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醫療之:新生兒“退黃”

中國特色醫療之:新生兒“退黃”

大多數的新生兒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黃疸。我的女兒在出生幾天後也有黃疸,我見不嚴重,沒去管它,十幾天後就消退了。但是其他中國寶寶未必就都這麼幸運了。在中國很多醫院,新生兒一旦有黃疸,就都要“退黃”,黃疸不退不給打疫苗。“退黃”的方法是喝以茵陳為主的中藥,但給新生兒灌湯藥畢竟不方便,所以很多醫院乾脆是用中藥注射劑,用得最多的是“茵梔黃注射液”。西醫的“退黃”方法則是光療。如果家長有疑問,醫生就會嚇唬說如果不及時“退黃”,發展下去,就可能出現核黃疸,腦受到永久傷害,甚至死亡。

網上有一個頗有口碑的兒科醫生繪聲繪色地寫了一則親身經歷的故事,說有家長因為聽信醫生親戚的話,堅決拒絕“退黃”,新生兒發展成核黃疸,搶救無效死亡。該兒科醫生警告大家說:“某些兒童常見病,表面看來很平常,但潛伏巨大風險,例如新生兒黃疸。危重狀態不太容易識別,只有兒童專科醫生才清楚其嚴重性。救治孩子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往往不是疾病,而是孩子的親屬。”嚇得很多讀者紛紛表示以前不知道新生兒黃疸的嚴重性,這種人命關天的問題一定要聽醫生的,該打中藥就打中藥,該做光療就做光療。被科學松鼠會吹捧為“科普大家”的雲無心也評論說:“想起飄飄出生的時候就照了五六天藍光,每天抽血。雖然我也會查資料,但進了醫院,最多隻提問,不會去幹擾醫生的決定。”

新生兒黃疸是不是這麼恐怖呢?

新生兒容易出現黃疸,是因為新生兒的紅細胞數量多、更新速度快,因此紅細胞死亡後產生的膽紅素的量也高,但新生兒肝臟處理膽紅素的能力很低,膽紅素就會在血液中累積起來,到一定的量皮膚、眼白就會泛黃。可見對絕大部分新生兒來說,出現黃疸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稱為生理性黃疸。少數新生兒黃疸跟某些疾病、損傷有關,稱為病理性黃疸,例如出生時受損傷導致頭血腫或皮下出血、弓形蟲或病毒感染、紅細胞增多症、溶血、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新生兒肝炎、膽管阻塞等。

新生兒黃疸是否嚴重,是否需要接受“退黃”治療,取決於黃疸值的高低。如果黃疸過於嚴重,或持續時間過長,膽紅素有可能造成腦損傷,也就是所謂核黃疸。新生兒黃疸一般在出生第2天開始出現,第3~4天達到高峰,黃疸指數(血液膽紅素值)大多在5~6mg/dL,很少超過12mg/dL(血液膽紅素值有時也用umol/L,換算公式為10 mg/dL=171 um/L)。在這種情況下是不需要治療的。醫生以極端病例嚇唬人接受不必要的治療是不道德的。那麼在什麼情況下需要治療呢?根據美國兒科學會指南,如果足月健康新生兒出生24小時後黃疸指數達到12,48小時後達到15,72小時後達到18,96小時後達到20,5天后達到21,應做光療。當黃疸指數降到13~14以下時,即可終止光療。如果黃疸非常嚴重,第二天超過19,第三天超過22,任何時間超過25,或表現出了急性膽紅素腦病症狀,應考慮換血(文獻1)。足月新生兒如果出生第1天就出現黃疸,每天黃疸指數增加超過5,黃疸指數超過17,黃疸持續時間過長(配方奶粉餵養的新生兒超過2周,母乳餵養的新生兒超過3周需要重新評估),或有嚴重疾病徵兆(例如發燒、哭聲尖),可能是病理性黃疸,更應該治療(文獻2)。在治療時應找出可能的病因。早產兒的治療標準與足月兒不同,本文不涉及。

