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診斷報告

通過對“XX合同”的業務分析,以及對財務系統的末級科目設置與會計分錄瀏覽,對2017年終賬務處理提出一些建議,包括:處理會計科目餘額尾差,調整應交增值稅進項轉出餘額,預提成本費用的範圍與“印花稅”名為“合同”的調整等。

在財務管理上,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財務核算的規範化較差

從會計科目使用上反映會計人員結賬前,沒有對應交稅費等科目進行賬表檢查,即使知道問題所在,也無分析與解決的經驗。預提費用的操作不規範,明細不準確、不全面,比如應付賬款和存貨中的物料、商品不計提,導致低估資產與負債;預提合同印花稅,開列的明細科目為“合同”,預繳印花稅應直接使用“印花稅”明細。

造成這樣的核算狀況,一方面是會計水平有待提高,二方面是業務相關信息沒有傳送至財務。這樣的會計核算為不健全,沒有“兩套賬”也不能反映企業真實的經營狀況,這與公司內控制度的執行、企業經營面臨的問題有關。

建議:調整已停用的會計科目,核對賬表關係並處理核算尾差,重新建立賬套核算2018年賬務。對會計人員有必要組織一些基礎培訓,財務分工與職責有待完善,職業狀態有待調整與提高。

2、企業內部控制的實質缺失

從大量使用現金借款,完成推廣項目的報銷上分析,整個業務流程中財務處於信息被動狀態,沒有事前參與業務管理,特別在合同擬定、資金使用、發票收取上,賬務憑證不合常規、常理,可見業務已經失控,財務成為收拾殘局的。抽查了2017年一個月的憑證,報銷票據與實際發生業務不符,許多都是頂替的發票,稅務風險頗高。

從會計摘要的填寫,賬目核算是否清晰、準確,這些基本層面上分析,不能反映廣告行業的固有的發佈檔期、項目進度和結算計劃,合同與實際支出是否一致?不能從賬務上查明,這樣的賬務通常不予以採信,因為,不能如實地反映客觀情況。

造成賬務處理含糊不清的原因,直接判斷是企業內控制度的崩潰,“XX合同”也反映了承攬業務超越經營範圍,業務人員與客戶在執行合同內容時,可能出現違法操作。包括可能出現:商業賄賂、非法回扣與提成、侵佔公司財產等。

建議:完善企業內控制度的執行,從嚴要求守法經營,結合2017年11月通過新修訂的《不正當競爭法》給管理層實施培訓。即使是行業競爭激烈,企業生存問題受到威脅,也應該適時調整,有效降低違規風險。經營風險的存在直接、長久地威脅到財務風險,特別是稅務風險不止將利潤賠空,會對企業的持續經營產生負面影響。

3、賬務規範與稅務風險平衡

從理論上講,越規範的賬務越能節稅,目前情況看,至少在一年諮詢服務期內,不可能達到全面規範。因此,賬務規範與風險的平衡,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也是階段性管理問題。不能如期而至,也許就會兩極分化,或走向更高一級的風險,或走出本級的風險困擾。

建議:一要針對業務給予方向性的引導。通常在內控失效的企業,業務會“綁架”財務或老闆,甚至有的業務團隊集體舞弊,對新員工造成不良影響,對企業的健康發展不利。如果,管理層本身就這樣經常違規經營,那要看老闆的態度與立場,再決定如何去做。

2017年6月財政部印發了《小企業內部控制規範(試行)》,可以參考關於“穩增長、防風險”的有關要求,引導和推動企業加強內部控制建設,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防範能力。建立有效的監督彙報機制,以合法經營為前提,化解內部矛盾指向財務,才能遏止業務的惡性循環。

二要針對財務會計業務水平提高。業務規範是財務規範的前提,財務從合規賬務處理上,先從財務流程和建全制度入手,即使業務部門經常違反,為分清責任也要有制度和溝通紀錄。

因此,在2018年要從幾方面進行,包括針對賬務處理的培訓、完善內控制度的實施。從合同上、資金上、附件上、發票上作出改變,減少個人現金領用和票據頂替。發票不能如實取得,反映企業談判能力較差,以不合法操作承接業務不是企業的競爭力,應審時度勢地取捨。

針對增值稅與企業所得稅,目前仍是所得稅稅負較低,相反如果內控制度完善,增值稅稅負有減低的空間。比如“XX合同”要做,必須成立一個工程公司對接,廣告承接設計,而不是超越經營範圍承接。企業應該關注的是,以後這類業務經常發生,就有必要成立公司經營。這方面業務架構的籌劃,類似可將研發中心分離出來,目前平行開列的廣告公司,經營範圍類同不能有效實施籌劃。

以上,就是工作簡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