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店用了二十年,做了幾道純粹的湘菜!

/ 要問我歲月留下的記憶,深恆的絕對不僅只有難忘的故事,

記憶猶新的味覺也能成為最深的惦念。

/ 人們用食物來感知生活,也從食物中窺見過往。

許些年間,爸媽總是帶我去同一個地方吃飯,每次去的都是人聲鼎沸的老湘菜的館子。“為什麼親戚家做酒席、請客都往這裡跑?”這個成了問過爸媽關於吃飯較多頻次的問題,過往的時間似乎總能讓人沉澱些什麼。


這家店用了二十年,做了幾道純粹的湘菜!



烹飪器具與廚師精煉的手法構成了風味的底色,食材與溫度之間的摩擦流轉、口味的融合極為巧妙。紅花樹的後廚才是真正藏著十八般武藝的江湖。


這家店用了二十年,做了幾道純粹的湘菜!



魯迅先生說過:天下本沒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是啊,來得人多了,便也成了一種習慣。

習慣了這裡一顰一笑,習慣了這裡常伴的喧擾氣息。

也慢慢習慣了這裡每道菜的味道。

習慣了每次過來去廚房翻壇倒罐地鬧騰一番。

也習慣了廚師大哥哥們的靦腆。


這家店用了二十年,做了幾道純粹的湘菜!


在這裡讓食客們為之鐘情的菜有很多,真正的湘菜味道在這裡沉積下了原始的做法和味始之源。

而正是這道柴把肉,繁複的製作手藝,在每個廚師手裡都是精挑細磨的藝術品,它因形似外婆綁過的柴把而得名。


這家店用了二十年,做了幾道純粹的湘菜!



取肥瘦比例相等的五花肉厚切備用;取一把幹豇豆與溫水一番磨合後,作為捆“柴把”的繩。


這家店用了二十年,做了幾道純粹的湘菜!


這家店用了二十年,做了幾道純粹的湘菜!



捆綁,看似簡單的步驟,實則非常考究廚師的力道把控,捆得太鬆,容易散開;捆得太緊,下一步就會斷裂,入味也就更別提了。

將五花肉一圈一繞,不僅手勁要保持均勻、綁紮的間隙也十分講究。

就單單捆一碟下來,剛入行的小廚子都是一把考驗,當然在這裡,這般手藝得到了老廚師們的傳承。


這家店用了二十年,做了幾道純粹的湘菜!



綁好後的柴把肉雖已初步成形,但進度卻還只是剛剛開始,與溫度接觸的第一步,便是蒸。

水汽充足,溫度恆定,食物和蒸汽彼此滲透,蓬鬆出了渾圓軟嫩的狀態,蒸箱外都能聞出香氣淡雅、純實。


這家店用了二十年,做了幾道純粹的湘菜!


微有香氣,拿出;精細修剪邊角,

才算是這道菜正式進入烹飪階段。

這家店用了二十年,做了幾道純粹的湘菜!



油,是一道菜不可或的缺的角色,它與火一樣,都是激發味道的媒介,打開食物的另一番風味。

將蒸好的柴把肉放入微滾的熱油中,走大油、滋滋作響,反覆澆灌,直至表面金黃。


這家店用了二十年,做了幾道純粹的湘菜!


這家店用了二十年,做了幾道純粹的湘菜!



起鍋將油分瀝乾,放入小料煸炒,直至蒜、辣的味道入鼻,把柴把肉一同倒入翻炒,這個火候尤為重要,色澤的把控,成了做這道菜的廚師們的研究法門。待小料完全滲透入裡,外柔裡嫩。


這家店用了二十年,做了幾道純粹的湘菜!



沒有香料,直接佐上高湯,它最能襯托豇豆與五花肉的這兩味食材的原鮮,灌上高湯傾入、交融。


這家店用了二十年,做了幾道純粹的湘菜!



小火慢熬出風味,正是紅花樹獨有的氣質,待高湯鮮紅,轉大火收汁出盤,別急,盤底還鋪上了一層筍乾,一道合格的柴把肉由此製成。


這家店用了二十年,做了幾道純粹的湘菜!