那麼要怎麼知道黃疸指數呢?準確的測量應該驗血,在黃疸指數不是很高時(低於15),皮測膽紅素儀也能給出較可靠的數值。通過目測可以有個大致的判斷。在明亮的房間用手指擠壓新生兒皮膚,看看錶現出來的皮膚和皮下組織的顏色是否泛黃。如果黃疸侷限於臉部,黃疸指數大約是5;如果黃疸蔓延到胸部,黃疸指數大約是10;如果黃疸到了腹部,大約是12;如果手掌和腳底都出現黃疸,超過15。但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目測並不可靠,只能作為初步的判斷。不過有一點是非常可靠的:如果黃疸只侷限於乳頭以上部位,就意味著黃疸指數不會超過12,如果沒有其他症狀,不管醫生怎麼嚇唬你都無需做任何治療。萬一延誤治療得了核黃疸呢?足月新生兒只有黃疸指數超過25(無溶血)或20(有溶血)才考慮有核黃疸可能(文獻2),那時已全身黃透了。如果是健康、足月的新生兒更不必擔心,在沒有發生溶血時,他們出現核黃疸的概率極低:1979年到1991年間全美國只記錄了6個病例(母乳餵養),他們的黃疸指數都高得驚人,出生4到10天時黃疸指數為39~50(文獻3)。大樣本的調查表明,對沒有溶血的足月嬰兒來說,並無證據表明膽紅素過高對其智商、神經功能或聽力有影響(文獻4)。

純哺乳餵養的新生兒要比配方奶粉餵養的新生兒更容易出現嚴重的黃疸,黃疸持續時間也更長。在這種情況下,可嘗試暫時停止哺乳餵養(但不要停止擠奶),改用配方奶粉。如果的確是因為母乳引起的,在兩天內黃疸指數就會迅速下降,之後可以恢復哺乳。不應給哺乳餵養的新生兒喂水或糖水,那樣無助於黃疸的消退(文獻1,2)。

如果醫生非要讓你的小孩接受“退黃”治療,必須先驗血,拿出表明黃疸嚴重的驗血結果證明治療的必要性。如果要治療嚴重的新生兒黃疸,規範的治療方法是光療和換血。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中藥會有任何“退黃”效果。由於新生兒黃疸絕大多數都能自行消退,所以造成了中藥能夠“退黃”的假象。恰恰相反,對新生兒使用中藥反而能夠對其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藥物進入人體後需要經由肝、腎解毒,而新生兒肝、腎功能都不健全,中藥對他們的傷害就會更大,甚至因此死亡。醫學文獻、大眾媒體都有國內醫院為“退黃”給新生兒注射“茵梔黃注射液”導致新生兒過敏性休克、死亡的大量報道。雖然換血也有可能導致死亡(概率大約萬分之3),但是那是不得已採取的必要治療的難以避免的意外,而中藥則是完全沒有必要使用的,每一例因中藥引起的新生兒死亡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悲劇。新生兒成了國內醫院、醫生道德淪喪、謀財害命的犧牲品。

2015.10.22.

參考文獻:

1.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Subcommittee on Hyperbilirubinemia. Management of Hyperbilirubinemia in the Newborn Infant 35 or More Weeks of Gestation. Pediatrics. 2004 Jul;114(1):297-316.

2. Porter ML, Dennis BL. Hyperbilirubinemia in the Term Newborn. Am Fam Physician. 2002 Feb 15;65(4):599-607.

3. Maisels MJ, Newman TB. Kernicterus in otherwise healthy, breast-fed term newborns. Pediatrics. 1995 Oct;96(4 Pt 1): 730-3.

4. Newman TB, Maisels MJ. Does hyperbilirubinemia damage the brain of healthy full-term infants? Clin Perinatol. 1990 Jun;17(2):331-5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