為下屬必須執行。在這點上,山本五十六還是不含糊的。

首先明確了,不是強攻,而是偷襲。偷襲的細節都要一一籌謀。在兵力編排上,既要具備強大的突擊能力,又不能過於龐大而被發現。艦載魚雷機進行不間斷的模擬實驗,確保投彈命中率不能低於60%。外交上迷惑美國人,重啟日美間的和平談判,保證絕不侵犯美國在東南亞的利益。

1941年12月7日,由6艘航空母艦、2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和9艘驅逐艦組成的偷襲編隊,進至中途島以東600海里處,呈防空隊形擺開。南雲忠一下令全部艦載機起飛,直撲珍珠港。

當天是週末,美國大兵們正在聚會、跳舞、飲酒、撩妹,突然間183架轟炸機就開始了第一波的攻擊,珍珠港頓時陷於一片濃煙火海之中,爆炸聲此起彼伏,熊熊大火映紅了整個軍港。

第一波戰機返航之後,日本馬上出動168架飛機發起了第二波攻擊,重點是第一波轟炸時擊毀但還未擊沉的各類型戰艦。原計劃還有第三波攻擊,但南雲忠一認為偷襲的最佳時機已過,便取消了最後一波的轟炸。山本五十六事後評價南雲忠一:典型的庸才,開始時膽大包天,稍一得手便心虛膽怯,就好像是小偷入室行竊。

偷襲珍珠港,日本僅僅損失了29架戰機,重創了美軍12艘主力戰艦,共有188架飛機被摧毀,155架飛機被破壞,2403名美國軍人喪生。這次襲擊是美國建國數百年來第一次遭到外敵的攻擊,徹底地將美國和它雄厚的工業和經濟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加速了軸心國在全世界的覆滅。


文史不假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350餘架日本飛機對珍珠港海軍基地實施了兩波攻擊,投下穿甲炸彈,並向美國的戰列艦和巡洋艦發射魚雷。<strong>

日本炸沉了四艘戰列艦和兩艘驅逐艦,炸燬188架飛機,約有2400名美國人喪生,有1250人受傷。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這次襲擊也被稱之為珍珠港事件。那麼問題來了,二戰期間日軍的戰力和美軍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日本明知打不過美國,為什麼要挑釁美國,偷襲珍珠港呢?

首先,提起珍珠港事件,就不能不提起一個人——山本五十六,日本偷襲珍珠港就是他策劃的。山本酷愛賭博,有史以來第二個因賭技太高而被著名的摩納哥賭場謝絕入場的人。他的賭博格言是要麼大贏,要麼大輸。這一點對他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偷襲珍珠港,也就充滿著孤注一擲的賭博思想。

日本偷襲珍珠港原因有下。

二戰期間,日本佔據中國大片領土後,野心日益膨脹,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為了掠奪資源,日軍向太平洋擴張的趨勢愈發明顯,而太平洋地區多是英美的殖民地,日本入侵太平洋地區明顯觸動英美的利益,日美間的矛盾日益加深,為兩國戰爭埋下伏筆。

二戰期間,日本製定了兩個作戰方向,分別是“南下”和“北上”兩個作戰計劃。起初日本看中了蘇聯豐富的礦產資源,並且蘇聯經過內戰、革命、對外戰爭,軍事實力相比英美較弱,日本決定入侵蘇聯,佔據西伯利亞。

但是由於軍事思想與戰術的落後,日俄戰爭中日本慘敗。“北上”計劃失敗,日本掉頭“南下”而南洋有英國、荷蘭、美國的殖民地,日本“南下”行動受阻,同時日美兩國奉行完全對立的東亞政策,日美在東亞遲早要有利益衝突,戰爭不可避免。

日本施行“南下”計劃,入侵東南亞,引起美國的強烈不滿。為了給日軍一點警告,美國停止了日美兩國的貿易,而最重要的是石油,沒有石油日本的戰爭機器就無法運轉,戰艦無法運轉,意味著日本要放棄侵略。

