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市的白茶,是“作”出来的,分享春茶季的三个真实小故事!

早上市的白茶,是“作”出来的,分享春茶季的三个真实小故事!

《1》

春茶季,是一年一度的茶界狂欢。

不仅业内的同仁们欢欣鼓舞、热情振奋,连消费者们,也一同被带入这饕餮盛宴中来。他们情不自禁地参加各路茶旅,感受采茶和做茶的乐趣。

同时,还不停有茶友单枪匹马,闯上茶区,去寻找自己梦想中的伊甸园——那片有雾,有茶园,有好工艺制茶师的净土。

于是,在茶山,时常出现这样的画面:

画面壹

某天,茶农W师傅家门前,停下了一辆SUV。

透过窗户看去,辆车来自一个江浙一带的省份。车上下来的是一位50多岁的老大叔。

大叔迈着方步,就进了W师傅的家。

来了第一句话就问,你家有新茶吗?

“新茶,新茶还在做”。R师傅的儿子回答着。

客人这下不满意了:“我在前面都喝到新茶了,怎么你家还在做?”(潜台词:你家是不是技术不行?)

W师傅的儿子尴尬地解释说:“我们是传统工艺,茶要到时间才能做好。现在都是半成品,不能卖的。”

客人想了想,说:“那现在能喝茶吗?”

W师傅的儿子:“现在新茶还是半成品,口感不好(其实是担心客人喝不懂),要不给你喝去年的白毫银针吧?”

客人露出嫌弃的眼神,那算了,我逛一逛再来。

开车走了。

早上市的白茶,是“作”出来的,分享春茶季的三个真实小故事!

早上市的白茶,是“作”出来的,分享春茶季的三个真实小故事!

早上市的白茶,是“作”出来的,分享春茶季的三个真实小故事!

画面贰

仍是W师傅家,这次,时间过去了两天。

姑妈的表姐的弟弟,带了一个朋友上山来喝茶。说是喜欢白茶,想了解一下。

嗯,一般这种情况,都是对白茶感兴趣,想做茶商的。所以,大家听到客人有这种要求,一律心知肚明,都会往自己关系好的茶农家里带。

这次的客人,是一对夫妻。大约40多岁。中原地区的。

一坐下来,开口就要喝新白茶。说喜欢白毫银针。

W师傅的儿子,这一次学乖了,没敢拒绝客人,直接到仓库,抓了一盘子半成品的白毫银针出来。

嗯,只是晒好,还没烘,还没挑捡,还没分选,上面还带着小叶壳的那种毛茶。

第一冲冲出来,客人就说,“青草味怎么这么重?”

W师傅的儿子笑着说:“半成品银针,青味肯定是重的啊。等烘干以后,再陈放半个月,才可以上市 。”

客人从车里拿下来一箱茶,打开一看,是白毫银针,嗯,也是带着小叶壳,没烘的。

客人说:“这是我在山下买的,人家已经做好的精茶。味道就比你的好。”

W师傅的儿子冲了一碗客人带来的新茶,嗯,说句真心话,客人的这款茶,青草味更重,汤感更差。

但是,客人喝到嘴里,自然而然地就评价说:“你看人家这烘干的精茶,青味就没有你的半成品茶来得重。”

村姑陈在边上,眼看着客人喝着两款半成品白毫银针,却因为被洗脑,以为其中一款是精品茶的时候,内心是极度崩溃的。

原来,喝茶不是靠舌头喝出好坏来的,而是靠耳朵听别人讲的。

而且盲从,人家怎么讲,自己也不分辨真假,就听进去了。

王熙凤说的,给根棒槌,就以为是针了。

客人走了之后,W师傅的儿子发呆了半晌,问我:“你说,现在的客人怎么这么好骗?”

我跟他大眼瞪小眼,无语。

早上市的白茶,是“作”出来的,分享春茶季的三个真实小故事!

早上市的白茶,是“作”出来的,分享春茶季的三个真实小故事!

早上市的白茶,是“作”出来的,分享春茶季的三个真实小故事!

画面叁

又过了一个星期。

下雨,没做茶。大家都在试半成品白毫银针和白牡丹。

又有散客来了。

W师傅的儿子有了前两次的经验,这一次,很主动跟客人解释,:“新茶还要再过几天才能喝,现在都是毛茶,青味比较重,可能你会喝不习惯,要不然喝去年的银针?”

客人说,我来就是来喝新茶的,老茶我不喝。你的新茶现在能卖吗?我想要十斤。

嗯,十斤,在客人自己,可能觉得很多,但对茶农来说,十斤只是九牛一毛。

他顾虑的是,为了这区区十斤的销量,就提前让茶叶上市,这样会不会砸了招牌?

看他没有反应,客人下杀手锏了。

拿出一个拉链铝袋,大约有一斤的样子。说:“这是我在前面那个村里拿的样,我看他的茶品质很好,价格也实惠。你如果现在肯卖,我就拿你的货。如果你还没做好,那我就回去拿这一家的了。”

眼看着到手的客人,又要飞了。W师傅的儿子内心,波澜起伏,天人交战。

最后,他咬咬牙,说,“不行,我家的茶现在还不能卖,过几天才能烘。烘了要放一放,才能卖。”

客人潇洒地走了。

W师傅的儿子,却再也轻松不起来。

这一次,他拒绝了诱惑。下一次呢?下下一次呢?

我没有答案。

早上市的白茶,是“作”出来的,分享春茶季的三个真实小故事!

早上市的白茶,是“作”出来的,分享春茶季的三个真实小故事!

早上市的白茶,是“作”出来的,分享春茶季的三个真实小故事!

《2》

看完这三个场景,列位看官,有什么话想说么?

这就是村姑陈建议散客们,不要在茶季上山寻茶的原因。

因为,茶农们作茶,有自己的时间轴,有自己的节奏,有固定的流程。这些,都是不能轻易改变,不能简化的。

但是,由于一部分并不太懂白茶的客人,道听途说,断章取义之后,对白茶的上市,有了错误的认识,认为白茶的工艺简单,只要晒一晒,就可以喝。

于是,抱着这种心态,到了茶山,便一味地逼着茶农卖茶。并且,用不知道哪里买来的茶,做为参照物,去消解坚持本心的茶农心里的那点坚持。

别人已经上市了,你为什么还不上市 ?

别人都做好了,你为什么还没做好?

别人.....你为什么....

这种攀比,这种对比,是最刺激人的。最能瓦解普通茶农内心的坚守的。

很多时候,一看到别人家都卖了,别人家都在抢钱了,自己便放弃了,也随波逐流开始卖了。

随大流,是人的本性。

逐利,也是人的本性。

两者相加,危矣。

早上市的白茶,是“作”出来的,分享春茶季的三个真实小故事!

早上市的白茶,是“作”出来的,分享春茶季的三个真实小故事!

早上市的白茶,是“作”出来的,分享春茶季的三个真实小故事!

《3》

早上市的白茶,有一部分,是茶农自己急,“作”出来的。

但,有更大的一部分,则是普通消费者急,给“催”出来的。

欲速则不达,拔苗助长,反而害之。

故而,村姑陈真诚地希望,为了福鼎白茶能健康发展,为了整个白茶产业能永继经营,为了白茶的品质能一年比一年好,请列位看官,不要急。

给茶农们足够的时间,足够的信任,让他们严格按照传统工艺,把茶给做好,把茶的品质给做足。

好饭不怕晚。

真正的好茶,是值得等待的。

看完这篇文章您或许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2019年,小陈茶事“白茶春茶笔记”系列文章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