油脂浸入豇豆,平衡豇豆的微酸,豇豆香氣滲入五花肉,減淡油膩。

色相誘人,一整塊下口,肉汁沁舌,軟嫩柔潤,一場味覺的煙花秀在口腔肆意綻放。


這家店用了二十年,做了幾道純粹的湘菜!



雖說工序繁多,但步步都有各自的門道,缺一不可。平淡的食材,經過廚師的巧手和細密的心思後被一一點亮。


這家店用了二十年,做了幾道純粹的湘菜!


在人類烹飪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人發明的豆腐一直在悄然影響著世界;而在南方潮溼的春季裡,菜汁豆腐正是紅花樹的一抹亮色。

過去的歲月裡,靠力氣吃飯的農人若能在一天的勞作後,吃到一塊美味的豆腐,那就是體力和味蕾上的雙重慰藉。


這家店用了二十年,做了幾道純粹的湘菜!



擺盤精緻的綠色豆腐讓人眼前一亮,你絕對想不到“綠豆腐”歸功於天然的染色品“菜汁”,對於“染色品”的選擇也非同小可,並不是任何綠蔬都能配合做出一道合格的豆腐。

芥藍常作為家常小菜,在大多人眼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而在製作菜汁豆腐時,卻成了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


這家店用了二十年,做了幾道純粹的湘菜!



只有使用芥藍嫩葉榨出來的汁水,才能在烹飪之後仍保持翠綠色,不苦反而增加清甜,也是經驗老道的廚師們為尋求最佳成果、經過無數次實驗,才敲定使用芥藍。


這家店用了二十年,做了幾道純粹的湘菜!



篩選大小均勻、顆粒飽滿、無雜質的黃豆提前一天浸泡,豆子與芥藍同時研磨成漿,再將漿水中的雜質充分過濾,這樣才做出來的豆腐才能保持更細嫩的狀態。

混入蛋黃液充分攪拌,不同於傳統的豆腐製作工藝,它沒有凝固後脫水成型的操作,而是通過與蒸汽的配合直接在盒中成形。


這家店用了二十年,做了幾道純粹的湘菜!



有著多年經驗沉澱的師傅早已做到心中有尺,方方正正的小塊,通過刀具來劃出均等的大小,一氣呵成。

要想達到最佳口感,油溫的把控至關重要,為了不讓豆腐粘連、炸老,還需不斷用鍋勺子不斷推動,短短几分鐘與油的契合,豆腐表面逐漸添滿上金色。


這家店用了二十年,做了幾道純粹的湘菜!



碗底鋪上洋蔥,將炸好的豆腐整齊的碼在上面,撒上一把蔥花,這道菜汁豆腐總算是完成了。

夾上一塊湊近鼻子細聞會不禁感嘆:這香氣太獨特了!


這家店用了二十年,做了幾道純粹的湘菜!



在保留豆香的同時也有菜汁湧入的清新、蛋清重合的醇香、洋蔥溢出的清香,混之一團,卻又層次清晰,外表酥脆,內裡軟嫩。

即使肉眼就能看到它被油鍋歷練過,但吃起怎麼都難以與”油膩“聯繫到一起。


這家店用了二十年,做了幾道純粹的湘菜!



豆腐總在餐桌上被作為最好的配菜,配魚得鮮;配蔬果得清爽,而這道菜汁豆腐卻能突破常規,大大小小的十幾道工序使它躍上主角的位置,如此精心製作,讓人為之鐘情。


這家店用了二十年,做了幾道純粹的湘菜!



人的口味就是這樣,有時像磐石般堅固,有時又如流水一般豁達。

對於美食,廚師們從沒把自己束縛在一張乏味的傳統菜單上,而是懷著對食物的理解,在不斷的嘗試中尋求轉化的靈感。

每一位廚師都是獨一無二的,而那道菜除了他,無人能復刻,其中的玄妙,只有知味者才能心領神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