當時日本國內的石油只夠維持半年,日本明白要麼放棄侵略,要麼繼續南下掠奪資源,而南下要對英國、荷蘭、美國的殖民地進行侵略,就意味要對三國開戰。為保證正常的侵略,日本決定孤注一擲向美國開戰。

珍珠港駐紮美軍海空重要戰力,戰列艦、加利福尼亞號、俄克拉何馬號、西弗吉尼亞號、亞利桑那號、馬里蘭號、田納西號、內華達號、賓夕法尼亞號8艘,2艘航空母艦,另有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以及3艘其它艦隻,10餘艘其他大型艦隻、20餘艘中小型艦艇,美機約400多架。珍珠港是日本的一根刺,南下最大的阻礙。為消滅美國在太平洋的主力,山本五十六策劃了襲擊珍珠港事件。

日本偷襲珍珠港有兩種說法,一是日本偷襲珍珠港是真正的偷襲,二是美國人的陰謀,是故意讓日本偷襲成功的。第一種說法是世界歷史公認的,第二種說法在部分軍事迷中流傳,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看似非常成功,但是因為一些莫名其妙的巧合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戰略意義一樣也沒達成。

因為美國終止日美兩國的貿易,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而日本沒有消滅美國的實力,只能通過局部戰爭的勝利,讓美國讓步,解除經濟制裁,並讓日本南下。偷襲珍珠港勝利,但戰略意義卻沒達成,反而將美國拉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所以部分人認為偷襲珍珠的勝利港是美國的陰謀。


無筆史官


文史頻道第53期之偷襲珍珠港



1941年7月28日,日本人佔領了法屬印度支那,侵害了美國在亞洲的利益。

美國政府宣佈對日本實施經濟封鎖和石油禁運。

資源匱乏的日本人,為了得到南洋地區的石油,補充海軍的軍艦燃料,制定了南下戰略。

美國人在珍珠港的海軍,成為了日本人最大的障礙。

太平洋戰爭之前,美國的軍事力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二,僅次於英國。

日本人排名第三,成為了美國最大的對手。

當時的美國有8艘航空母艦,亞洲地區只有3艘。

而陸軍數量更少,只有10萬人。

反觀日本人在亞洲有數千架飛機,9艘航空母艦。

這些數量上的優勢,讓日本人有了偷襲珍珠港的底氣。

偷襲珍珠港成功以後,日本人如願佔領了東南亞地區,修復了東印度群島上的石油設施。



到1943年,日本人的石油產量已經接近了兩年前,緩解了海軍的燃料問題。

日本人的侵略野心更加膨脹,稱霸世界的美夢似乎要成真了。

珍珠港事件以後,美國總統羅斯福宣佈對日作戰。


在短短的2年時間裡,美國軍隊擴張到1200萬人,30萬架飛機,10萬輛坦克。

更加恐怖的是美國海軍建造了155艘航空母艦。

美國人的報復行動,讓日本人沒有了招架的能力。

日本稱霸世界的美夢終究還是碎了一地。

—End—



文史頻道


因為沒有石油了,現代戰爭燒得不光是錢,還有資源。

光頭把黃河決了口,難民全都留給了日本人,自己帶著幾百萬部隊把重慶圍得跟鐵桶一樣。日本人雖然佔領了大片土地,但他們心裡苦啊。這麼多難民,不給糧食吃要造反,給糧食吃,日本就養不起部隊了。

日本人原本以為中國地大物博,但來才發現連個像樣的公路都沒有,開礦挖煤鍊鐵得先搞基建,最起碼得有條鐵路吧。等一切都搞定,估計得耗個十來年。

如果花錢、花時間能解決問題,日本人估計也就認了,但日本專家到處都找不到石油。一戰以後,隨著部隊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石油在戰爭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德軍進攻烏克蘭和高加索地區,目標很明確就是奔著石油去的。日軍急於攻入新疆,也是為了去搶蘇聯的巴庫油田。

僅從財務的角度來看,日本侵華完全沒有實現“以戰養戰”的目的,他們一方面要維持對中國軍隊持續的攻勢,一方面又要大量進口美國的鋼鐵和石油,日本的外匯儲備實際上一直在減少。

為了不讓美國掐住日軍的大動脈,日本陸軍和海軍大吵一架。陸軍認為日本應該北上,把蘇聯在西伯利亞的各種礦場全部搶下來,然後和希特勒會師烏拉爾山。海軍認為應該南下,去搶和英國在東南亞的油田和橡膠。

日俄戰爭後,日軍一直就瞧不起俄國人,又加之當時蘇聯在搞大清洗,高級將領都被迫害的差不多了,於是爆發了諾門坎戰役。結果就不細說了,蘇軍雖然也損失慘重,但畢竟是把日軍徹底打怕了。

不敢北上跟蘇聯找茬,天皇只能讓海軍在東南亞賭一把了,畢竟英國、荷蘭等西方列強在那裡經營了上百年,鑽井油田、橡膠種植園都是現成的,搶下來立刻就能生產。日本聯合艦隊傾巢出動,偷襲珍珠港的準備,同時日本陸軍精銳全部南下,海軍一旦得手,他們就負責佔領東南亞。

日軍偷襲珍珠港的事情都被講爛了,這裡講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希特勒的德軍正打得蘇軍抱頭鼠竄。蘇聯眼看就不行了,日軍去偷襲珍珠港反而救了他們一條命。

日本國內的共產黨發現日軍都在南下,估計諾門坎一戰,蘇軍把日本高層是嚇破膽了,他們把情報告訴了蘇聯特工,所以西伯利亞的亞洲兵團迅速西進。莫斯科保衛戰之後,德軍的局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史料不輯


日本因明治維新而步入工業時代,國力得到大幅增長,進而開啟了軍事擴張的道路。

而日本軍事擴張的對象就是中國。

日本為什麼會選擇向中國動刀?

農耕時期,東亞大陸的地緣實力強大,孕育出強大的華夏文明。雖然因為工業文明的影響,東亞大陸的地緣實力沒有農耕時期那樣強大,其實力依舊是世界一流。

按照正常規律的發展,以日本的地緣實力,根本不敢覬覦東亞大陸。如果,中國和日本一起步入工業化,以中國的地緣實力和兩者的地緣關係,中國有非常大的可能吞併日本。

但是因各種原因,當日本開始工業化時,中國依舊處於農耕時代。

農耕時代與工業時代其文明水平差距異常巨大。這給日本帶來了一場千年難逢的機遇——即使地緣實力不如中國,但能依靠工業力量趕超中國,如果佔領、吞併華夏文明,日本的實力將會得到質的飛越,成為世界一流的國家、民族和文明!

這樣的背景下,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就是不可避免的。在工業時代,中國沒有工業支撐,猶如赤手空拳與持槍匪徒搏鬥,如何能贏?這場戰爭的結果,不僅證明了在實力上工業是碾壓農業的,而且也證明了軍國主義對於軍事擴張是非常有效果的。

當然,中國的體量和日本的實力決定了,日本在此時無法吞併中國。但是《馬關條約》——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後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還有三千萬贖遼費)。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這使日本獲得了巨大利益,實力暴漲。

此消彼長,沒有轉型的中國自然無法匹敵日本。而此時俄羅斯成為阻礙日本吞併中國的強大敵人。

俄羅斯與中國的地緣關係緊密,加上俄羅斯因為國家特質的關係,對領土異常渴望。所以,日本與俄羅斯的衝突無法避免。

俄羅斯的地緣實力和國力均遠超日本,但是俄羅斯本部核心區遠在東歐。距離遙遠加上北亞地理環境特殊,以當時的工業化水平,這些因素不僅限制了遠東的地緣實力還阻礙東歐與遠東的地緣聯繫,這就給了日本可乘之機。

1904年,在東北亞爆發了日俄戰爭。日本憑藉地緣關係上的優勢,以弱勝強打敗俄羅斯,取得了中國東北、黃海和朝鮮地區主導權。

不過,俄羅斯畢竟是一流強國,當西伯利亞鐵路建成,俄羅斯對遠東的地緣影響大大增強,俄羅斯給日本的壓力同樣增加。

但,此時的日本憑藉甲午、日俄戰爭的勝利,國力得到大幅提升,已具有二流強國的實力。

而國際形勢也在向有利於日本的方向變化。英國雖然實力大不如前,但仍是世界第一強國。英國與東亞的地緣關係較為疏離,為了限制俄國在遠東的發展,英國與日本於1902年結盟。

日本自身實力不算弱,再加上有英國的支持。兩股力量的疊加足以遏制俄羅斯。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得俄羅斯國力受損,新產生的蘇俄政權內憂外患(內受白俄之困,外遭列強封鎖),國家實力幾乎跌入谷底,無力東顧;英法等國也因戰爭損耗了大量元氣,其在東方的影響力大不如前。這給日本可乘之機——東亞成為日本一家獨大的局面。

這對於日本來說真的是機遇。外無強敵,中國又深陷混戰,此時全面侵華,勝算很大。

但,日本家底較薄,能力依舊有所欠缺,加上美國這個阻礙。想要一舉滅華,能力上還是不夠。

一戰中,英法俄德等歐洲列強國力大損,但美國撈到了很多好處,美國藉此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

英法因地緣關係和實力大損,其在東亞地區影響力的減弱,而美國與東亞的地緣關係相對緊密,在太平洋,美國佔據主導地位。這一系列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造成《英日同盟》的解體,《華盛頓條約》簽訂。

在雲石君看來,英國國力大傷,要維護自己對全球,特別是歐洲的主導權,其必然要在東亞板塊對美國讓步。那麼英日同盟也就解體了。而《華盛頓條約》的簽訂,意味著太平洋地區將由美日主導。

當然,日本與美國之間巨大的地緣實力差距,決定了太平洋地區的主導是美國。不過因地緣關係上的優勢,日本在東亞大陸的影響力遠大於美國。

不過,美國不會允許日本獨佔東亞大陸。這不僅是涉及美國在華的利益,更是關係美國對太平洋板塊的控制。

美國與東亞的地緣關係相對緊密,而東亞大陸又是不遜於北美的世界級地緣板塊。只要東亞大陸的地緣實力被釋放,必將終結美國對西太平洋的控制,甚至會威脅東太平洋和本土東海岸。

如果東亞大陸維持分裂落後的狀態,是不會對美國構成任何威脅。但,如果二流工業強國日本將東亞大陸佔領並進行整合,那時釋放出的能量,將會讓美國寢食難安。

基於這些因素,美國會逐漸加強對日本的制約,並扶持中國。

美國的制約,蘇聯的復甦,都阻礙著日本的東進。讓日本看到危機。

日本面對著來自美國和蘇聯的雙中壓力,脫困的方法通過內外兩部走:對內,進一步強化軍國主義,發覺自身戰爭潛力,在美蘇的壓力還未到達頂峰,將中國徹底吞併;對外,與德國結盟,利用納粹牽制美蘇。

這樣的背景下,日本加速了侵華的步伐。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被佔,1937年開啟全面侵華。

美國自然是反對日本的企圖,於是,開始對國民政府進行援助,並且在經濟上對日本進行封鎖。美國希望通過這些手段迫使日本收手。

不過,日本無法做到這一點。畢竟此時收手,無法獲得足夠的地緣實力。當美蘇成為世界級巨頭時,又對東亞有想法,自然會對日本下手,那時,日本將無法反抗。

可是,繼續消耗下去,對日本來說十分艱難:第一,中國體量巨大,且有美國的支持,日本與中國的對抗將是長期拉鋸。第二,日本資源並不豐富,而戰爭急劇消耗國內資源,加上美國的封鎖,日本沒有資源的支持,即使將軍國主義發揮到極限,也是枉然。

面對這樣的窘境,日本選擇對美開戰——偷襲珍珠港。這也是能讓大日本帝國繼續存在的唯一選擇。

如果日本不對美國開戰,無力繼續侵華的日本,最終會被美蘇打回原形。而通過開戰,特別是不宣而戰,日本或許有可能摧毀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力量。如果美國喪失現有軍事力量,就不可能繼續壓制日本,或許美國會以中國為條件,換日本的止戈。

當然,美國可以選擇與日本持續對戰。但美國的軍事力量被摧毀,其恢復需要一段時期,日本可以藉機摧毀美國在西海岸核心區的工業基礎。

這樣勢必會引發美國的瘋狂報復,但失去西海岸工業基礎的美國,會在相當長的時間段內無力報復日本,這就給了日本一個空檔期。在這空檔期內日本奪取東亞大陸,然後迅速開始工業化整合。

而當美國實力恢復,開始對日本進行打擊報復時,美國面對的日本已非吳下阿蒙,而是東亞地緣板塊的世界級工業大國!此時,美國想打敗日本,其獲勝的幾率並不一定大。

基於這些戰略考量,日本別無選擇,只能進行這場豪賭。

只是,日本的運氣並不太好,雖然獲得了偷襲珍珠港戰役的成功,但並未消滅美國在太平洋的主要軍事力量,美國的工業基礎完好無損。而日本獲得的結果就是,美國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日本的地緣實力和國力都遠遠弱於美國,雖在初期獲得一定優勢。但當美國啟動戰爭機器,日本就毫無勝算。

雖然日本的軍國主義體制使得其軍事動員能力強於美國。但美日雙方的實力懸殊較大,日本無法匹敵美國。隨著戰爭的持續,日本最終只能是無條件投降。

投降後的日本,國力衰敗至低谷,整個國家由美國控制。

日本地緣實力有限,國力衰敗,且為世界公敵,沒有一蹶不振,就此沉淪,居然挺過艱難時期,迅速成長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那麼,日本為什麼能實現這種逆襲?這裡面除了歷史的機緣,也與日本特殊的地緣環境密切相關。關於這一點,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將在下節為大家分析。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25——日本系列之第五節。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雲石君


日本偷襲珍珠港,等於是對美國不宣而戰。美國的國力遠在日本之上,日本人為什麼要冒著得罪美國人的巨大風險去偷襲珍珠港呢?




日本自佔領朝鮮半島入侵中國東北後,制定了北上、南進的侵略作戰部署。如果北上,則不可避免的與當時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相遇。但是遠東地區豐富的戰爭資源日本早已覬覦很久。1939年,日本主動向蘇聯紅軍發起試探性進攻,雙方於中蒙邊境海拉爾以南200公里的諾門坎爆發了持續時間長達四個月的諾門坎戰役,結果日軍被蘇聯狂虐,十幾萬關東軍遭到自日俄戰爭以來最大的慘敗。




諾門坎戰役的慘敗使日本放棄了北上的戰略,轉而積極南進,尋求對中國、東南亞、太平洋地區的侵略。東南亞地區豐富的石油資源和物產資源正是日本所急需。但是在當時,東南亞的很多國家都長期被西方國家殖民,比如,新加坡、馬來西亞都是英國的殖民地,法國深耕印度支那,緬甸有英軍駐守。太平洋上的許多島嶼都是美國的殖民地。日軍南下要佔領這些地區,就不可避免的與這些國家正面交鋒發生利益衝突。




日本執行南進策略,是很難繞過美國的。因此從1940年到1941年偷襲珍珠港之前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裡,日本遲遲沒有展開大規模的南進,這也正是顧忌到美國這個當時富的冒油,實力遠在日本之上的國家有可能會對日本南進產生阻礙。日本暫時沒有對美國宣戰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當時日本已經深陷中國抗戰,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始終無法完全打通中國南北通道,這也大大推遲了日本南進的時間。




但是,隨著日本戰線的拉長,投入的兵力越來越多,對石油等能源資源的渴求也越來越強烈。所以,日本只能冒險一博,希望能在東南亞獲得急需的能源資源。日本自加入軸心國發動侵略戰爭以來,遭到了美英中荷四國對日本的石油禁運和經濟制裁,石油已經極度短缺,冒險一搏,不惜對美開戰或許是目前唯一可行的辦法。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另外一個重要目的,是希望可以藉此消滅美國太平洋的海軍主力,以便在之後發動太平洋戰爭能佔據主動權。但偷襲珍珠港並沒有讓美國海軍傷筋動骨。偷襲珍珠港的策劃者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的希望能在之後的一年裡時日軍保持戰略優勢的夢想最後也落空了。美國之後對日宣戰,在太平洋戰場上毫不留情的給予日軍痛擊。


大國布衣


日本偷襲珍珠港可以說是二戰的又一個轉折點。珍珠港事件對整個二戰來說意義非凡,美國以此為理由,打擊了國內的孤立主義,在羅斯福的號召下,整個美國團結起來,抵抗法西斯,戰後,強大的美國取代了英國,成為全球霸主。另一個受益者就是中國了,蔣介石在日軍凌厲的攻勢下能夠苦苦支撐,就是寄希望於國際局勢能好轉,終於,珍珠港事件第二天後,蔣介石馬上向日本宣戰,儘管此時中日全面戰爭已經打了四年了。此外,澳大利亞,荷蘭等二十多個國家也分分對日宣戰,德國,意大利也不久後對美國宣戰,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才真正形成。



這樣看來,最大輸家似乎是珍珠港事件的始作俑者,日本了。那麼,日本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日本的不得已而為之

對於擴張的路徑,日本軍部一直有兩個爭論,即北上和南下。諾門坎戰役,日軍被強大的蘇軍按在地上狠狠的摩擦了一次,從此,日本軍部再無北上念頭,那隻剩下南下一條路了。日本是個資源貧窮的島國,要想繼續發動戰爭,就必須要從海外獲得石油,橡膠等戰爭必需品。自佔領東北後,日軍在東北土地上就沒有停止過尋找石油,但是一直沒找到,只能在東南亞獲取。東南亞是美國,英國的強國的勢力範圍,日本這種做法當然引起他們的不滿,於是,美國禁止了向日本運輸石油。這簡直是要把日本逼上絕路,於是,日本也不幹了,與其讓美國逼死,不如自己爭取一次,和美國開戰。



二山本五十六的賭徒心理

其實,要在1940年,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指揮官山本五十六就在醞釀攻打美軍珍珠港了,只是日本軍部反對的聲音太多,加上日軍在中國戰場也進攻不順利,所以才一拖再拖。整個偷襲珍珠港計劃,基本上是山本五十六一個人主導的。山本五十六這個人有很嚴重的賭徒心理,他平時生活中也酷愛賭博,經常逮著機會就和同事賭幾把。他的理念就是,高風險,高回報。山本五十六最崇拜的人是日本前海軍司令,東鄉平八郎,後者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指揮日本艦隊取的勝利,從清朝獲取了大量戰爭賠款,從此日本國勢不斷上漲。山本五十六也希望能向東鄉平八郎一樣,一戰奠定日本國運。在攻擊珍珠港計劃遭到天皇否決後,他甚至以辭職來要挾,最終計劃得以實施。



三天真的想法

儘管山本五十六是一個賭徒,但是他絕對不是一個傻瓜。他也清楚的認識到,日本和美國之間國力的巨大差距。他的想法是,如果偷襲珍珠港取得成功,那麼美國海軍勢力將會暫時退出太平洋,這樣能為日本爭取到大概一年的時間,而後,通過不斷積極的,主動的進攻,來打亂美國的節奏,破壞美國的戰略部署,讓美國的戰爭潛力發揮不出來。事實上,珍珠港事件發生後,局勢確實向山本五十六預料的那樣發展。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全部退出,日本大規模進軍東南亞,獲得了大量戰爭資源。儘管山本五十六對美國懷有忌憚,但不得不說,他的想法還是太天真了,實在是太低估美國這個龐然巨物的實力了。事實上,美國的戰爭機器全面開動之後,日本只有被碾壓的份了。



總結

儘管日本內部深刻的認識到日本不是美國的對手,但由於戰爭資源缺乏的客觀原因,加上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的賭徒心理,自己對美國實際實力的低估,最後促成了偷襲珍珠港事件的發生。日本偷襲珍珠港,雖然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嚐到了甜頭,但這些都只是暫時的,因為美國這個龐然大物加入了戰場,雙方力量對比立即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後,毫無疑問的,日本失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